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斯多克东伯爵莫里斯·哈罗德·麦克米伦 OM PC(英语:Maurice Harold Macmillan, 1st Earl of Stockton;1894年2月10日—1986年12月29日),英国政治家,保守党党员,曾于1957年至1963年出任英国首相。[1]麦克米伦的绰号是“SuperMac”,而他在晋升为贵族以前,一直也没有使用莫里斯来称呼自己,所以公众一般叫他作哈罗德·麦克米伦。
哈罗德·麦克米伦 阁下 The Rt Hon. Harold Macmillan | |
---|---|
联合王国首相 | |
任期 1957年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 | |
君主 | 伊丽莎白二世 |
前任 | 安东尼·艾登 |
继任 | 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 |
财政大臣 | |
任期 1955年12月20日—1957年1月13日 | |
总理 | 安东尼·艾登 |
前任 | 拉博·巴特勒 |
继任 | 彼得·霍尼戈夫 |
外交大臣 | |
任期 1955年4月7日—1955年12月20日 | |
总理 | 安东尼·艾登 |
前任 | 安东尼·艾登 |
继任 | 塞尔文·劳埃 |
国防大臣 | |
任期 1954年10月19日—1955年4月7日 | |
总理 | 温斯顿·丘吉尔 |
前任 | 哈罗德·亚历山大 |
继任 | 塞尔文·劳埃 |
住房和地方政府大臣(Minister of Housing and Local Government) | |
任期 1951年10月30日—1954年10月19日 | |
总理 | 温斯顿·丘吉尔 |
前任 | 休·道尔吞(Hugh Dalton) |
继任 | 邓肯·桑迪斯 (Duncan Sandys) |
空军大臣 (Secretary of State for Air) | |
任期 1945年5月25日—1945年7月26日 | |
总理 | 温斯顿·丘吉尔 |
前任 | 阿齐伯德·辛克莱 (Archibald Sinclair) |
继任 | 威廉·温德伍德·拜恩 (William Wedgwood Benn) |
北非事务大臣(Minister Resident in Northwest Africa) | |
任期 1942年2月4日—1945年12月30日 | |
总理 | 温斯顿·丘吉尔 |
前任 | 新职务 |
继任 | 哈罗德·布福尔(Harold Balfour) |
殖民地政务次官(Under-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 |
任期 1942年12月30日—1945年7月26日 | |
总理 | 温斯顿·丘吉尔 |
前任 | 乔治·豪尔(George Hall) |
继任 | 爱德华·卡文迪许(Edward Cavendish) |
物资补给大臣(Parliamentary Secretary to the Ministry of Supply) | |
任期 1940年5月15日—1942年2月4日 | |
总理 | 温斯顿·丘吉尔 |
前任 | 约翰·立威廉(John Llewellin) |
继任 | 文德汉姆·普特(Wyndhym Portal) |
英国保守党党魁 | |
任期 1957年4月7日—1963年12月20日 | |
前任 | 安东尼·艾登 |
继任 | 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Maurice Harold Macmillan 莫里斯·哈罗德·麦克米伦 1894年2月10日 英国英格兰伦敦布里克斯顿 |
逝世 | 1986年12月29日 英国英格兰萨塞克斯郡塞尔活门 | (92岁)
墓地 | St Giles' Church, Horsted Keynes |
政党 | 保守党 |
配偶 | 多萝西·卡文迪许 (1920年结婚—1966年丧偶) |
早年生涯及个人生活
