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后组织(英语:Post-umbrella Groups),又称为伞后团体,是一个香港政治术语,源于雨伞运动后纷纷成立的各个独立团体。[1]他们的共通点是要将雨伞运动的抗争精神延续下来。
此条目形似评论,须要清理。 (2018年11月3日) |
这些组织不少强调“重返社区,深耕细作”、继续争取民主,宣扬真普选理念。当中有些很明显为参选2015年香港区议会选举而成立,或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默默耕耘,[2][3][4] 或“空降”在自己不熟识的选区也不介意,甚至事前被未考虑出选,只因不甘心建制派自动当选而临时空降出战的“雷霆伞兵”。[5][6][7] 有些组织原先不为参选,所以到了参选之时再另外成立新团体。[8][9] 这些团体数目非常多,他们人数少但向心力强;数目多但互不统属,目标、理念不一。
简介
伞兵,又称为伞后人士,是受香港2014年的大型占领运动雨伞运动启发,在雨伞运动期间或之后参政的人士,目的在于延续雨伞运动的精神,大部分认为香港议会失效已成事实,有别于传统政客,将主要抗争战线转至街头。
当中有较为温和,仍然尝试走议会路线的青年新政,有以落区为主要行动的香港民主宣传小组,以及以青壮父母辈为骨干的伞下爸妈,亦有以地区工作为根本的埔向晴天(大埔)、沙田社区网络(沙田)、美孚家政(深水埗)、西环飞跃动力(中西区)、湾仔好日志(湾仔区)等。
以专业为主导,希望在自己行业中推广民主理念的,不同专业团体纷纷成立,如法政汇思、放射良心、保险起动、量心思政、艺界起动、护士政改关注组、精算思政、思政筑觉、良心理政、前线科技人员等。
各伞后组织之间有协调行动或各种会议,但彼此之间就著立场和手段的不一,亦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勉强划分的话,伞后团体或许粗疏地归纳为两大类型:金钟系(接近泛民主派),与本土系(接近本土派)。(社区系是指不明确为金钟系,还是为本土系)
- 金钟系:他们很多是金钟占领区孕育出来的,或是和平占中义工组发起的,金钟占领区义工,或深受雨伞运动感召而醒觉的“金钟人”专业中产等等。[10][11][12] 他们的思维深受和平占中、学联、学民思潮影响,认同和平非暴力抗争,比较接近接近传统社运人,较愿意跟传统社运与政党合作。[13] 在中国民主运动、六四的立场跟传统泛民主派差异无几,这与本土派明显不同。[14] 但他们当中多了很多自由经济右翼人士,跟传统民间人权阵线、社民连等左翼经济思维的传统社运人颇为不同。他们比较得传统传媒看重,广获宣传。
- 本土派:他们高举本土旗帜,强调“港人优先”、“中港区隔”,[15][16]认为立足本土议题才是更重要:自由行旅客泛滥、水货客与药房扰民、双非孕妇、双非学童、夺回单程证审批权等等。他们多是不满雨伞运动的失败,批评传统社运的不足,[17] 不满现行香港政党不敢走在本土运动的前端,尤其强调中港区隔,排拒中国民族主义,高调指出各种中港矛盾才是当务之急必须解决的议题。[18] 年青人比较多。或倾向抗争可以武力升级。比较依赖网上媒体,高登讨论区尤其是他们最注重的平台。[19]另外,他们跟政党保持距离,跟本土派政党如热血公民没走得那么近。在2015年香港区议会选举,他们绝大部分都能跟所有民主派政党协调达成民主派一对一挑战建制派,最后只有6人与民主派政党相撞。[20]
参与2015年区选的伞后团体
无参与2015年区选的伞后团体
收买伞兵、假伞兵
当选伞兵
参选的伞兵总数至少50人,但并非所有“伞兵”均以组织名义参选,故外界对“伞兵”实际当选人数均有不同说法;最终有9人当选。[32]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