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委员会(英语:Trilateral Commission),中文又译三边委员会,[2]是一国际性非政府组织,非党派的讨论性团体。于1973年7月,由大卫·洛克菲勒建立。目的是建立美洲、欧洲和日本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历史
因备感北美、欧洲和日本等亚太国家地区间的不和谐,三极委员会于是成立,其宗旨为促进世界各地实质性的政治和经济对话。其成立宣言:
- 国际间相互的依存性日益加深,成为当代世界的一项不容否认的事实。它超越和影响着每个国家的制度……有鉴于在世界经济和大规模的国际关系上,背负着巨大的重担。并在自身的利益和世界各地负有特殊责任的基础上,制订有效的合作目标。所以重要的是,要在世界各国、日本、西欧和北美发展更多的合作关系。[3]
- 要有效地解决常见的问题,日本、西欧和北美将有更密切的磋商和合作。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协调各国制定和执行政策上的问题,确保他们的共同利益……避免他们的相互合作与单方面行动损害到其他地区。并利用现有的国际和区域组织,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影响力。[3]
- 委员会希望担当启发性的角色,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自由交换意见的渠道。并进一步关注发展中国家和东西方关系的改善。[3]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与国际事务专家大卫·洛克菲勒,以及以下人士,共同组建了此组织:
其他创始成员,包含后来的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负责人亚伦·葛林斯班和保罗·沃尔克。
1973年10月,在东京的三极委员会,启用了一年两次会议的时间表。1976年5月,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东京举行。[4]正是通过这些早期的会议,将中国整合到全球的政治对话系统中。在这些交流之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相当孤立。[5]组织自成立以来,持续发行《三边对话》(Trialogue)的官方杂志。[6]
会员构成
会员被分为三个地区。代表北美大陆的120个成员:加拿大20位、墨西哥13位和美国87位。[7]欧洲个别国家的上限是20位,目前已经达到规定上限总数的170名,欧洲大陆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名额:德国18位、法国18位、意大利及英国12位、西班牙12位,剩余名额为其他国家所分有。[8]起初,亚洲和大洋洲方面只有日本代表出席会议。2000年,增加为85名成员,并扩增为亚太集团,由117个成员组成:日本75位、韩国11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7位、亚细安国家15位、香港和中国7位。[9]
批评
在右派方面,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批评三极委员会是侵犯国家主权。保守的前共和党参议员贝利·高华德,在其著作中批评:“他们想控制和巩固在政治、金融、知识产权、宗教上的权力。”。[10]在左派方面,语言学家诺姆·杭士基认为,此会发布的一份名为“民主危机”的报告,提出方案解决1960年代的民主问题,内容表露出“自由意识形态的国家资本主义统治精英”的思想。杭士基还认为,委员会在吉米·卡特的管理政策上有不当影响。[11]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