麦克米伦于1894年生于布里克斯顿,父母分别是莫里斯·克劳福德·麦克米伦(Maurice Crawford Macmillan,1853年—1936年)和海伦·亚提·塔雷顿·贝丽士(Helen Artie Tarleton Belles,1856年—1937年)。他的祖父丹尼尔·麦克米伦(Daniel Macmillan,1813年—1857年)是一位苏格兰佃农,在后来创办了麦克米伦出版社。[2]他还有两位哥哥,大哥比他大八岁,二哥则比他大四岁。[3]麦克米伦则认为自己是苏格兰人。[4]
麦克米伦在童年时接受了母亲严格的教育。他每天早上都会在家里和保姆学法语,每天在离家不远的麦克弗森先生的体育馆和舞蹈学院锻炼身体。从六七岁起,他在斯隆广场附近的格莱斯顿先生的日间学校学习古典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入门课程。[5][6]麦克米伦早年入读伊顿公学,他在伊顿公学的学习期间 (1906年–1910年) 患上了各种疾病,从上半年学期时确诊肺炎后因病退学,错过了毕业前的最后一年,[7][8]之后麦克米伦在家接受多名私人教师授课 (1910年–1911年),其中包括了罗纳德·诺克斯,他为麦克米伦灌输了英国国教高教会派思想工作。[9]
他赢得了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的奖学金后升读牛津大学的贝利奥尔学院,[9]但他在大学只读了两年,便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从军。1914年11月19日他加入了国王皇家步枪团军衔为少尉。[10][11]1915年1月30日,麦克米伦晋升为中尉,[12]不久后又转入掷弹兵卫队,[13]随着部队前往法国前线作战。[14]麦克米伦曾三度在战事中受伤。在索姆河战役中,麦克米伦曾被子弹射中盘骨,结果他花了一整天躲在散兵坑,看古希腊作家埃斯库罗斯的原著。[1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部队里结识了首相H·H·阿斯奎思的长子雷蒙德·阿斯奎斯,雷蒙德后来不幸身亡。[16]麦克米伦在战争的最后两年里一直在医院接受手术。[17]1918年11月11日停战时,他仍拄着拐杖。[18]他臀部的伤口花了四年时间才完全愈合,他走路时只能稍微拖着步子,右手因之前的伤口而无力握拳,这也影响了他的书写能力。[19]战后由于他丧失了不少好友,[20]因此他拒绝返回牛津就学,并慨叹大学已经面目全非。[21]
在1923年铁路国有化以前,他在大西部铁路中出任主管一职。
麦克米伦在1920年迎娶加拿大总督第九代德文郡公爵维克多·卡文迪许的女儿、桃乐丝·卡文迪许女爵,[22]而后者则于1966年逝世,享年65岁。桃乐丝一直被指与保守党政治家罗伯特·布思比有婚外情。[23]此外更有传闻指出,麦克米伦的幼女莎拉,事实上为布思比的私生女。
麦克米伦夫妇育有一子三女:
- 莫里斯·麦克米伦,欧文登的麦克米伦子爵 (Maurice Macmillan, Viscount Macmillan of Ovenden,1921年—1984年)
- 卡罗琳·费伯女爵 (Lady Caroline Faber,1923年—2016年)
- 凯瑟琳·艾默里女爵 (Lady Catherine Amery,1926年—1991年)
- 莎拉·麦克米伦 (Sarah Macmillan,1930年—1970年)
政治生涯 (1924年-1951年)
1924年,由于自由党在大选中衰弱,麦克米伦因此成功在蒂斯河畔斯多克东选区胜出,成为下议院议员,[24]他虽然在1929年的选举中落选,但又随即在1931年的选举中重夺议席。[25]由于受到妻子与布思比有婚外情所打击,麦克米伦在1930年代主要都待在下院后座,除了反对绥靖政策,又对斯坦利·鲍德温和内维尔·张伯伦作猛烈抨击,加上他乏味和书呆子气的性格,更使他遭到了孤立。
