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南新报是明治36年(1903)《台澎日报》与《新闻台湾》合并后的报纸,以日治时期的南部台湾为主要的发行地,且是与北台湾的《台湾日日新报》、中台湾的《台湾新闻》齐名的三大报之一[1],后经二度改题。民国98年(2009),台南市立图书馆与台湾历史博物馆合作,将现存1921年至1937年间以《台南新报》为题的报纸史料复刻出版。[2]民国107年(2018)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所建置的“近代台湾报刊数据库”(原称台南新报数据库)正式上线,提供《台南新报》1921年5月至1937年1月,共109个月份的报刊数码化资料供大众阅览与使用。[3][4]
明治32年(1899)富地近思以《台澎日报》为题,于南台湾创办报纸。不久,富地近思认为当时台南地区除了自家的《台澎日报》外,还有《新闻台湾》与之竞争,不利其经营,故接受台南活版社经营者奥村金太郎的建议,将两报合并为《台南新报》。[5]:48明治35年(1902)富地近思变更发行所台南活版社的组织,改名为株式会社台南新报社。明治36年(1903),富地近思社长以及奥村金太郎、平野六郎、江口音三等常务董事正式于株式会社台南新报社就任,[6]:7社址位于台南市本町三丁目二三四番地(今台南市民权路一带)。[6]:16
明治36年(1903)台南新报社正式运作后,逐渐在台南建立读者群,并扩大编制与资本额。台南新报社最初的资本额为3万圆,明治39年(1906)增加至5万圆,6年后的明治45年(1912)再增加至10万圆。[5]:48-49之后,《台南新报》也透过发行夕刊,以及在各地设立分局、驻地记者等方式维持竞争力,与北部的《台湾日日新报》、中部的《台湾新闻》并称“日治时期三大报”。[6]:8而“御用三纸”则是上述三报带有讽刺性的称呼。[7]:5
昭和12年(1937),在台湾军司令部的施压下,台湾各大刊物皆宣布废止汉文栏。[7]:7同年,《台南新报》因应“南进国策”以及避免“跼蹐于南部台湾一隅”之误解,更题为《台湾日报》,并将社址改至台南市北门町二丁目六一番地(今台南市北门路)。[6]:8
《台南新报》更题为《台湾日报》的7年后,昭和19年(1944)在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的宣布下,含台南的《台湾日报》在内,台北的《台湾日日新报》、台北的《兴南新闻》台中的《台湾新闻》、高雄的《高雄新报》以及花莲的《东台湾新报》等全台六家报刊合并为《台湾新报》,正好与日治时期台湾最早的日刊同题[7]:7而原先的六家报刊的社址则变更为各地分局,负责《台湾新报》的业务。[6]:8
根据昭和12年(1937)的统计资料,《台南新报》在台湾本岛内设有台北、基隆、台中、嘉义、高雄、屏东等分局,日本内地则有东京、大阪两分局。分局底下,设局长一名与事务员数名。[6]:10而驻地记者的据点则包含台湾的宜兰、新竹、苗栗、南投、彰化、员林、北港、冈山、旗山、东港、花莲港,以及日本的广岛、门司与神户等地。[6]:10
《台南新报》的内容包含官方的法令规章、日本内地、国外重要事件、以及台湾岛内各类社会、经济、民生、教育等地方新闻。除此之外,也刊载与宗教、民俗、音乐、体育等活动资讯以及文人的作品连载。[6]:12
有研究者以1921年5月3日、1930年2月1日以及1936年10月1日的报刊为考察对象,分析1920年代以后的《台南新报》的报刊内容。[5]:54研究者发现,《台南新报》的报导内容随者时间越渐详细,并认为头版从原先以国际消息为主,转为以台湾岛内消息为主的现象,反映了《台南新报》对于岛内消息的重视,又以南部消息居多。[5]:55
若将1936年的《台南新报》与《台湾日日新报》两相对照,可观察到,比起《台湾日日新报》以台湾为主题的新闻为主,《台南新报》在南部经济产业新闻、商况方面的比重较高,且更着重于米、谷肥及地方新闻。[5]:55《台南新报》着重米糖消息的特色,从报题底图的甘蔗花、甘蔗茎叶,以及杂报栏中“制糖汇报”、“米糖市况”及“糖界杂俎”等专栏的存在可见一斑。[6]: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