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东路 (台北市)

台北市的東西向幹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京東路 (臺北市)

南京东路台北市的重要干道,大致呈东西向,西于中山北路口南京西路,东于塔悠路口麦帅一桥,最后在内湖接上国道一号高速公路,全程共有六段,其中南京东路一段至五段路中央布设公车专用道。此外,台北捷运松山新店线松江南京站-南京三民站段)即沿着南京东路一段至五段,并在此路下设置4座车站,还有2段自行车道台北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5个租赁站。

Thumb
南京东路一段
Thumb
捷运南京复兴站(南京东路三段)
Thumb
在南京复兴站3号出口的黄昏
Thumb
台北小巨蛋(南京东路四段)

台湾最早的一条高速公路——麦克阿瑟公路(1964年5月2日-1977年7月10日)台北市区路段,与今日的南京东路四段[1]─六段路线相同。

行经行政区域

(由西至东)

  • 中山区(一段、二段、三段复兴北路以西)
  • 松山区(三段复兴北路以东、四段、五段)
  • 内湖区(六段)

历史

南京东路原为水田,台湾日治时代1939年所订定的都市计划中已包括了南京东路的兴建,在计划中编为2号道路,预定全线路宽为40米。1947年中华民国政府南京市命名为“南京东路”,不分段。1951年辟建为防空疏散道路,自1956年起,台北市政府接受美援作为工程费,并自筹土地征收、拆迁房屋及青苗等补偿费,同时成立美援道路工程处,隔年(1957年),利用中美基金贷款新铺柏油路面并拓延至松山,成为当时的九条美援道路之一[2]。1960年5月1日整编门牌,由原先的不分段改分一至五段。美援道路的完成使得以大稻埕为首的资本和人口才开始涌进这块地区,形成了日后南京东路商圈的主流[3][4]

1960年代至今,南京东路一带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商业办公大楼、饭店及百货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南京商圈因而建立优越的商业地位,并跃升台北市财经中心区。而现在的南京东路二段、三段、四段、五段一带,更由于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密集,而有“台北华尔街”(Taipei Wall Street)之称[5][6]

1980年,已大部分并入中山高速公路麦帅公路仅存麦帅一桥至高速公路内湖交流道路段,于1980年纳入市区道路系统,命名为南京东路六段(路两侧房屋之门牌号码至2009年始改编为南京东路六段),路段长仅余二公里。

分段

南京东路共分六段。

道路设计

车道数

  • 一段-四段:双向各四车道,最内侧均为公车专用道。
  • 五段(光复北路─南京东路五段66巷):双向各四车道,最内侧均为公车专用道。
  • 五段(南京东路五段66巷─三民路):双向各四车道,东向西最内侧为公车专用道。
  • 五段(三民路─麦帅一桥):双向各四车道。
  • 六段:平面内侧双向各三车道,平面外侧双向各1-2车道;高架双向各二车道。

号码

  • 一段:单号1-31,双号2-140。
  • 二段:单号1-167,双号2-224。
  • 三段:单号1-337,双号2-350。
  • 四段:单号1-199,双号2-186。
  • 五段:单号1-411,双号2-392。
  • 六段:单号1-149,双号2-352。

沿线设施

(由西到东)

    • 南松山天主堂(352号)

参见

注释及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