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黑熊(学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布农语:tumaz、赛夏语:somay、阿美语:tomay、西拉雅语:tumay、撒奇莱雅语:tumay、噶玛兰语:tumay、巴赛语:karavau、泰雅语:ngarox、道卡斯语:ngalo, gussin、巴宰语:tangadex 、德路固语:kumay、邹语:cmoi、拉阿鲁哇语:cumi'i、卡那卡那富语:cumai、排湾语:cumay),俗称:狗熊、月熊。是台湾特有的亚洲黑熊亚种(台湾唯一性的原生熊类[1]),胸前的V字型白色条纹(太鲁阁语称做 rabang)是亚洲黑熊共有的特征。台湾黑熊现存族群数量约为200-600只[2],出没于台湾中央山脉海拔1,000米-3,500米的山区,活动范围可达560平方公里。早在1932年日本探险家堀川安市所著的《台湾哺乳类动物图说》中,因土地开发导致栖息地丧失,台湾黑熊的数量正在下降中。在1989年依照中华民国《野生动物保育法》,台湾黑熊被列为濒危。2001年台湾黑熊被选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现今不少台湾公司、企业、政府机关,都选用台湾黑熊作为吉祥物,是著名的台湾意象之一。
台湾黑熊很强壮,体长约120-180公分,肩宽60-70公分,体重约60-150公斤。牠的头呈圆形、颈部短、眼睛小、嘴部很长。牠的头约26-35公分长,头围约40-60公分。耳长8-12公分,牠的吻部形状像狗,因此许多人习惯称呼牠为“狗熊”。牙齿具42颗(上、下颔各6颗门齿、2颗犬齿、8颗前臼齿,以及上4颗和下6颗的臼齿。后臼齿呈平滑略凹凸状,适削磨粗砺植物与果实)。牠的尾巴短,通常不到10公分。前、后脚掌均具5趾。每年冬季(12月左右)为繁殖期。怀孕期约6个月,每胎产约1-3个宝宝。三岁左右性成熟。母熊前胸具有乳头三对。身体覆盖着粗且浓密而具有光泽的黑毛,在颈部的毛可以超过10公分长。牠的颔部末端是白色的,“在胸口有黄色或白色毛呈V字型”、或是弦月的形状,因此英文中也有月熊(Moon Bear)的称呼。
属于森林型动物,除交配期或抚育小熊期间外,通常独居。白天在树洞或岩洞内休息,是全世界唯一有筑巢特性的熊类,黄昏或夜晚时外出觅食。活动范围大(约500平方公里,主要依据食物分布广度与丰富程度),较偏好栖习海拔1,500米(1,000米)[3]至2,500米之间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叶的山区(但是出没记录其最高为海拔3,700米、最低则为300米。依研究资料,日治时期之报导显示,有目击其于海拔100米处生活纪录)[4],习惯于四处游走(是增加植物种子散播距离的最佳散播者)。休息区域有时为树洞、石壁下、岩洞里,有时会上树折枝或于草区折草为窝(熊窝深约30公分,外径约80至150公分)[5],擅涉水、爬树,孔武有力,在受伤、受逼迫或保护幼熊时攻击性强,速度快(时速30至40公里)。无冬季冬眠习性,但可能会移至较低海拔区域觅食。
台湾黑熊属杂食性,是聪明的机会主义觅食者,其觅食策略乃依食物养分含量、消化率影响及食物的丰富度为考量。考量长期的营养和能量需求而言,黑熊通常会选择混和进食,以避免身体缺乏钙、蛋白质等其他必要养分。在各种环境中,超过80%的食物来自于植物,是为其短期内更有效地获得最大能量。
性成熟:约3至4岁(雄性较雌性晚一年成熟)。发情期:每年6至8月份。雌体怀孕期:约6至7个月(受精卵较常有延迟着床现象)。野外雌体常在12月至隔年2月间生产(一次生产1至3只幼体),哺乳期:约6个月期。幼体离巢,会继续跟随雌体四处游移(熟悉环境、学习求生技能),直到再隔年雌体重新发情才远离。雌体育幼期间不发情(形成一隔年生产模式)。
黑熊找食的植物通常种类及部位繁多,包括植物的根、茎、叶与果实。对于食物的接受度相当广泛。
当植物性食物短缺时,会增加捕食动物的机会(捕猎孱弱个体或捡拾尸体腐肉),黑熊会猎捕台湾野猪、山羌等,但主要以小型动物、昆虫为主,台湾黑熊极度喜爱蜂蜜、蜂蛹、蜂蜡、蚁蛹(此为提供动物性蛋白质与必要之氨基酸养分的重要来源),亦有侵入养蜂场偷食蜂蜜的纪录。
台湾黑熊生性谨慎(远远听到声响即远避),不主动攻击人类。若意外碰上,最好是面对着对方,静静、慢慢地退离相遇现场。切莫急速转身且惊慌大叫及狂奔逃离,这样可能会促发黑熊追逐本能与加速攻击意愿。
原范围已受限之栖地区域,却因道路开发的影响,活动范围更加地破碎、分割,亦无适居的可能,也侵害了繁衍不易的黑熊族群。
