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部宗轮论》(梵语:Samayabhedoparacanacakra),是记载部派佛教时期各派教义异同的论书世友菩萨撰。

题名

samaya,有多义,其中一种含意为契约、和合。bheda意思是破裂、分别、差异。upa-是前缀词,使之....朝向、靠近。racana意思是安排、布局。cakra意为车轮、圆盘。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对题名解释如下:

人有殊途,厥称异部,法乖一致,爰号宗轮。异者别也,部者类也。人随理解,情见不同,别而为类,名为异部。宗者主也,轮者转也。所主之法,互有取舍,喻轮不定,故曰宗轮。又宗者所崇之理,轮者能摧之用,如王之有轮宝。是以殄寇除怨,建绩成功。标能举德,取方来学,镜此诸部,善达玄微,妙闲幽致,可以挫异道、制殊宗,树德扬名,借称轮矣。异部之宗轮,依士释也。激扬宗极,藻议攸归,垂范后昆,名之为论。

译本

汉传佛教共有三个版本,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

  • 《十八部论》,夹注写秦言,或是姚秦时译,译者不详,开元录列入失译[1]。(本论和失译的《三弥底部论》都将正量部音译为三弥底部)
  • 《部执异论》或题作《部异执论》[2]陈朝真谛译。
  • 《异部宗轮论》,唐朝玄奘译,共一卷。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是对它的注释。

演培法师于民国三十九年著有《异部宗轮论语体释》,为本论的白话文版本。

藏传佛教中,《异部宗轮论》有两个译本,一是《异部宗轮论》的藏译,二是清辨注解本《异部宗精释》。

简述

“异部”是指佛教不同的教派;“宗轮”指各教派不同的修行宗旨。《异部宗轮论》记述的根本分裂传说和部派名目,与《文殊师利问经·分部品》基本一致[3],《十八部论》列在《文殊师利问经·分部品》之后如同注疏解说。

《异部宗轮论》以旁观者的角度,把持有类似观点的部派放在一起进行讲解,即“本宗同义”,区别差异观点时则称为“末宗异义”。《异部宗轮论》记载了三支根本宗义,即大众部说一切有部化地部三支根本宗义,其他部派在其一基础上再有自己独特宗义。

姚秦时译《十八部论》记载,佛教僧团因诤论三比丘提出五事异说,而分裂为根本二部[4];藏传清辨《异部精释》中也提到类似的说法[5]。到了陈朝时译《部执异论》,修改为四众诤论外道提出的五事,而分裂为根本二部[6];到了唐朝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再修改为四众诤论大天五事,而分裂为根本二部[7],与后来制多部祖师大天同名而出现了两个大天;又将十八部中说转部有别名为经量部,改为经量部为本名说转部为别名。

在《异部宗轮论》所追溯出来的根本上座部的支派中含有以三支根本宗义为基础的部派,而根本大众部支派中也出现了以说一切有部宗义为基础的部派。

作者考证

真谛译本题为“天友大菩萨”造[8],玄奘译本题为“世友菩萨”造,菩萨之称来自迦湿弥罗国编撰《大毘婆沙论》时作为上座之“世友尊者”当次于弥勒菩萨之后成佛的传说[9]。因作者题为“世友菩萨”,本论常被认为出自说一切有部四大论师之“世友尊者”。

印顺法师认为宗轮论中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的宗义不晚于《大毘婆沙论》,从而作《异部宗轮论》的“世友菩萨”即是《大毘婆沙论》中说一切有部四大论师之“世友尊者”[10]。造《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的“世友菩萨”[11],引述并破斥了《大毘婆沙论》中的说一切有部四大论师之“世友尊者”的学说,因而此“世友菩萨”与婆沙论的“世友”绝非一人[12],据其研究,和《成业论》引用的“经部异师世友”是同一人,是法救英语Dharmatāta后学[13]

其他

在《藏文大藏经》中,还有另外一本介绍诸部派并包括大乘教说的论书,名为《有为无为抉择》Saṃskṛtāsaṃskṛta-viniścaya('Dus byas dang 'dus ma byas rnam par nges pa zhes bya ba),是十二世纪在东北印于大众部出家,擅长于般若乘与金刚乘的僧人Daśabalaśrimitra所作[14]

说一切有部的《大毘婆沙论》和南传上座部的《论事》,也记载了各部派的异论。

注释与引用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