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热衣原体学名Chlamydia psittaci[1]又称猫衣原体鹦鹉热披衣菌,是一种致命性细胞内细菌,该细菌可能会引起特有种衣原体病、哺乳动物流行病鹦鹉热鸟类是鹦鹉热衣原体的载体,因为它们以各种受感染动物的碎屑为食,而且还能接触到这些受感染动物。鹦鹉热衣原体在鸟类体内有潜伏期,若是遇到压力,则疾病症状就会出现。鹦鹉热衣原体潜在的宿主包括野鸟、家禽以及家猪。鹦鹉热衣原体可以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传播,感染途径有吸入、接触或摄入英语Ingestion。鹦鹉热衣原体对屠宰场工人和与鸟类接触的人来说是一大隐患。鸟类和人类罹患鹦鹉热后一开始会出现流感样症状英语Influenza-like illness,后来会发展成为危及生命的肺炎

Quick Facts 鹦鹉热衣原体, 科学分类 ...
鹦鹉热衣原体
Thumb
科学分类 编辑
域: 细菌域 Bacteria
门: 衣原体门 Chlamydiota
纲: 衣原体纲 Chlamydiia
目: 衣原体目 Chlamydiales
科: 衣原体科 Chlamydiaceae
属: 衣原体属 Chlamydia
种:
鹦鹉热衣原体 C. psittaci
二名法
Chlamydia psittaci
异名
  • Chlamydophila psittaci
Close

鸟类中的鹦鹉热衣原体通常会引起全身性疾病英语Systemic disease,也会引发无症状或严重、急性或慢性病,并伴有间歇性的排泄[2][3][4]。鸟类中的鹦鹉热衣原体会感染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最终会发展为败血症,细菌会集中在大多数器官、结膜和胃肠道的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它也可以通过传播。当鸟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后,压力通常会引起非常严重的症状,导致鸟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和死亡。

历史

1879年,瑞士首次发现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疾病,即鹦鹉热,当时瑞士发现有7个人在接触热带宠物鸟后患上肺炎。当时致病病原体尚不清楚。1929年至1930 年冬季,美国和欧洲爆发鹦鹉热疫情,当时该疾病的死亡率为20%,孕妇死亡率达80%。当时人们发现是有人接触了从阿根廷进口的亚马逊鹦鹉后感染了这种疾病。尽管人们于1930年发现鹦鹉热衣原体是引发鹦鹉热病原体,但直到20世纪 60年代人们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发现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细菌。 [5]

治疗

四环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可治疗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疾病,但儿童或孕妇不应使用四环素。病人在服用四环素时应避免食用或饮用乳制品[6]。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口服给药的方式进入病人体内。在病人退烧后,应继续治疗10-14天。病人还可以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病人应避免接触大麻烟草燃烧后产生的烟雾(吸烟)。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