玉山国家公园纪录,1980年时期,盗猎而亡约有22%,其主因为汉族的食熊传统觊觎其肉体具疗效之故,1990年时期,盗猎而亡-飙至59%。[6]
2022年5月6日凌晨5时,因失去卫星接收讯号的公台湾黑熊(原编号“711”,4月12日以新编号“568”重新野放),历经数日搜索,保育团体后于9日发现其遗骸,经检侦后,确认人为酿祸侦结[7]。
生态纪录片:台湾节目《MIT台湾志》导演兼制作人麦觉明历时11年执导的纪录片《黑熊来了》,于2019年12月13日发布全台上映,至2020年1月12日止,全台票房已突破新台币1,000万元关口[8][9][10]。
从1997到2000年共有15只玉山国家公园的台湾黑熊被装上无线电项圈,目击黑熊的事件非常多,有证据证明尚有300只台湾黑熊存在。从1979年开始台湾黑熊就正式被列入保护动物,所以请大家不要捕捉台湾黑熊。但盗猎可能没有因此禁绝,对台湾黑熊的危害依然存在。当年捕捉到的15只黑熊中,由于盗猎陷阱有8只丧失了脚趾或是脚掌。
从1999年至2007年间,台湾黑熊依中华民国《文化资产保存法》列入濒危动物或珍贵稀有动物,之后在农委会公告的《保育类野生动物名录》中属于“濒临绝种野生动物 ”[11]。在国际上,亚洲黑熊属《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I,禁止国际间对这个物种任何产品与任何形式的交易[12]、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IUCN红色名录》易危物种[13]。
屏东科大黑熊研究团队自2008年起,就陆续将野外之黑熊,以捕捉方式进行形质测量与DNA建档、用戴颈圈方式,侦测其族群移动方式与分布,倘若发现受伤黑熊,还能及时救治处理[14][15][16]。
资料累计自2009年至2014年间:
当急需暂时性的人类照护(降低人为接触、不让人与食物印象产生连结,临野放前须作"趋避训练")、并静待评估下一步处理与方向(例:野放或圈养)。处理方式:规划一独立空间(野场),利远离圈养个体,避免嗅觉、视觉之可及因素,以降低彼此干扰因素。
野放地点考量:1.远离人群。2.食物充足。3.评估预野放区域,其熊个体数量、密度多寡,野放后对当地族群基因之影响。当确定适合地点后,再决定后续运输模式,4.野放后之追踪时效(历四季监测较理想且完整)。
永久性收容(地点为低海拔试验站,适用无法再回返野外生存之个体,施以与野放、中途照护相反模式处理)。
易产生之缺点(倘若环境与空间处理不当,则易出现动物刻板行为模式,严重时将自残[17][18])。为避免出现动物刻板行为,除提高黑熊们生活环境丰富化。在2017年,特生中心亦针对每只黑熊个体特性,进行个别化动物行为的训练,以提升身心健康[19]
2022年4月12日,早年编号为“711”之公台湾黑熊,改以新编号“568”再度重新野放(预计野放至海拔1,380米之原始阔叶林)。
2019年4月30日,“南安小熊(Buni)”(2018年7月走失)历经各方团队协助,最终野放花莲县卓溪乡山林中。同年6月29日(野放小熊后的第二个月),于一处山岩大崩壁芒草基部干燥处,发现野放小熊自动脱落的卫星讯号追踪颈圈,追踪团队观察周遭生活环境,预判野放效果成功。
2020年5月17日,台东林管处于中央山脉深处,野放一只年前(2019年7月27日)与母熊走散的小母熊(广源小熊-Mulas),其历经了约十个月的野放训练后,才达到野放标准[20][21]。2021年6月,台东林管处运用卫星发送卸除颈圈指令讯号,解除Mulas颈上追踪颈圈[22]。
台北动物园(计有10只左右)、六福村、屏科大、寿山动物园与特生中心各自均有圈养黑熊(大都以教育展示为主),南投特生中心则位处山林内,目前育有7只来自各方收容的黑熊[23]
台湾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系朱有田教授,利用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黄美秀研究团队所提供(多年搜集)的台湾野外黑熊排遗,建立起台湾第一座野外黑熊基因数据库。利用排遗里的DNA,建立台湾黑熊族谱关系与亲子鉴定,自2009年至2019年止,已建立157只野外黑熊基因遗传样本。此举可避免台湾黑熊因近亲繁殖,导致族群数量逐年缩减(易引发隐藏性基因缺陷及疾病)[24]。
未来计划(细胞复制再生计划),当必要时,可取出液态氮(零下196度C)低温冷冻之活细胞,以细胞复制再生技术,复制出台湾黑熊。
台湾黑熊是台湾特有的黑熊亚种,所以有些机构以台湾黑熊为蓝本设计吉祥物。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