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作为成语原指天气转凉,现代多用于形容天气炎热,但很多汉语学者认为这个词形容“天气炎热”是不恰当的。也有以该词作为标题的作品,例如于伶编剧的电影《七月流火》,1981年被搬上银幕。
“七月流火”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中的“国风·豳风·七月”,该诗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八月萑苇”的诗句。“流火”中的“火”指的是心宿二,即天蝎座α星,古称“大火”,传说中国在4,000多年前的颛顼时期,就设立了火正的官职专门负责观测这颗星。“流火”是指大火星向西移动。[1] “豳风”中的“豳”指豳地,即现在的陕西省彬县,位于西安西北约100千米处,“七月流火”中的“七月”为夏历[来源请求],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阳历6月到7月(周历建子,夏历建寅,故周历比夏历、农历早二个月),周历七月的豳地[来源请求],看到大火星由东往西移动,故称“流火”,预示天气将由盛暑转凉,需要准备添置秋冬的衣服了。当代有人据此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翻译为“七月大火星向西,九月妇女制寒衣”。[2]
因为《诗经》成书于周代,作者可能是尹吉甫一人之作,纪录宣王三年(公元前825年)至幽王七年(公元前775年)者五十年间之事[3] ,属于西周晚期,由于西周早期有过短暂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温暖,气温比现在高2摄氏度,[4]得知周历七月非常炎热。[5]汉朝人郑玄所做的《毛诗传笺》和唐朝人孔颖达所作的《毛诗正义》指“七月流火”为“天气转凉”时节,其实应是“天气炎热”。[6] 而郑玄和孔颖达所生活的时代则气候较为寒冷,[7] 他们为了把《诗经》解释得合乎当时情理,便采用了“大火星西斜”的说法。
据《易经证释·大有卦》指“七月流火”为酉(音同“有”)月之收成时节,以“流火”形容禾本植物叶子黄熟遍地景象。此义通“秋”字从禾从火,惟此七月应指夏历或今农历七月为是。
尽管有人提出质疑《诗经》中“七月流火”的原意,但长期以来古人的确都理解“七月流火”为天气转凉。在现代中国采用阳历纪年以后,人们逐渐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虽然不断有人指出这种用法错误,但采用天热说法的依然越来越多。
2005年7月12日,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到中国人民大学演讲,人大校长纪宝成在致欢迎词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七月流火”正确用法乃至关于复兴国学的更为广泛的讨论。[8] 有些人主张这是误用,而且和人民大学致力于推动国学复兴的做法不符,因此应当纠正。[9] 而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这种词义演变比比皆是,例如明日黄花等词就是如此,因此不足为奇,反而这正是词语的正常变迁,[10] 当代阳历7月正相当于农历六月,正是一年中最热之时,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热十分贴切,属于“借形词”,[11] 符合词汇发展规律,[12] 而当代也已多用“七月流火”来表示天热,因此应当接受此义为正确用法,否则就是犯了“以古匡今”的错误。[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