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
位于武汉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位于武汉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华中科技大学 | |||
---|---|---|---|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
校训 |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 ||
创办时间 | 1952年10月6日(筹建) 1953年10月15日(开学) 2000年5月26日(合并) | ||
学校标识码 | 4142010487 | ||
学校类型 | 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省部级高等学校 | ||
党委书记 | 张广军 | ||
校长 | 尤政 | ||
校址 | 主校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同济医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 | ||
总面积 | 7170亩(4.78平方千米) | ||
代表色 | 华中大蓝 华中大红 | ||
昵称 | 华中科大、HUST | ||
隶属 | 985工程 211工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中俄工科大学联盟 武汉七校联盟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21世界学术联盟 中欧工程教育平台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 ||
邮递区号 | 430074(主校区) 430030(同济医学院) | ||
网站 | 华中科技大学(简体中文) | ||
|
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中大、华科大[1](英语: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缩写:HUST),坐落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喻家山麓,东湖之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其历史追溯于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中在武汉设立的原华中工学院、1907年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博士创立的上海德文医学堂(今上海同济大学前身)、1950年代在江西庐山设立的原中南建筑工程学校,三校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华中科技大学[2]。
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排名前列的高校之一,现时属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百强大学”及“软科世界百强大学”,被列入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首批内地九所高校之一 (H9),是“双一流A类”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涵盖理、工、医、文、法、经、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3]2003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有关材料上批示:华中科大是新中国凭借自己力量建起来的重点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4][5]。
1952年12月3日,由中南地区的郑州高等工程学校 、武昌高等工程学校、 浜土木技校、长沙楚怡高等工程学校、长沙市政工程学校、湘乡高等工程学校等六所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组成的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在江西庐山成立。
武汉科技职工大学是曾经存在于湖北省武汉市的市属高校,又名 科学技术部管理学院,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湖北省计算中心,2000年并入华中理工大学,后华工与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等合并组建新的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多个站点均可抵达学校,包括青年路站(同济校区)、珞雄路站(主校区南三门)、华中科技大学站(主校区南大门、南四门)、光谷大道站(东九教学楼)、佳园路站(主校区东小门)。
武汉光谷现代有轨电车T1线的华中大站、步行街省中医院站分别可前往主校区南大门和主校区南三门。
学校公交附近有多个公交车站,主要分布在鲁磨路、珞喻(东)路、喻家湖路上。
校园内部校车有韵苑-紫菘、韵苑-南大门、喻园-南大门三条路线。
学校校园占地7170亩,其中校园面积6597亩,附属协和、同济和梨园医院面积573亩,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22]
狭义的主校区指喻家湖路以西的部分,与喻家湖路以东的东校区相对应;官方所述主校区通常指洪山区校区,与同济校区相对应。通过购并周边土地和大规模的建设规整,学校主校区已经同东校区成功融为一体,但目前主校区东部仍存在土地产权问题。主校区整体为长条状,西至鲁磨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至马鞍山森林公园,北为喻家山、喻家湖,南至珞喻路。此外,网络安全的大三、大四学生生活在位于东西湖区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与主校区相隔较远。
学校的标志建筑包括毛泽东像、南一楼、校史馆、建校纪念碑、光谷体育馆、裘法祖像等。
学校洪山主校区现有紫菘、韵苑、沁苑等学生公寓群,共计76栋学生宿舍,可安排近5万名学生入住。本科生宿舍实现了空调、热水全覆盖,并有洗衣房、自动售货机等服务。除韵苑1-4栋外,其余宿舍为上床下桌的标准四人间。
网安基地位于武汉国家网络安全中心宿舍,为二人间。
学校教学楼包括西十二楼、西五楼、东九楼、东十二楼等。其中西十二楼、东九楼为校内最大的两座教学楼,
西十二楼位于主校区南三门北侧,建成时为亚洲第一大教学楼。
东九楼又称逸夫教学楼,位于东校区。东九楼在建成时也是亚洲第一大教学楼,它由邵逸夫捐赠600万港币,学校配套1.22亿元人民币投资兴建,于2003年11月20日开工,2004年9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东九楼由五层建筑构成,有教室180间,能容纳18400人同时上课[23]。大楼由四栋楼体联合而成,分别为A、B、C、D栋,配备有常规教室、阶梯教室,均配有空调、多媒体设备。东九楼前有一湖泊名为“马张堰”[24],因在东九楼之故常被称作“东九湖”,但其产权并不属于华中科技大学[25]。东九楼的南面是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北面则为连接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和东校区的光谷高架桥下方通道,以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学校后勤集团饮食总公司共管辖有主校区33个食堂[26],华同公司管辖同济校区4个食堂。学校食堂按照需求分为大众餐厅、风味餐厅和清真餐厅,提供差异化的餐饮服务。
校园内还有其他不属于饮食总公司的校园餐厅,包括西华园文化餐吧、小吃城、东华园等。
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教授15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师中有全职院士20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0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9个。
此章节需要更新。 (2019年12月11日) |
大学排名 | |
---|---|
