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全琮(198年[1]—240年代247年或249年[2]),字子璜,吴郡钱唐县(今浙江省杭州市西)人,三国时东吴的重要将领,为人谦恭而有谋,常以国家为重。妻子虽是孙权的长女孙鲁班,但仍能谦虚接士,毫不骄恣。先后拜封为阳华亭侯和钱塘侯,官至右大司马、左军师。
生平
全琮的父亲全柔,于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汉尚书郎右丞。适逢董卓作乱,全柔弃官回乡,州牧征聘其为别驾从事,拜会稽东部都尉。后来孙策向袁术借兵后在扬州起兵,全柔知其能成事,于是举兵先往依附,孙策便表奏朝廷,以全柔为丹阳都尉。至孙权继承兄业,全柔迁任长史,到了赤壁之战战胜曹操后,全柔则担任桂阳太守。
某次,全柔命儿子全琮解送数千斛米粮到吴郡,以供市场作交易用途。可是全琮把米粮解到吴郡时却私自把米粮到处分派,结果乘着空船而回。
全柔知道后非常生气,正要问罪,全琮认罪并解释说:“我认为市场买卖并不是一件急事,可是天下的士大夫却面对着切身的危难,因此我以米粮赈济他们,只是没有及时向您作出报告。”
全柔了解到全琮的心思后压下怒火,并欣赏全琮的所为。庞统在周瑜死后送丧时,亦称赞全琮好施为一时佳话。[3]
后来中原人士因为避乱而多投奔南方,当时就有百多士人前往依靠全琮,全琮待人以诚,倾尽家有,并与一众作客者苦乐与共,因此无论相隔远近者,都对全琮的这些行径评价甚高。
不久,孙权任全琮为奋威校尉,授予数千兵马,命其讨伐山越。全琮乘此时募兵,获得万余精兵屯军牛渚。稍后迁昇为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部将关羽围困魏将曹仁于樊城、襄阳一带,全琮认为关羽后防空虚,机不可失,于是上奏孙权作出建议,并提出攻讨关羽之计。不过孙权早已与吕蒙私下计划如何袭击关羽,为保机密,唯有对全琮的表奏视而不见。及至后来,吴军成功擒杀关羽,孙权于公安置酒作贺,席上向全琮说:“你之前亦曾提及过这个战略,当时我虽然没有加以理会,但今日的胜利,你亦可说是立下功劳啊!”于是封全琮为阳华亭侯。
黄初元年(220年),魏国派出水军攻打东吴,孙权命吕范带领诸将抵抗魏兵,两军立营时已能互相望到对方,大战如箭在弦。魏军以轻船进行快速抄击,全琮于军中奋力守御,一直披甲不休,终于成功抵御魏军的突袭,并斩下魏将尹卢的首级,立下大功。战后获迁绥南将军,进封钱塘侯。黄初四年(223年),领任九江太守。
黄初七年(228年),孙权亲到皖地命全琮跟从辅国将军陆逊袭击魏将曹休,结果大破曹休于石亭。当时丹阳、吴郡一带有民贼作乱,攻城略县,成为祸患,孙权便命全琮为东安太守。全琮到任后赏罚分明,招诱降伏贼寇,几年后有万余人。孙权召回全琮到牛渚,撤除东安郡。黄龙元年(229年),全琮任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更娶公主孙鲁班为妻[4],孙鲁班替他生育了二子全怿、全吴。
嘉禾二年(233年),全琮率领马步军队五万人,征讨六安。六安一带的百姓尽皆逃窜。当时全琮部下诸将正要分兵追捕百姓。全琮认为不妥,便说:“趁着混乱侥幸得利,又不采取万全之策,这不是国家的行为。如今分兵捕民,得失参半,又岂可称为万全呢?就算有所获利,不能有效地削弱敌人,以符合国家的期望。若我们与敌人相遇,损失也是非同小可。与其获罪,我宁愿身受其责,都不敢为了邀功而有负国家啊。”