麦克米伦在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后辞去政府党鞭(不是保守党党鞭)以抗议解除意大利制裁。[26]亨利·查农将他描述为“斯托克顿的一位不起眼、书呆子气十足、行为古怪的议员”,并记录道(1936年7月8日),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给他发了一封“冷淡的便条”。鲍德温后来提到,他之所以能幸存下来,是因为他走的是哈罗德·麦克米伦和极右翼分子约翰·格雷顿之间的中间路线。[27]
1936年,麦克米伦提议建立一个跨党派的反法西斯联盟,以建立民主团结,但他的想法遭到工党和保守党领导层的拒绝。[28]
麦克米伦支持首相张伯伦飞往贝希特斯加登与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会谈,但不支持他随后飞往巴特戈德斯贝格和慕尼黑。慕尼黑协定签署后他在1938年牛津补选中支持独立候选人林赛。他还写了一本小册子《和平的代价》,呼吁英国、法国和苏联结盟,但希望波兰向德国做出领土“妥协”(即放弃但泽走廊)。1939年初,在《国防的经济方面》一书中,他呼吁成立供应部。[29]
1940年2月,麦克米伦访问了芬兰。当时 当时苏联正在入侵芬兰,而苏联当时与纳粹德国结成了同盟后入侵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麦克米伦在后座议员席上发表的最后一次演讲,是抨击政府没有为芬兰提供足够的援助。[30]
1940年5月的挪威辩论后,麦克米伦在不信任动议中投票反对政府,导致了首相内维尔·张伯伦的政府垮台,麦克米伦试图与乔赛亚·韦奇伍德上校一起在下议院会议厅高唱《统治吧,不列颠尼亚! 》[31]
麦克米伦随后在在丘吉尔战时内阁建立后担任物资补给部大臣,自1940年起上任。查农对此评论道(1940年5月29日),“哈罗德·麦克米伦如此明显地享受他的新职位,这让人觉得有些好笑”。[32]
麦克米伦在供应部的工作是为英国陆军和英国皇家空军提供武器和装备。他走遍全国协调生产,以及在供应大臣第一代比弗布鲁克男爵马克斯·艾特肯的领导下成功地增加了装甲车的供应和质量。[33]
1942年,麦克米伦被任命为殖民地政务次官,他自己形容为,我“离开了精神病院,后进入陵墓”。[34]麦克米伦负责在下议院代表殖民地事务大臣第一代莫因男爵华特·吉尼斯和第第五代索尔兹伯里候爵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发言。麦克米伦负还责增加殖民地的生产和贸易,并于1942年6月宣布了未来的政策方向:
大英帝国的统治原则应该是组成帝国的各个要素之间的伙伴关系原则。伙伴关系带来理解和友谊。共和联邦的结构决定了殖民地的未来。[35]
麦克米伦曾预言保守党将在战后遭遇压倒性的失败,这导致查农在1944年9月6日撰文称“哈罗德·麦克米伦这个家伙的预言太愚蠢了”,事实上保守党也确实在战后的选举败选。1942年10月,哈罗德·尼科尔森记录了麦克米伦预言战后将出现“极端社会主义”。[36]
1942年11月,奥立弗·斯坦利被任命为殖民事务大臣,麦克米伦基本上己无任何用处,因为奥利弗不像前两位大臣是贵族而待在上议院,所以不需要他他担任发言人。信息事务大臣布伦达·布拉肯则建议他不要辞职,然而麦克米伦还是在12月30日离职。[37]
随后麦克米伦在1942年获调任到北非,作盟军在地中海地区的英方代表,并直接向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负责,而非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37]任职代表的期间,麦克米伦得以和德怀特·艾森豪合作,两者后来更建立友谊,这在日后对麦克米伦十分重要。[38]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麦克米伦说服美国承认自由法国政府。[39]麦克米伦在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的日记中写道:“我把这两个人物称为东方皇帝和西方皇帝,事实上,这更像是罗马帝国末期的一次会议。”[40]麦克米伦认为,罗斯福总统在卡萨布兰卡会见丘吉尔首相的“非凡而浪漫的情节”使他确信,个人外交是与美国人打交道的最佳方式,这极大程度影响了他后来担任首相的外交政策[41]。
