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卡斯尔曼氏病(Castleman disease)是一类罕见的淋巴增生性疾患英语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疾病特征主要为淋巴结肿大

事实速览 卡斯尔曼氏病, 又称 ...
卡斯尔曼氏病
又称巨淋巴结增生(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类淋巴性错构瘤(lymphoid hamartoma)、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angiofollicular lymph node hyperplasia)、血管瘤性类淋巴缺陷瘤(angiomatous lymphoid hamartoma)
Thumb
卡斯尔曼氏病患者的淋巴病理切片,图中可以看到萎缩的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及增厚的被套区(mantle zone)。图中贯穿生发中心且细胞较少的粉红透明构造为硬化的血管,此病理特征称为“棒棒糖征象”("lollipop" sign),H&E染色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免疫学、​血管学
ICD-10D47.Z2
DiseasesDB2165
Orphanet160、​160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关闭

卡斯尔曼氏病目前已知至少有三种亚型:局灶性卡斯尔曼氏病英语Un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Un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UCD)、人类疱疹病毒第8型关联性多发性卡斯尔曼氏病英语HHV-8-associated MCD(HHV-8-associated MCD),以及特发性多发性卡斯尔曼氏病英语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iMCD)。诊断上必须检视病变淋巴结的位置及数量,以及确认是否有遭到HHV-8感染。由于各亚型的症状、机转、治疗,及预后都不同,因此分型的工作相当重要。在美国,每年新发个案数约为6,500至7,700例左右[1]

1956年,本杰明‧卡斯尔曼英语Benjamin Castleman首次描述了此疾病,而此病也因此以他为名。卡斯尔曼氏病合作网络( The Castleman Disease Collaborative Network)是目前该疾病规模最大的相关团体,致力推动该疾病的研究、推广,以及提供病友支持[2]

Remove ads

分类

卡斯尔曼氏病目前已知至少有三种亚型:局灶性卡斯尔曼氏病英语Un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Un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UCD)、人类疱疹病毒第8型关联性多发性卡斯尔曼氏病英语HHV-8-associated MCD(HHV-8-associated MCD),以及特发性多发性卡斯尔曼氏病英语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iMCD)[3]

淋巴结英语List of lymph nodes of the human body肿大的位置及数量对于卡斯尔曼氏病的分型相当重要[4]。在局灶性卡斯尔曼氏病(UCD)的患者身上,通常仅有一个区域的单颗或数颗淋巴结遭到进犯。多发性卡斯尔曼氏病(MCD)则顾名思义,即淋巴结肿大的位置散布于多个区域。在感染症中,目前已知会并发卡斯尔曼氏病的病原体仅有人类疱疹病毒第8型英语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HHV-8)一种[4]

Remove ads

局灶性卡斯尔曼氏病

局灶性卡斯尔曼氏病(UCD)的患者仅有单一区域的淋巴结受到进犯[5]。此亚型为最常见的亚型,成因目前尚未阐明。UCD相对另外两种亚型来说,症状较为轻微,且通常不会伴随器官衰竭的情形。治疗可透过手术移除病变淋巴结进行,但若患者不适合开刀,则治疗比照特发性多发性卡斯尔曼氏病[6][7]

特发性多发性卡斯尔曼氏病

特发性多发性卡斯尔曼氏病(iMCD)的患者会有多个区域的淋巴结遭到进犯,且没有已知病因。该亚型较UCD少见,且症状较为严重。诊断上必须有检验报告异常[6]。症状包含全身性发炎反应及器官衰竭。此类型手术通常无法治愈,需透过药物治疗,治疗药物包含抗病毒药物、胞毒性化学疗法,以及生物制剂等等[1]

由于iMCD的症状相对不具特异性,且病因迄今未明,在诊断上相当困难[8]

人类疱疹病毒第8型关联性多发性卡斯尔曼氏病

人类疱疹病毒第8型关联性多发性卡斯尔曼氏病(HHV-8-associated MCD)是因为HHV-8感染造成的多发性卡斯尔曼氏病,与iMCD一样也会进犯多处淋巴结,较常发生于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患者身上。该亚型在临床症状和治疗上较类似iMCD,通常无法透过手术治愈,需透过药物治疗[6]

相关综合症

TAFRO综合症

偶发于某些多发性卡斯尔曼氏病的患者,症状包含血小板低下、全身性水肿、发热、网状纤维化,以及器官肿大。此类患者对于免疫抑制剂及固醇类药物反应良好[9]

病理学

卡斯尔曼氏病的诊断需透过病变淋巴结的切片进行[10],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可以区分为下列几个变型(varient):

  • 透明血管型(Hyaline vascular):生发中心萎缩、滤泡树突细胞英语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增生或形态异常、滤泡间区域血管增生、血管硬化。淋巴被套区英语mantle zone增厚,出现“洋葱状”(“onion-skin”)征象。
  • 浆细胞型(Plasmacytic):滤泡数量增加及生发中心增生,且片状(sheet-like)浆细胞数量增加[10][11]
  • 高血管型(Hypervascular):与透明血管型类似,但此变型主要用于描述iMCD患者的变化。最主要的差异是此亚型的淋巴窦通常维持通畅,而透明血管型的淋巴窦基本上付之阙如[12]
  • 混合型(Mixed):合并有以上三种病理特征。

在UCD中,大多数患者会以透明血管型表现,仅约一成的患者会以浆细胞型或混和型表现[7][12]。iMCD则主要以浆细胞型为主,但高血管型、透明血管型及混合型也有机会表现。HHV-8相关卡斯尔曼氏病的病例皆会出现血浆芽细胞性特征(plasmablastic features),特征上与浆细胞型类似,但镜检下能找到血浆芽细胞存在[10]潜伏期相关核蛋白-1英语LANA(Latency-associated nuclear antigen,LANA-1)是一种HHV-8特有的标记,LANA-1的特殊染色仅会在HHV-8相关卡斯尔曼氏病患者身上显示阳性[13]

由于病理上不同变型之间,无法区分病情严重度及预测治疗效果,因此目前尚无法借由组织学特征进行疾病分型[10]

Remove ads

鉴别诊断

除了卡斯尔曼氏病之外,也有一些疾病也会出现淋巴结肿大的情形,且组织学上也会呈现类似特征,因此必须对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0][12]

历史

1956年7月,美国病理学家本杰明‧卡斯尔曼英语Benjamin Castleman(Benjamin Castleman)首次描述了局灶性卡斯尔曼氏病的病例[14]。到了1984年,开始有一些病例报告描述多发性卡斯尔曼氏病,以及其与卡波西氏肉瘤之间的关联[15]。到了1995年,学者在HIV感染的患者中,发现了HHV-8与卡斯尔曼氏病之间的关联性[16]。正式的诊断标准则直到2016年才建立,隔年学界首次对iMCD提出国际诊断标准的共识[10]。2018年,针对iMCD的治疗指引首次发表[17]

后人于2018年起,将卡斯尔曼发表首篇病例报告的7月23日,订定为世界卡斯尔曼氏病日(World Castleman Disease Day)[14]

文化

2012年,卡斯尔曼氏病合作网络英语Castleman Disease Collaborative Network正式建立,为世界上最大的卡斯尔曼病专题组织[18],旨在促进该疾病的研究、推广,及病友支持[19]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