全国排名 | |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27] | 8 |
校友会[28] | 7 |
武书连[29] | 5 |
THE [30] | 9 |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31] | 9 |
ARWU[32] | 8 |
世界排名 | |
ARWU[33] | 79 |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34] | 100 |
THE[35] | 158 |
QS[36] | 275 |
第三轮教育部学科评估(2012)[37] | |
机械工程 | 1 |
光学工程 | 1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1 |
电气工程 | 2 |
生物医学工程 | 3 |
新闻传播学 | 5 |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 5 |
公共管理 | 5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7 |
基础医学 | 7 |
建筑学 | 9 |
水利工程 | 9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9 |
临床医学 | 9 |
社会学 | 1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0 |
城乡规划学 | 10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11 |
教育学 | 12 |
物理学 | 12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12 |
中西医结合 | 12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13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14 |
风景园林学 | 15 |
理论经济学 | 16 |
生物学 | 16 |
口腔医学 | 16 |
药学 | 16 |
力学 | 17 |
土木工程 | 17 |
护理学 | 17 |
哲学 | 18 |
工商管理 | 22 |
化学 | 23 |
软件工程 | 23 |
应用经济学 | 24 |
统计学 | 26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26 |
数学 | 28 |
法学 | 29 |
生态学 | 30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31 |
中国语言文学 | 32 |
外国语言文学 | 37 |
中国史 | 53 |
学校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历史学等11大门类。设有本科专业117个,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256个,博士点18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2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一级重点学科7个,二级重点学科15个,重点(培育)学科7个;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7个。另外有一个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数码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 拥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大量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用现代化实验室。拥有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图书馆三座,馆藏量502万册。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学、生物物理学、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光学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妇产科学、内科学(血液病)、外科学(泌尿外)、麻醉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华中科技大学目前7个一级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数为25个,在非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的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学科)还有15个。
通信与信息系统、内科学(传染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药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44个学科参评,全部上榜,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A+,A类学科14个,B+及以上学科33个。9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截至2024年7月,学校有2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前万分之一 ,7个学科进入前千分之一。
旨在通过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型科研平台,推动中国光电子信息领域基础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和产业发展。
华中科技大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是与美、法、德并列的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之一。[42]2013年8月,该中心成功实现了90.6特斯拉的峰值磁场,刷新中国脉冲磁场最高强度记录,成为世界上继美、德之后第三个突破90特斯拉大关的国家,使我国非破坏性磁场强度水平跃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43]。
项目建设总体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万有引力常数G值测量、空间静电加速计、冷原子绝对重力仪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校训:明德 厚学 求是 创新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合乎该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建设无污染校园等精神。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倡导的“学在华工”精神相吻合,包含原校训中“严谨”的意义。转义出自《易·坤》“坤厚载物”。
“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符合原校训中“严谨、求实”的精神。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求是”。
“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含有原校训中“奋进进取”的意义。与创办一流大学的现代办学理念一致。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新校训涵盖了德育、智育、发展科学、与时俱进等方面的内容,合乎办大学的理念,具有现代高校校训特征,与该校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精神相融合,发展的理念相一致,雅俗适宜,多数人能明其意,而且能找出相应出处,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共九十多所,以下为部分名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