1943年2月22日,麦克米伦在一次飞机失事中被严重烧伤,[42]当时他还试图爬回飞机去救一名法国人。之后他在脸上打上了石膏。在神志恍惚中,他仿佛自己回到了一战时期,并请求医生向他已故的母亲转达一个口信。[43]
1943年8月,在西西里岛战役和雪崩行动期间,他与格拉德温·杰布参与了意大利停战谈判。这导致他与外交大臣艾登产生分歧。[44]。1943年末,他被任命为英国驻意大利顾问委员会高级专员。[45]1943年10月,他回到伦敦后再次与艾登发生冲突。艾登决定任命达夫·库珀为驻法国大使,之后又任命诺埃尔·查尔斯为驻意大利大使,以削弱麦克米伦的权力。[46]1944年5月,麦克米伦要求尽早与意大利达成和平条约(和意大利首相佩特罗·巴多格里奥领导的意大利王国政府谈和,而非贝尼托·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此举激怒了艾登1944年6月,他随即主张由英国领导的部队从卢布尔雅那峡谷向中欧推进(“腋窝行动”),而不是像原计划中那样将美国和自由法国的军队转移到法国南部(龙骑兵行动)。这一提议给丘吉尔和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并未得到美国的认可。丘吉尔于1944年8月访问了意大利。1944年 9月14日,麦克米伦被任命为意大利盟军管制委员会首席专员。他也了担任盟军总部的英国驻地部长亨利·梅特兰·威尔逊的政治顾问。1944年11月10日,他被任命为盟军委员会代理主席。[47]
1944年12月11日,麦克米伦访问了希腊王国。不久后,斯科比将军在德国撤退后率领英国军队接管了雅典,由于有人担心亲共产主义的希腊抵抗组织、希腊民族解放阵线及其军事分支希腊人民解放军会趁乱夺权或与英军发生冲突 (请见希腊十二月事件)。于是他说服了当时不情愿的丘吉尔(丘吉尔于当月晚些时候访问了雅典),接受扎马斯基诺斯大主教代表当时还在流亡的希腊国王乔治二世担任摄政王的建议。1945年1月,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希腊在麦克米伦的帮助下得以成立一个亲英的政府。[48]
麦克米伦还担任了查尔斯·凯特利将军的顾问,在此期间他负责了“龙骨行动”,该行动是在1945年将多达 70,000名战俘强制遣返回苏联和约瑟普·布罗兹·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之后又一次违反了雅尔塔协议和盟军总部的指令,遣返了4000名哥萨克士兵和11,000名平民家属,这批人后来遭到屠杀。[49][50][51]
欧洲战场结束后,麦克米伦返回英国,并在丘吉尔看守内阁中接替自由党籍的阿奇博尔德·辛克莱爵士短暂出任空军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Air)一职。[52]
由于工党在1945年大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临时政府垮台,而麦克米伦亦再次失去了下院议席。但他不久就在1945年11月的补选中在布罗姆利选区中胜出。哈罗德·尼科尔森在日记中写了当时保守党后座议员的想法:“他们觉得温斯顿太老了,安东尼(艾登)太懦弱了。他们希望由哈罗德·麦克米伦领导他们。”[53]
麦克米伦之后在起草《工业宪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星期日快报》称其为《中间道路》的第二版。麦克米伦则逐渐在公众面前表露出更右翼的形象,他坚持捍卫私营企业,并在下议院激烈反对艾德礼政府。[54]
内阁大臣 (1953年-1957年)
随着保守党在1951年大选胜出,重掌内阁,麦克米伦亦在同年10月获丘吉尔委任为住房及地方大臣(Minister of Housing),他在任内的会议中承诺每年兴建300,000所住房,麦克米伦起初认为,这职位在内阁名单中的16个职位中排名第13,是一杯毒酒,他更是在日记中写道,这“根本就不适合我......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着手这项工作”。而财政部此时正试图最大限度地增加出口、最大限度地减少进口时,而我又要获得稀缺的钢铁、水泥和木材。[55]“这是一场豪赌——它或许会毁掉我的政治生涯,”丘吉尔安慰他说,“但如果你成功了,每个简陋的家都会为你增光添彩。”[56]而他也成功做到了,比预计的时间还早一年。[57][58]
