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1950年建立的一所学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Remove ads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人大附中RDFZ,创办于1950年4月3日,联合校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内。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是北京市政府教育部支持建设的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校,并接受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领导。人大附中是北京市及全国范围内的知名中学[5][6][7][8][9]G30学校成员校。2020年,人大附中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10]

事实速览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地址 ...

人大附中与北京市十一学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1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合称“海淀六小强”。[11][12]

Remove ads

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初中部、高中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亦称国际课程部, ICC(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enter))、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简称早培)与三高足球培训基地等学部。人大附中也在中国设有多个分校,海外地区,如美国亦设有人大附中分校。[13]并依教育部指示对多所学校如北京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恒大皇马足球学校等实施教育资源支援,人大附中对这些学校派出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14]

校园

[来源请求]

联合校总部校园占地142亩。校园共有四栋教学楼、两栋宿舍楼、一栋综合功能楼(食堂和多媒体报告厅)、一栋办公楼、一个游泳馆、一个图书馆、一个胶囊体育馆(羽毛球场和篮球场)、一个天文台、一个操场(足球场和田径场)和数个室外篮球场。

主要建筑

  • 主教学楼正对学校大门,又称毕业楼或高中楼,是一栋现代化教学楼。其地下1层为乒乓球馆与健身房,1-5层为初三与高三的教学班及教师办公室,6层为信息学教室,7层为会议中心,8层为数学等学科教研室及公用教室,监控室等。
  • 东教学楼是人大附中的古老建筑,为人大附中在现址建校时所设计,目前能容纳学生约1500人。1995年在东教学楼西侧扩建了一座四层小楼,与其合为一体,成为其正面,称作逸夫教学楼。在2013年时,东教学楼拆除改建,改建完毕后多简称为逸夫楼。在2016年,逸夫楼地下一层的报告厅正式落成。逸夫楼共设有地上7层与地下2层。其中地上1到7层主要用于容纳高一与高二年级的教学班及教师办公室,亦有实验室和机房等;地下1层有大礼堂,用作某些活动及公开讲座等,另有许多阶梯教室;地下2层为训练中心。
  • 科学实验楼总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建于1992年。一至四楼分别建有各类实验室、电教中心、汽车模拟驾驶室以及远程教学、多媒体视听、计算机网络等多种专用教室。四楼之上的楼顶还建有直径为9米的天文穹顶,安装有大型天文望远镜。
  • 南教学楼一般用于指代毗邻又相对独立的ICC教学楼初中教学楼两座教学楼。ICC教学楼共设地上6层,用于容纳来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无地下空间;初中教学楼共设地上8层与地下1层,其中地下1层与地上1层为实验室,地上2到5层用于容纳初一与初二的教学班及教师办公室,地上6到8层为宿舍。
  • 临时建筑楼简称临建楼。由足球场北看台改建而来,共设两层,主席台位于临建楼二楼正中,主要用于容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早培)的部分年级与三高足球培训基地教学班及教师办公室、竞赛及桥牌教室。
  • 综合功能楼的最近一次翻修在翟小宁校长治下的2018年开工,并最终于2019年由当时新接任的刘小惠校长正式宣布改建完毕。综合功能楼的地下1层为小卖部,地上1-3层为食堂,4层建有多媒体报告厅。

另有办公楼,科研南楼,图书馆,艺术宫和游泳馆,体育馆等建筑。

足球场

足球场是学校大型活动的主要地点,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都在此举行。学生会在体育课和课余时间在足球场上运动,学校每年也会举办校内足球联赛。

学校历史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前身)出于工农建设人才培养的考量,在北京海淀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为“北京市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是人大附中的最早前身。学校从1月开始筹备,直到同年4月即宣布开学。后来,该学校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

1963年,随着中国大陆工农教育需求的变化,人大附中正式成为普通中学,终止工农速成教学职能。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人民大学停办。受此影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更名为北京市第一七二中学,并改隶属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1977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办。原北京市第一七二中学恢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名,并划回隶属至中国人民大学。海淀教委的角色也自此由主办转为主管和监督职责。同年,因恢复高考,人大附中部分教师迅速行动,编写数学复习教材。前任人大附中校长、数学教师刘彭芝在此期间担任数学教学职责时,还曾因解题困难而前往中科院向数学家陈景润求助。[15]

1978年,人大附中开始进行超常儿童教育实验工作。1987年,人大附中开办首届高中超常儿童实验班。[16]

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第一批基地校之一。[15]

2012年9月,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成立。[17]

