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经济学中,僵尸企业(英语:zombie company)是一种需要救助以维持经营的公司,或着能够偿还其债务利息,但不能偿还本金的负债中的公司。
描述
僵尸企业是负债中的企业,尽管它们能产生现金,但是在支付了运营成本、固定成本(工资、税收、租金)之后,其资金只够用来支付贷款利息,而不能偿还债务本身。[1]因此,他们通常依靠银行等各类信贷(债权人)来维持生存,从而事实上使他们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撑。
历史
1990年左右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的“失去的十年”,“僵尸企业”一词被用于日本的银行支撑着的日本企业。日本银行继续支持疲软或即将倒闭的公司。零售商大荣公司是一家大型公司的一个案例,该公司在1990年崩溃前的时期大举扩张,在很多不同情况下都可能会陷入破产管理或破产的状态。据报道,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平沼赳夫形容这家拥有96,000名员工的公司“太大而不能倒闭”。[2][3]
该术语在2008年期间重获媒体关注,因为一些公司从美国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获得了救助。[来源请求]
2016年,中国进入经济下行(见2015年中国股灾)之后,国内工业企业(钢、铝、纸张等)出现了总体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产能过剩率从2007年的0%上升到2015年的平均13%,某些行业的数据超过30%(2014年水泥、钢铁)。[4]201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政府承认了“僵尸企业”的问题,并宣布将在2020年之前关停或重组许多国有(上市)工业企业。[5][6]在煤炭和钢铁行业,由此造成的工作岗位流失预计将导致裁员180万(占劳动力的15%),裁员总数估计可达600万。[7]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