1954年10月,麦克米伦获改任为国防大臣。[59]《经济学人》表示:“他给人的印象是,当一位严肃的上级紧盯着他时,他那不容置疑的的领导能力就消失了。”[60]
他在国防部任职期间的一个主要议题是国防部越来越依赖核威慑,一些人认为,这损害了普通装备的发挥。[61]1955年2月的《国防白皮书》宣布了研制氢弹的决定,并得到了跨党派的支持。[62]
“在看到丘吉尔开始沦为了贝当,我心碎了”,麦克米伦在日记中写道,当时首相的智力和体力己经大不如前。麦克米伦也是少数敢当面告诉丘吉尔他该退休的大臣之一。[63]菲利普·贝当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战优秀的法国元帅。不过在二战期间,他因为认为德法差距过大而主导法国投降并在之后领导亲德的维希政权。
从那时开始,麦克米伦彻底改变了他的形象,他舍弃了那些镶上金属边的眼镜,而在公众场合也不再戴眼镜示人;[64]他以往会用发油,把发型整理成战时的款式,现在的发型却光泽而浓密,样貌活像一个严肃的警卫,好使自己的形象更为成熟,配合自己的身份。坎贝尔写道:“英国政界没有比这更令人震惊的个人重塑了。” [65]他也经常戴伊顿公学的旧领带或卫兵旅的领带。[66]坎贝尔还认为,哈罗德·威尔逊在麦克米伦担任首相期间的形象转变,从“无聊的年轻统计学家变成了可爱的约克郡喜剧演员”,是有意模仿麦克米伦。[36]
丘吉尔下野后,麦克米伦先自1955年4月至12月,在安东尼·艾登的政府中出任外务大臣,他从日内瓦高峰会归来后,他评价了关于外交大臣这一职位:
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能带来多大好处,而几乎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造成很大的伤害。他说的任何不明显的话都是危险的;任何不陈腐的话都是有风险的。他永远在陈词滥调和轻率之间徘徊。[67]
之后他在1955年至1957年间出任财政大臣。[68]在财政大臣任内,他开始发挥其政坛上的影响力,随了坚持艾登“实际上”的副首相(当时宪制上还未确立副首相一职)拉博·巴特勒的地位不可以高于他外,又要胁一定要削减面包和牛奶津贴,否则就会辞职。[69]麦克米伦后来在回忆录中声称,他仍然希望由巴特勒接替艾登,但当时他与第一代伍尔顿伯爵弗雷德里克候爵的通信中表示,麦克米伦正在思考如何继任首相大位。早在1956年1月,他就告诉艾登的新闻秘书威廉·D·克拉克,“看看安东尼能执掌大位多久”这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70]所以在后来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麦克米伦可谓是“第一个策划,第一个脱身”(First In, First Out,语出哈罗德·威尔逊),[71]因为他是第一个强烈鼓吹作入侵决定的人,但当英国后来陷入了财政困境后,他的态度却作出了180度的转变。
他在财政部的创新之一是推出有奖债券,[72]这一举措在1956年4月17日宣布。[73]工党最初谴责这些债券是“肮脏的抽奖活动”,但它们立即受到了公众的喜爱,在1957年6月的第一次开奖中,有人就赢得了1,000英镑的奖金。
1956年11月,英国在和法国以及以色列入侵埃及。危机初期,麦克米伦支持入侵,然而在美国政府施压导致金融危机后,又主张英国应撤军。[75]自1952年埃及革命以来,英埃关系迅速恶化。由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领导的埃及政府反对英国将军队驻扎阿拉伯。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开始制定入侵埃及、夺回运河和推翻纳赛尔的计划。麦克米伦在日记中写道:“如果纳赛尔‘逃脱惩罚’,我们就完了。整个阿拉伯世界都会鄙视我们,努里·赛义德(英国扶持的伊拉克总理)和我们的盟友将会倒台。这很可能会导致大英帝国威望将会完蛋。所以,作为最后的手段,我们必须使用武力,挑战国内外的质疑声”。[76]
