西墙
位於耶路撒冷的聖地—哭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墙,又名哭墙(希伯来语:הַכֹּתֶל הַמַּעֲרָבִי,HaKotel HaMa'aravi),阿拉伯人称之为布拉克墙(阿拉伯语:حائط البراق,Ḥā'iṭ Al-Burāq)位于耶路撒冷旧城内,圣殿山山下西侧。这是环绕第二圣殿庭院的古城墙的残存部分。在四面墙之中,西墙被认为是当年最靠近圣殿的,使它成为犹太教信仰中除圣殿山本身以外最神圣的地点。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5年3月26日) |
西墙 | |
---|---|
הכותל המערבי | |
哭墙 | |
类型 | 古石灰岩墙 |
属于 | 圣殿山 |
位置 | 耶路撒冷 |
坐标 | 31.7767°N 35.2345°E |
高度 | 露天:62英尺(19米) |
长度 | 488米(1,601英尺) |
材料 | 石灰岩 |
建成时间 | 前19年-1世纪中 |
建造者 | 大希律王 |
现状 | 受保护 |
通常认为,西墙由大希律王兴建于公元前19年,但最近的发掘表明希律王生前并未完成此项工程。墙底部的大石块区段是于希律王时期修筑;上方中型石块区段于奥米亚王朝时期修筑;顶部小石块区段修筑时间于奥斯曼帝国时期之后。现存西墙总长488米,犹太人聚集祈祷的那段位在圣殿山西南端犹太区里的大广场,其他部分隐身在穆斯林区的建筑物后。
许多个世纪以来,西墙一直是犹太人祈祷和朝圣的地点。最早记载犹太来此祈祷的文献可以追溯到4世纪。从19世纪中叶起,犹太人试买下西墙和其邻近地区,但没有成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20世纪早期兴起后,西墙成为犹太社区和穆斯林之间摩擦的原因,穆斯林担心西墙被用于犹太民族主义对圣殿山和耶路撒冷主权的宣示。西墙下的暴力行为变得司空见惯,于1930年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以解决穆斯林和犹太人对西墙所有权的问题。
1948年中东战争后,约旦控制了西墙,长达19年之久都禁止犹太人前往,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以色列占领旧城。占领后三日,以色列拆掉西墙边有770年历史的摩洛哥区,让犹太人有更多祈祷的空间。
词源
常常可以看到犹太人在这个令人哭泣的地方重复读著经典第79章,沈痛的思考他们族的悲惨历史。特别是在礼拜五,无论男女老幼与国籍,犹太人聚集在此流着泪亲吻墙上神圣的石头,墙后是他们再也无法进入的地方。
Charles Wilson, 1881. (Picturesque Palestine, vol. 1, p. 41).西墙一词最早出现于犹太经典,但其“圣殿西墙”[1]所指是否与今日相同,亦或是圣殿群内其他墙壁不得而知。犹太文献记载中,最早称其为西墙的是11世纪的Ahimaaz ben Paltiel。
“哭墙”或是描述其为“令人哭泣的地方”在19世纪的英国文学被广泛使用。会有这类描述,是因为犹太人经常到此悼念他们消失的圣殿。
建筑结构
西墙,一般指圣殿山西侧大广场上,供人们祈祷那段长57米的墙。完整的西墙长达488米,大部分隐身在两侧的建筑物中。我们能看的其余西墙,一段在南边长80米;另外一小段在圣殿山铁门附近,称作小西墙。
西墙是座挡土墙,公元前19年时希律王用以强化圣殿山的建筑结构,将圣殿山包围成今天看到的矩型建筑群。
墙由45层石块堆叠而成,总高32米。西城广场的地面上有28层,高19米;地面下还有17层。[2]
在广场,能看到的下方7层建于大希律王时期,用的是采于耶路撒冷旧城附近西底家洞[3]或Ramat Shlomo[4]的巨大meleke石灰石(耶路撒冷石,一种耶路撒冷产的石灰石),大部分石块重量约在2-8吨之间。但在威尔逊拱门北段有颗巨大的Western Stone,宽13米,重量高达570吨。这些巨石头被精密的切割,相互堆叠的石缝宽在5到20公分之间,深约1.5公分。在希律王时期,墙的顶部10米是有壁柱装饰的双圆柱墙,但这部分在7世纪初(公元628年)拜占庭帝国攻打耶路撒冷的时候毁掉了。[5]
历史
希伯来圣经记载,所罗门圣殿(第一圣殿)于公元前10世纪建在圣殿山上,公元前586年毁于新巴比伦帝国之手;[7]第二圣殿于公元前516年建成。
公元前19年,大希律王对圣殿山展开大规模的修筑,除了重建、扩大第一圣殿外,更将基座延伸使规模倍数成长,今天的西墙是当年基座挡土墙的一部分。
