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1][2](学名:Vigna angularis),亦称荅、小豆、赤豆[3][4][5],是豆科蝶形花亚科豇豆属植物,为常见的食材之一。最早起源于喜马拉雅山一带,而后种植区域遍及东亚诸国。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
红豆属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高营养榖类食品,而且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B群、维生素E、钾、钙、铁、磷、锌等营养素。红豆有丰富的铁质,可以使人气色红润,可以补血、促进血液循环、强化体力、增强抵抗力。
栽植
- 通论: 在常温之下,红豆沉于清水中,一天之后便会发芽,再移至浅泥中生长。
- 栽植历史
- 高屏地区
- 云嘉南地区
- 高雄选一号
- 高雄二号
- 高雄三号
- 高雄五号
- 高雄六号
- 高雄七号
- 高雄九号
- 高雄十号
- 立枯病
- 防治方法
- 为避免病源菌蔓延,豆苗期不需灌水
- 防治方法
- 白绢病
- 病毒病
- 白粉病
食用
红豆的种子在亚洲地区被广泛食用。
红豆可与大米等谷豆类煮成红豆饭,也可单独或佐以大米、薏仁、莲子等配料煮成粥、糊和糖水类食物。在中华文化地区,水含量较高、粘度不高的版本常称红豆汤,过滤掉红豆的称红豆水或红豆茶,红豆碾碎、略稠浊的则称红豆沙(该词也可另指下文的红豆馅),均可加糖及奶冷冻制成冰棒或冰沙。类似的食法也见于日本(汁粉、从兄弟煮)、韩国(朝鲜式红豆粥)、越南(𥻹豆𧹼 chè đậu đỏ)等地。红豆也是广东、香港一带钵仔糕的常见配料。
泡水后蒸煮熟后加糖翻炒制成的红豆泥(也称红豆馅、红豆沙)是东亚多国菜系中十分泛用的甜食馅料,可用于馅饼、面包、酥点、汤圆、月饼、煎堆、茶粿、青团等各式糕点的内馅,其它含有红豆沙且较有代表性的食品包括豆沙包、红豆冰、铜锣烧、高力豆沙、水晶包、粽子、羊羹、大福、鲷鱼烧、车轮饼、粘豆包、驴打滚等。
文化
其他植物的别名
在王维诗作《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中所说的“红豆”疑似指以下三种植物之一。
红豆树,中国独有树木,因过度砍伐与采摘而濒临灭绝。
海红豆(Adenanthera pavonina),又名孔雀豆、相思豆,其种子有小毒,也入药治疗肠胃不适。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