麦克米伦还威胁说,如果不对纳赛尔使用武力,他将会辞职。[77]之后他积极参与了英法以入侵的计划。他也是最先提出与以色列的人。[78]麦克米伦自认为很了解艾森豪威尔总统,但在这次行动中他低估了美国反对武力解决的决心。1956年9月25日,麦克米伦与艾森豪威尔私底下会面,麦克米伦确信美国不会反对入侵,在场的英国大使罗杰·马金斯爵士对此表示怀疑。[79]
麦克米伦并没有意识到美国政府的反对可能引发金融灾难。当时英镑正以惊人的速度从英格兰银行流出。运河则被埃及封锁,由于油轮必须绕至非洲,所以大多数石油运输都被延误。美国政府也拒绝提供任何经济援助,除非英国同意从埃及撤军。麦克米伦知道后,改变了主意,要求按照美国的条件撤军,同时夸大了金融危机。[80]11月6日,麦克米伦告诉内阁,仅在11月初,英国就损失了3.7亿美元。[81]面对麦克米伦的谣言,内阁别无选择,只能接受条件并撤军。运河仍然掌握在埃及手中,纳赛尔政府也继续支持阿拉伯和非洲民族抵抗运动,反对英国和法国在该地区和非洲大陆的存在。[80]
晚年的麦克米伦公开承认自己未能正确解读艾森豪威尔的想法,并对英美关系受到的伤害深感遗憾,但他始终坚持认为,英法对运河国有化的军事行动是当时的最佳选择。[82]
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的首相艾登于1957年1月9日以健康状况不佳为由辞职。[83]当时,保守党没有正式的机制来选举新领导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听取了丘吉尔和索尔兹伯里侯爵的建议,任命麦克米伦为新首相。麦克米伦在1月10日上任时告诉女王,臣不能保证陛下您的政府能持续“六周”——尽管最终他将执掌政府六年多。[84]
首相
随着英国以蓝光导弹(Blue Streak)和蓝钢导弹(Blue Steel)作独立核威慑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单方面宣布中止天空闪电导弹(Skybolt missile)系统,麦克米伦成功在1962年12月与美国达成《拿骚协定》(Nassau Agreement),在协定中,美方承诺向英国提供北极星导弹。而早在签订此协定以前,麦克米伦已同意在英美双方共同监管的情况下,在英国本土部署60支雷神式火箭(Thor missile)。另外,在1957年时,美国国会亦已通过了《麦克马洪法案》,容许英国提取更多有关核武科技的资料。麦克米伦与美国的合作,后来在彼得·库克(Peter Cook)的舞台喜剧作品,《边缘之外》(Beyond the Fringe)加以讽刺。
早于1960年,麦克米伦已拉拢美、苏两国在巴黎的峰会达成有关限制核试的协定,但碍于U-2击坠事件的发生而告吹。1961年2月22日,英国外相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发给麦克米伦密函,写道:“如果中国发动攻击,非核的途径并不能保卫香港,这对美国来说是显而易见的。用核弹攻击中国是放弃殖民地以外的唯一选择。”[85]到了1962年,在麦克米伦再次大力的推动下,英国、美国和苏联三方终于成功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的请求在1963年1月29日被戴高乐所否决。戴高乐否决加入申请的原因,是因为他担心欧共体从此会沦为一个“依赖美国的庞大大西洋团体”,另外,他亦因为英美两国在核武上的合作而感到愤怒。英国要迟至戴高乐在1970年逝世后,才有机会加入欧共体。
麦克米伦任财政大臣时已专注货币事务,拜相后经济亦成为他的主要专注范畴。然而,英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促使本土在1961年出现了不合理的冻薪情况。冻薪的问题更使政府的支持率下降,并引致保守党在随后的补选中失去不少国会议席。麦克米伦后来在1962年7月对内阁进行大规模改组,但改组行动不单没有使麦克米伦政府的支持度上升,而且还被外界认定政府内部正陷于恐慌状态。