赤乌四年春正月(241年),大雪遍地有三尺之厚,鸟兽大半都死去。夏天四月,派遣卫将军全琮攻淮南,遏东兴堤水攻魏军,火烧安城邸阁,收归当地平民。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全琮大战王凌于芍陂。车骑将军朱然围攻樊城,大将军诸葛瑾攻取柤中。全琮与王凌争芍陂水塘,力战连日,全琮不敌被王凌所击退,东兴堤被魏军毁坏,王凌乘胜斩杀吴五营将秦晃等十数人,而张休和顾承奋力攻击王凌军。之后魏军在此地驻军,当时随全琮出征的两个儿子全绪、全端皆为将军,看见魏军已经驻扎屯住,随即发动反击,王凌军等人败退。[5]赤乌九年(246年),全琮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
全琮为人恭顺,善于对人婉转地作出规劝,其所发的言论,从不会轻易抵牾他人。孙权曾经遣将包围珠崖及夷州,在此之前他曾询问全琮对此行的意见,全琮便说:“以我国的威势,又有什么地方能不被我们攻下来呢?可是如今要进军的目的地属于殊方异域,又有大海之隔,那些地方水土奇特,瘴气含毒,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如果兵民出入这些地方,必定会生疾病,这些疾病在国内互相传染的话,是一件危险的事。因此奉命前往当地的人大多怀着畏惧之心,害怕会失去性命,在这种心态作祟之下,我军的收获又岂会丰盛呢?如果要牺牲沿岸的士兵,去求取低微的利益,这是一个令我感到不安的决定。”可惜孙权不肯接受全琮的规劝,坚持发兵,经历数年的行军,出国的士卒果然疫病横生,死者十居八九,令孙权深感后悔。后来孙权都会间中提及此事,不过全琮亦不愿孙权为此而不安,于是便说:“为在那个时候,没有向陛下作出规劝的人,我认为都是不忠之人。”
全琮在国内既为宗亲,又多战功,因此甚受亲重,其族中子弟都受宠显贵,赏赐往往有千金之数,不过全琮本人仍能做到谦虚接士,毫不骄恣。二宫之争因为全氏一族皆是支持孙霸为太子的派别,全琮的儿子一起诬陷支持孙和为太子为派系的顾谭、顾承等人,全琮无奈被卷进其中,陈寿评价全琮当世之才,但因没有管住自己的儿子,而名节尽毁。赤乌十二年(249年),全琮逝世,其子全怿袭爵。后来全怿引军救诸葛诞于寿春,但因锺会之计而出城先降[6],魏国便封全怿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全怿的侄儿全祎、全仪、全静等宗族子弟亦出城降魏,都在魏国获封郡守之任及列侯之爵。
轶事
黄龙二年(230年),全琮担任卫将军时,有曹魏间谍隐蕃降吴。全琮不知其身份而对其倾心相待,连比自身低职的人都一样[7]。不料到隐蕃最后因谋反失败遭到伏诛。
三国演义
全琮在《三国演义》里着墨处不多,后期战役常与朱桓出阵。初登场于第九十六回,其时周鲂行计引诱曹休走进陷阱,陆逊担任外应带兵伏击曹休。当时陆逊为了分兵三路以迎击曹休,便向孙权推荐朱桓与全琮为辅佐,孙权即命朱桓为左都督,全琮为右都督,以助陆逊。结果全琮引一军暗袭魏寨后方,与魏将薛乔对垒,大杀一阵击退薛乔,最后会合主军大败魏兵。在一百零五回中,诸葛亮逝世后,杨仪、姜维等人护送其遗体到成都时,全琮曾奉孙权之命引军数万,屯于巴丘界口,目的是作为蜀国的近援,防止魏军乘丧入寇。
家庭
- 全祎,全绪子,后降魏
- 全静,全怿兄子,后与其兄弟四人率军降魏
- 全仪,全静弟,后降魏
评价
注释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