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香,原指善男信女到名山寺庙进行朝拜的活动,后来在台湾民间信仰则泛指地方信众随当地庙宇的神明前往其他庙宇互动的活动与仪式。与之相关的名词有刈香(割香)、掬火(刈火、割火)、参香等等。
名词解说
进香一词可见于中国明朝于奕正、刘侗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以及明人张岱的《陶庵梦忆》等书,是对前往名山圣地朝拜的活动[1]。
后来庙宇神明前往其他庙宇交流的活动也被称为进香。在台湾,清领时期文献如《台湾杂记》、《安平县杂记》已有记载北港朝天宫妈祖前往台南大天后宫“进香”的记录[1]。但当时并未强调双方的位阶高低,日后一些庙宇才以进香活动强调自己作为“祖庙”、“母庙”的地位[注 1][1]。
学者李献璋认为刈香与掬火在中文常被合称为进香,但进香一词只是前往寺庙拈香礼拜神佛,而台湾的“刈香”和“掬火”则有“乞求香火”的意义,而且“乞求香火”更是主要目的[2]:42。而“刈香”指的是信徒乞求香火,“掬火”则是神与神之间[2]:42。而“掬火”又可再细分成对分香来源庙宇(祖庙、母庙)的谒祖,还有前往历史悠久或特别有权威的庙宇的访候[2]:42。
张珣认为“进香”是庙宇神明前去拜访老庙、大庙或是友庙的活动,彼此关系可能是下对上的晋见或是平等的联谊[2]:45。而“割火”、“刈火”则是分灵庙或小庙前往祖庙或大庙取得香灰带回合炉的活动,双方关系有明确的主从尊卑区分[2]:45。
谢宗荣则认为进香的原意只是前往寺庙拈香礼拜神佛,在台湾则又进一步包括了个人对神明的“刈香”和神明对神明的“掬火”[3]:125。后来进香成为一种个人随神明出境,与其他寺庙神明“交陪”活动的总称,是广义的进香[3]:125。狭义的进香指的是主神圣诞之前,分灵庙回到祖庙祝寿并借此重新增加灵力的活动过程[3]:127。而在这过程中,信众随着地方神明到祖庙乞求香火来祭拜的行为,被称为“刈香(割香)”,又称“随香”[3]:128。地方神明对祖庙“请火”,象征其持续分到祖庙神明灵力的印证,则称为“掬火”或“刈火”[3]:128。掬火时通常以象征两位神明的香炉前后并置,让彼此的香烟交会,之后会将地方神明的香炉封入香担并贴上封条[3]:130。此外交陪庙之间的互动,则又被称为是“参香”[3]:130。
另外黄文博认为“刈香”与“进香”不同,认为在形态上刈香是绕境,进香是朝圣;在目的上刈香是绥靖祈安,进香是请火乞香;在意义上刈香是联谊,进香则有谒祖之意[4]:12。黄文博认为“刈香”简称“香”,又称“割香”,是台湾西南沿海一带对神明绕境的称呼,且只有大型绕境才会叫刈香,小型的叫“云庄”[4]:10。
各地进香活动
跨县市的长距离进香活动由于路途遥远,通常会先以车辆先移动到目的庙宇所在地附近整队后,再以游行方式徒步进入抵达目的地。但以刈香、谒祖为主要目的的进香活动,为凸显信徒的虔诚,也有部分庙宇坚持采用徒步的方式走到祖庙或非祖庙进香,往往成为地方重要盛事。例如:大甲妈祖绕境进香、白沙屯妈祖进香、彰化南瑶宫的妈祖徒步笨港进香[5]及高雄朝后宫的高雄朝后宫徒步进香以及桃园龙德宫的桃园龙德宫徒步绕境进香等。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