麦克米伦对经济采取一国保守主义,希望能够达成高就业率的目标。可是他主要的财政部官员却是货币主义者,他们对麦克米伦所采取的措施并不赞同,认为政府要支持英镑,就要严密地控制币值,最终失业率将无可避免地上升。他们的建议在1958年1月遭到了拒绝,结果,三名财政部的官员,即财政大臣彼得·霍尼戈夫、财政部经济秘书尼格尔·伯奇(Nigel Birch)和财政部财务秘书埃诺奇·鲍威尔均宣布辞职。麦克米伦对此事一笔擦去,表示事件只属“一件局部的小问题”。
麦克米伦任内支持成立国家收入委员会(National Incomes Commission),希望以委员会控制收入,以达至“有增长,无通涨”的政策目标。除此之外,他又推行过一连串不显眼的措施,对经济进行管制。
麦克米伦对外交政策亦有强而有力的控制。他上任首相后,立即着手于修补英美两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的疏离关系。他在战时的朋友德怀特·艾森豪成为了关键。在1957年3月,他们两人在百慕大举行了一次有建设性的会谈,并重新确立了英美两国的友好关系,而艾森豪卸任总统后,继任的约翰·肯尼迪,也同样与麦克米伦建立起热忱真摰的友谊。麦克米伦也知道向欧洲大陆示好的重要性,所以他请求推迟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并探讨发展欧洲自由贸易区(European Free Trade Area,简称EFTA)的可能。
大英帝国的余晖在其任内不断褪色,而他更见证了非洲殖民地独立的前奏。在1957年,英属的黄金海岸和马来亚率先获得独立。而他在196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风云变换》的演讲,更进一步推动了独立运动。继黄金海岸独立成加纳后,尼日利亚和肯尼亚分别在1960年和1963年得以独立。然而,在中东事务上,麦克米伦认为英国仍有介入的必要,所以分别在1958年和1960年对伊拉克和阿曼的管治作出干预。
在麦克米伦的带领下,保守党成功在1959年英国大选中取得胜利,而在下院的多数优势更从67席增加至107席。正如竞选标语说到:“保守党下的生活好得多了”(Life's Better Under the Conservatives),保守党的成功无疑是经济改善的成果。麦克米伦自己也评论到:“无疑,容我直截地说,绝大部分国民都从未有过这么好的生活。[86]”这句说话后来常常被演绎为:“你从未有过这么好的生活。”(You've never had it so good)不过,不少批评者却认为,麦克米伦任内实际的经济增长根本十分少,而且增长更受到了军费开支增加所限制。
由1963年春天持续至夏天的“普罗富莫事件”对麦克米伦政府的威信构成了永久性的打击,而事件更使到他的病情恶化(那时他被误诊出患有前列腺癌,而此症在当时是不可动手术的)。因此,他在1963年10月18日辞去了首相一职,而首相一职在富争议性的情况下,由时任外相的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接任。当时曾有指控指,麦克米伦透过在党内的重要人物间穿针引线,以确保巴特勒不会被选定为首相的继任人。
麦克米伦在1964年9月淡出政坛,并拒绝接受封为贵族,但他后在1976年愿意接受英女王颁赠的功绩勋章。退出政坛以后,他接掌了家族生意,成为了麦克米伦出版社的总裁。
晚年
