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出土文物等证据,人们认为在元代有成千上万的欧洲人活跃于在中国。[1] 这些人来自中世纪中期至中世纪后期传统上属于基督教世界的地区,他们造访、从事贸易、从事基督教传教工作或生活于中国等。这主要发生在13世纪下半叶和14世纪上半叶,与蒙古帝国的统治时期重叠,该帝国当时统治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并因而将欧洲与元朝所辖地区相连结。[2] 以希腊和安纳托利亚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与中国的唐朝、宋朝、明朝等政权保持通信往来,而罗马教廷则向早期的蒙古帝国及其首都元大都(原址今属北京)派遣了数名传教士和大使等。在这些与西方的接触之前,汉代中国与希腊化的希腊人和罗马人之间发生了相对稀少的互动。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此条目在对应语言版为高品质条目。 (2022年2月10日) |
主要分布在蒙古首都哈拉和林等地,欧洲传教士和商人在一段被历史学家称为“蒙古治世”的时期,在蒙古国境内周游。也许这种人群运动和贸易加剧的最显著的政治结果是法兰克-蒙古同盟,尽管后者从未完全实现,至少没有以一致的方式实现。[3] 1368年明朝的建立和汉族本土统治的重建导致欧洲商人和罗马天主教传教士停止在中国居住。直到大航海时代的1510年代期间,葡萄牙探险家和耶稣会传教士抵达明朝中国南部海岸,与欧洲人的直接接触才加以恢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