2025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干部会议,宣布任宓奇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小惠因已到退休年龄而被免去校长一职。宓奇于2003年进入人大附中从事物理任教工作,后被调往人大附中三亚学校任该校校长,曾推动人大附中三亚学校的发展建设。[2]

人大附中身为北京乃至全国顶级学校之一,多年来经常涌现出北京高考的理科或文科状元。[15]

Remove ads

关联学校

中国

该学校最早前身可以追溯至创建于1964年的西颐中学以及双榆树三中,2001年两校合并为西颐实验中学,2003年学校改由人大附中承办并改为此名,为中学六年制学校。2022年学校转回公办。

  •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闵庄南路,前身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玉泉校区,2015年经海淀区教委批准增设初中部并改为现名,2022年,学校加入人大附中分校教育集团,接受人大附中分校的对口帮扶。该学校表面上自2023年起招收高中生,但实际上,这些高中新生会在挂有首师附玉泉学校学籍前提下直接前往人大附中分校就读。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创建于2009年,位于北京海淀上地以西青龙桥以东,2022年学校转为公办校,为中学六年制学校,除普通中学外该学校还设有美国AP高中国际部。此外,该学校也是苹果公司支援建设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时候会使用苹果的设备。

人大附中第二分校

人大附中第二分校前身是建立于1964年的蓝靛厂中学。2009年人大附中承办该校并改为现名,原为中学六年制学校,现正在向十二年一贯制过渡,2022年起该学校新建综合楼,预计2024年完工。

Thumb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太阳宫校区)

于2011年建校,是人大附中承办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十二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建校时设有三个校区,后增设三个校区,形成一校六址。

Thumb
人朝分实验学校

人朝分实验学校

人朝分实验学校是一所中学六年制的民办中学,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原校名为“人大附中朝阳分校”或“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实验学校”,2022年变更为现校名。

人大附中翠微学校

前身是成立于1961年的卫国中学(原北京市卫戍区子弟学校)和1962年的翠微中学,2014年4月30日,两校合并并改由人大附中承办,使用现今名称(原卫国中学作为初中部,原翠微中学作为高中部),为中学六年制学校。2020年增设小学部,位于翠微东里12号(原北京市第189中学、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翠微校区)。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

Thumb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

位于北京海淀区北部,由人大附中成立于2017年,学校于2017年起招收小学生,2019年迁入新校区并开始招收初中生,2022年起招收高中生,是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Thumb
人大附中经开学校

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

前身是成立于1998年的北京市第二中学亦庄学校,2020年以前改由人大附中承办并改为现名,是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人大附中丰台学校

人大附中丰台学校,是人大附中承办的位于北京丰台的中学六年制学校。

校区最早前身可追溯至1915年冬成立的通县女子师范讲习所,后改为北京市通州区第三中学,2016年人大附中承办该校并改为现名,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于2021年建成,筹建时曾称人大附中通州学校,现为北京市教委和人大附中联合总校联合直管学校,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人大附中石景山学校

该学校前身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建立的隆恩寺中学,进入21世纪后被改扩建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京西分校,2019年7月,学校改由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承办成为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成员校,改为现名,是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是人大附中在北京市境外直接承办的第一所分校,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共有两个校区,2017年建成。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2024年,经海淀区教委批准,北京十九中加入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教育集团),人大附中对北京十九中实施帮扶。同时,十九中的部分优秀生源也开始受到人大附中直升政策的照顾。[18]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的最早前身可以追溯至1916年由基督教堂海淀堂成立的培元女子小学,1924年扩张为完全小学,20世纪40年代扩张为同时具有小学和初中学段的培元学校(也就是当时的“北平私立培元初级中学校”和“北平私立培元小学校”),1952年随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学校私转公的要求,经过调整,培元学校中学部吞并1951年成立的的蓝靛厂中学班(与1964年成立的蓝靛厂中学无关)并组建为“北京市第十九中学”。身为现今海淀区境内第一所完全中学。此外,十九中主校区与中国人民大学的距离较近。

美国

历任校长

  1. 胡朝芝(1950-1956)
  2. 夏 加(1956-1959)
  3. 邸文彧(1960-1962)
  4. 陈邦友(1967-1969)
  5. 吴英杰(1971-1978)
  6. 董 放(1983-1984)
  7. 胡俊泽(1984-1992)
  8. 朱迪生(1992-1997)
  9. 刘彭芝(1997-2018)
  10. 翟小宁(2018-2019)
  11. 刘小惠(2019-2025)
  12. 宓奇(2025-至今)[2]

友好学校

中国

[来源请求]

英国

美洲

欧洲

亚太地区

孔子学院

知名校友 [a]

政界

商界

文娱

体育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