2011年,以色列考古学家有个惊人的发现,他们在西墙的基石中找到大希律王死后才开始用的罗马钱币。这个埋有钱币的基石是由浸礼池填起来的,在西墙的南段,属于大希律王修筑计划的一部分。[8]这似乎显示大希律王死前(公元前4年)筑墙工程尚未完成,与历史学家弗拉维奥·约瑟夫斯的看法相符。他认为修筑计划是在希律王的曾孙,Agrippa II在位时完成的。[9]这表示大希律王在世的时候皇家柱廊和罗宾逊拱门很可能也尚未完成。
在公元135年罗马帝国平定巴尔·科赫巴起义之后的几个世纪,犹太人被禁止前往耶路撒冷。不过有证据指出,公元2、3世纪时,罗马帝国允许犹太人到橄榄山及圣殿山朝拜。[11]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后,允诺信仰自由,让犹太人在每年埃波月的圣殿被毁日进入耶路撒冷,在残余的墙边哀悼已经失去的圣殿。[12]
从公元333年Itinerarium Burdigalense(波尔多朝圣者)的资料写道,“犹太人每年来到这里,他们在石头(应该是指Foundation Stone)上涂油、朝拜、哀叹著。他们撕下身上的衣服,然后离开(to which the Jews come every year and anoint it, bewail themselves with groans, rend their garments, and so depart)”。这是因为罗马帝国禁止犹太人住在耶路撒冷,仅允许他们一年一次到这边,哀悼他们民族的命运。
基督教文献中也记载道,公元4世纪时,犹太人在购买西墙周围的祈祷权遇到很大的阻碍[11]。公元425年,加利利的犹太人向拜占庭皇后欧多西亚请愿,希望犹太人能在圣殿遗址旁祈祷。皇后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犹太人终于得到官方的允许,重新回到耶路撒冷定居。[13]
1948年以色列独立后,包括西墙在内的约旦河西岸地区被约旦占领,在被约旦占领期间犹太人被禁止前往西墙,直至1967年。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控制了西墙,这是时隔两千年犹太人再次控制西墙。
神学和宗教仪式
看法
大多数犹太人,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认为这堵墙对他们很重要,因为它最初被建造是为了支撑第二圣殿。犹太人认为1967年以色列占领这堵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因为这使他们能够在19年后重新进入这一遗址。
一些哈雷迪(Haredi)教派犹太人也持有不同的观点。最引人注目的是撒塔玛哈西德派(Satmar hasidic)的信徒,他们支撑大拉比Joel Teitelbaum的观点,1967年征服后不接近西墙,因为他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尽管他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圣地的访问中也到达了西墙。
以色列哲学家Yeshayahu Leibowitz将西墙称为“偶像崇拜”。他还把它叫做“迪斯科舞厅”。1967年六日战争后仅仅一个月,他公开谴责以色列在那次压倒性胜利后的必胜信念,并开玩笑建议将西墙为一个迪斯科舞厅的名字“The Disco of the Divine Presence”,“世俗主义者会很高兴,因为这是一个迪斯科舞厅,而宗教主义者则因为它是以神的存在命名的。”
1994年,Shlomo Goren写道,西墙作为犹太人祈祷场所的传统只有300年历史,犹太人被禁止在圣山上集会后,被迫在那里祈祷。
耶路撒冷以色列研究所2007年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96%的以色列犹太人反对以色列放弃西墙。
2009年耶路撒冷日,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以色列犹太会堂Mercaz HaRav yeshivah上发表演讲时宣称:“飘扬在科泰尔上空的是以色列国旗……我们的圣地,圣殿山将永远在以色列的主权下。
伊扎克·莱特写道:“西墙的伊斯兰化和去犹太化是以色列伊斯兰运动领导人在出版物和公开声明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