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岛

臺灣海峽北方小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亮島

亮岛(传统名称横山,旧称浪岛)是位于中华民国福建省马祖列岛北竿东引之间的岛屿,隶属连江县北竿乡桥仔村。岛屿长约1,400米、宽250米,面积约0.4平方公里,四周峭壁陡峻,地形险要,距离中国大陆西洋岛宁德市霞浦县)24公里,双峰岛26公里。后因呼应“岛立天中,亮照大陆”的期许而更名为‘亮岛’[4]。因限制民间人士登岸,至今仍是军事重地。

事实速览 亮岛, 自然地理 ...
亮岛
亮島
Thumb
东海中的亮岛
Thumb
Thumb
亮岛
亮岛
亮岛位置
Thumb
亮岛
亮岛
亮岛 (中国东海)
自然地理
所处海域位于北竿岛东北方,隶属于连江县(马祖列岛),福建省中华民国(台湾)[1]
总面积0.35平方千米(0.14平方哩)[1][2]
长度1,400米(4600呎)[1][3]
宽度250米(820呎)[1][3]
管辖
中华民国(台湾)
福建省 (精简治理)
连江县
北竿乡
其他资料
时区
关闭
Thumb
亮岛的位置
亮岛的位置
亮岛的位置 (台湾)
Thumb
亮岛
Thumb
2015年9月24日 时任总统马英九秋节慰勉亮岛部队
Thumb
2015年9月24日 时任总统马英九秋节慰勉亮岛部队

名称

Thumb
早期亮岛驻军整装迎接情形

亮岛原称横山(闽东语:huàng sang;变音实际读为huāng nang),闽东居民仍沿续此称呼。清代周凯纂辑的《厦门志‧卷四》附〈北洋海道考〉即载有此名。民国16年(1927)曹刚修、邱景雍纂《福建省连江县志》仍称横山[5]。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制的地图称之为“西引岛[6]

1969年时任国防部长蒋经国登岛视察时,莅临岛上巡视,认为“浪”意味风浪,“亮”则是光明,照亮大陆,从此,浪岛正式改为亮岛。[7]

历史

8,300年前,在中石器时代,最初从非洲扩散至亚洲的原始人类的亮岛1号人已在岛上定居。

7,600年前,在新石器时代,亮岛1号人被混了海洋蒙古人种的古南岛语族的亮岛2号人取代。

1951年7月,中华民国国军为维护马祖南竿北竿东引之间的航道安全,遂派遣反共救国军海上特种突击中队中队长李承山率六名队员侦搜上岸,发现岛上并无解放军驻守,顺利在浪岛上竖立青天白日满地红旗[8]

1965年3月17日,陆军实施“北极星演习”,派遣步兵连进扎,从此长驻至今[3]。后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陈仲玉等研究团队,在岛上陆续发现多处贝冢遗址,尤其在亮岛岛尾的遗址群中除了挖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器、骨器和贝壳外,还有三片人头盖骨;1965年,被发现有贝冢的百胜港遗址被兴建起来[9]

1966年,蒋经国视察此岛,认为原名浪岛寓意不佳,更名其为亮岛,期许以“岛立天中,亮照大陆”之名来照亮中国大陆[10]

2004年,岛上新建桦恩码头,让现在能够得以顺利进行一周两次的物资运补。

2012年连江县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于亮岛挖掘出新石器时代人骨(距今约8,300-7,900多年前),命名为亮岛人[11]亮岛人出于“亮岛岛尾一号遗址”,而研究团队亦于“亮岛岛尾二号遗址”发现史前贝冢。[12]2013年6月14日,连江县政府公告以“亮岛岛尾遗址群”登录为连江县县定考古遗址;2021年6月21日经过文化部文化资产局文资审议后再升为国定考古遗址“亮岛岛尾考古遗址”。

交通

1965年于亮岛西南隅兴建港口,名为百胜港,而此名乃得名自当时盖港爆破时,不幸因公殉难的陆军工兵上士钱百胜先生。[13]而该港附近的边坡断面疑似有贝冢,因而通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陈仲玉,并进一步邀集在地文史工作者组成“马祖亮岛考古队”展开田野调查。然而由于百胜港易受强烈东北季风和潮汐影响,使得船只进入百胜港运补不易,于2004年新建桦恩码头,由桦棋营造公司斥资千万协助兴建,改善后,可避开东北季风刮起后的潮浪及影响,有利每周两次的运补作业。[12]

亮岛之歌

中华民国国军军歌亮岛之歌》,是驻守亮岛的官兵将中华职棒主题曲改编而成。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