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为中华民国初年有影响力的民办报纸之一,之前清朝末期曾有同名的清廷半官方报纸《京报》。民国《京报》创刊于1918年10月5日,由报人邵飘萍与潘公弼于北京创办,无党无派,不以特殊权力集团撑腰,主张言论自由,自我定位是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很快得到广大读者喜爱,名声倾动一时。一年后中国北方各省皆有报纸代派处,1919年8月《京报》因屡次发表揭露、批评政府腐败文章,被当时的安福系政府查封,邵飘萍逃亡到日本,至1920年曹锟、吴佩孚上台后才回国。同年9月17日,直皖战争后复刊。继续主张言论自由,关注社会和国家命运、揭露腐败为原则办报。及后,《京报》揭露事件真相报道惹怒了当权军阀,邵飘萍被缉捕、追杀。1926年4月24日,邵飘萍从苏联驻北京大使馆被张翰举骗出而被拘捕,26日被枪决。同日,《京报》被封,终期2275号。
1929年,在邵飘萍的第二夫人汤修慧女士主持下,再度复刊,并在他蒙难三周年之际出版了纪念特刊。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汤修慧撤离北平,抛弃了全部资产,《京报》正式停刊。
初期报馆地址在前门外三眼井胡同38号。复刊后在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邵飘萍故居在32号。旧址尚存,2021年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持修缮布展成红色报业博物馆[1]。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