在卸任后的二十年间,麦克米伦间中有对政局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当玛格丽特·撒切尔担任保守党党魁以后,麦克米伦任内的施政再次受到党内的货币主义者抨击时,麦克米伦亦有加以反驳。外界常以为麦克米伦曾说过玛格丽特·撒切尔大力推动私有化,是“贱卖家中的银器”,但他的说话其实是被误解了。事实上,这句话是他在1985年11月8日,托利党改革派(Tory Reform Group)在卡尔顿会(Carlton Club)举行的晚宴上所说的。他的说话内容,大意上是说不论个人,还是国家而言,在遇上经济困难时出售资产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他又道:“首先乔治时代的银器卖走了,接着是客厅里的精美家具,最后连加纳莱托的名画也要卖掉。”当指出国内赚钱的钢材业与铁路,和英国电讯也相继私有化时,他说:“它们就像仅余两幅的伦勃朗名画。”[87] 麦克米伦的言论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他也不得不在数天后,亲身在上议院澄清自己的言论:
当我上次冒险对现有制度作出批评时,我担心自己的言论被误解了。作为一位保守党党员,我支持现在政府放弃主导资本主义,让生产资料和资源分配回归为私人拥有和私人管理,我肯定这样会更有效率。而我真正要冒险问的问题是,若果这些是收入的话,我们应如何运用这庞大的资金。[88]
在1984年,麦克米伦终于接受了贵族爵位,获封为斯多克东伯爵和欧文登的麦克米伦子爵。其贵族爵位属世袭贵族爵位,而迄今为止,他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贵族的非王室成员。麦克米伦在世的最后一个月时,他这样回顾道:
在63年前,(蒂斯河畔斯多克东)失业率是百分之29,去年的11月(1986年)……失业率则是百分之28。这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颇可悲的事。
麦克米伦于1986年卒于萨塞克斯郡塞尔活门(Chelwood Gate)的白桦果园(Birch Grove),享年92岁又322日。他曾一度是最长寿英国首相的纪录保持者,但这纪录已在2005年2月14日被卡拉汉超越。
著作
《麦克米伦回忆录》共六卷,中文版1980商务印书馆
- 《1、风云变幻》1914-1939
- 《2、战争风暴》1939-1945
- 《3、时来运转》1945-1955
- 《4、乘风破浪》1956-1959
- 《5、指明方向》1959-1961
- 《6、从政末期》1961-1963
任内记趣
- “Supermac”这个绰号最先由政治漫画家维克多·威兹(Victor Weisz)所起,原意在于讽刺麦克米伦,但最后却事与愿违,反而成为了一个中性,甚至是带有褒义的绰号。麦克米伦后来于1962年改组内阁时,威兹曾给他起了另一个绰号“刀子麦克”(Mac the Knife,取自流行歌曲《Mack the Knife》),但这个绰号没有被广泛流传。
- 麦克米伦素以在公众面前冷静镇定和风趣幽默著称,但他曾在妻子面对表示,自己曾在下议院的首相答问环节中(通常逢星期二举行)给吓坏。在1960年9月29日,当麦克米伦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两次以大声叫嚣和拍打桌面,打断了他的演说。麦克米伦即场回答道:“如果他有话要说,我希望有人能够把他说的话翻译过来。”
- 有一次,工党的哈罗德·威尔逊指出,有学童穷得没有穿鞋上学,麦克米伦幽默地回应:“如果是威尔逊先生没有穿鞋上学的话,是因为他的脚太大了!”他的回答随即引来保守党议员的发笑。
头衔
- 哈罗德·麦克米伦,Esq (1894年2月10日—1924年10月29日)
- 哈罗德·麦克米伦,Esq,MP (1924年10月29日—1929年5月30日)
- 哈罗德·麦克米伦,Esq (1929年5月30日—1931年11月4日)
- 哈罗德·麦克米伦,Esq,MP (1931年11月4日—1942年)
- 哈罗德·麦克米伦阁下,MP (1942年—1945年7月26日)
- 哈罗德·麦克米伦阁下 (1945年7月26日—1945年11月)
- 哈罗德·麦克米伦阁下,MP (1945年11月—1964年9月)
- 哈罗德·麦克米伦阁下 (1964年9月—1976年4月2日)
- 哈罗德·麦克米伦阁下,OM (1976年4月2日—1984年2月24日)
- 斯多克东伯爵阁下,OM,PC (1984年2月24日—1986年12月29日)
参考资料
请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