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位于东欧平原,又称为小罗斯、鲁塞尼亚。作为东欧大草原的一部分,乌克兰在欧洲文明中继过程里有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 包括在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印欧史前移民时期英语Indo-European migrations马的驯化英语domestication of the horse等时期[1][2][3]

古代的乌克兰从属于斯基提亚其一部分,在民族大迁徙时代格鲁森尼人盖塔人定居于此;公元前六百年左右,斯基泰人克里米亚地区活动。

作为城邦联盟的基辅罗斯建立于此并成为中世纪东斯拉夫人文化的中心,产生了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多样文化根基。988年开始,东正教拜占庭帝国传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大公弗拉基米尔皈依希腊基督教东正教)确立了后世国族信仰的基础,并最终形成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罗斯文化;辖内由农业生产到法治、代议制,还有与西欧王室的一系列联姻,更令基辅罗斯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繁盛。在智者雅罗斯拉夫之后王公数目日益增多引起权斗,到12世纪后诸多城邦地区相继独立扩大自主权。蒙古西征终结了罗斯时代后,卢森尼亚人在逃避动荡中于西部建立起加利西亚-沃里尼亚王国,被史称第一个乌克兰民族政权。王国在尝试驱逐蒙古人恢复基辅的地位无果之后,接受了立陶宛入主,随后再被波兰和俄罗斯等先后管治。赫梅尔尼茨基起义札波罗结哥萨克克里米亚鞑靼人和当地农民联合起来寻求独立,促成早期至近代乌克兰人再自立的意识萌芽。波俄战争后签订安德鲁索沃条约,令该地被划界成东乌克兰西乌克兰分受不同管治长达几个世纪,不过当地不同社群不约而同地一齐开始逐步探寻共同的身份认同,逐渐共同构建起近现代乌克兰独立身份认同的基础。

乌克兰不同背景族群在故土被分离两半而具差异的统治环境里,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因彼此共通理解拉丁语波兰语罗塞尼亚语乌克兰语)等多种语言,仅为地缘间共同的政治利益相互协同而未有划分很清晰的国族界线。在一战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后的乌克兰,曾再有建立独立政权同时有其他不同建国尝试,不过到了1922年大部分土地收归于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的管治底下:同时段帝国及哈布斯堡王朝的瓦解,使乌克兰的土地被波兰人白俄罗斯人布尔什维克等各方再度争夺,说乌克兰语的人基于完全不同的理由各自探索起不同的独立方向,同时在重构民族观点的激烈转变里也埋下矛盾,并而后导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地缘共同体里造成巨大的伤害:其中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乌克兰被德国占领,1944年再由苏维埃入主乌克兰,并将原属波兰领土的西乌克兰划归乌克兰。

1954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主导下,苏联最高苏维埃以纪念乌克兰和俄罗斯统一300周年纪念日的名义,将克里米亚俄罗斯划归给乌克兰,组成现代的疆域。1991年,乌克兰从苏联独立,成为主权国家。2022年,俄罗斯联邦全面入侵乌克兰

古代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显示距今五十万年前,已经有旧石器时代先民在顿巴斯,德涅斯特等地活动. 大概在公元前42000年,多瑙河下游地区的居民开始驯化野马. 而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克克塔尼文化在此地蓬勃发展,且之后在俄罗斯草原上的青铜器早期文化和公元前3000年的地下墓穴文化(见乌克兰石碑),也是由承自此文化的红铜时代人,以及较东边的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发展而来。

这块土地陆续居住游牧民族中的达契亚人辛梅里亚人斯基泰人萨尔马提亚人,而其中斯基泰王国在公元前750年至公元前250年存在于此地。

同一时期,古希腊也在公元前6世纪于黑海的东北海岸建立殖民地,而当中的提拉斯奥里维亚、Hermonassa,随着政权转变继续作为罗马和拜占庭的城市,直到公元6世纪。

哥德人与匈人

约在公元250年至公元375年间,哥德人抵达乌克兰的土地,这块他们称之为Oium的地方,而Oium所指的地带也与考古学中切尔尼亚霍夫文化存在的地区相当。东哥德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他们的生存从公元370年左右便开始受到匈人的威胁。

基辅文化位在东哥德王国的北部,兴盛于匈人扩张的公元2世纪至公元5世纪。但当他们于454年的尼达欧之战英语Battle of Nedao击败匈人后,东哥德人才能定居在潘诺尼亚

斯拉夫人迁入

随着匈人与哥德人的影响衰落,一个可能是源于基辅文化的斯拉夫人部落填补权力的真空,并在公元5世纪时,扩张至超出今日乌克兰的领土,到公元6世纪,其影响力更延伸到巴尔干地区。

在公元7世纪时,现代乌克兰领土包含保加利亚人国家的核心地区及首都法纳戈里亚

可萨人扩张至基辅罗斯崛起

在公元7世纪末,保加利亚人迁徙往其他地方,而原有土地则大多都被来自中亚地区属于半游牧民族的可萨人并吞。

可萨人于欧洲的东南部,接近高加索地区及里海的位置建立可萨汗国,其领土包括今日哈萨克斯坦西部、乌克兰东部、阿塞拜疆、俄罗斯南部以及克里米亚。

大约在公元800年,可萨汗国的主要信仰转变为犹太教。

Thumb
留里克王朝创建者伊戈尔·留里科维奇

维京人在公元九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公国,是一个由880年至12世纪中叶,以基辅为首都,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早期国家。12世纪中叶,基辅受草原民族攻击和罗斯王公内讧而衰弱。基辅地区居民向西方的加利奇和北方的弗拉基米尔转移,从而使乌克兰民族(小俄罗斯民族)与俄罗斯民族(大俄罗斯民族)产生分化。

根据史学史的观点,基辅罗斯被认为是三个现代东斯拉夫人国家(白俄罗斯、俄罗斯及乌克兰)的前身。弗拉基米尔一世·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和他的儿子雅罗斯拉夫统治的时期,被认为是基辅的黄金时期。当时他们接纳东正教,也创立罗斯法典。基辅罗斯在公元十三世纪被蒙古人的金帐汗国占领。

鞑靼人西征与立陶宛循主

1223年蒙古军队在拔都汗的带领下侦查基辅罗斯,罗斯各大公与长期的仇敌波洛茨人组成联盟,在卡尔卡河岸与汗国侦查军队交锋。由于罗斯各公国大公对蒙古汗国不了解,再加上内部不合,被包围后歼灭,5位大公阵亡。随后蒙古军与1237年击破弗尔基米尔公国首府弗尔季米尔,经过各公国境内折回补给,又在1239年重新侵略罗斯过境,在1240年蒙古人攻陷基辅结束了罗斯时代,迎来金帐汗国240年的统治:不过被管治的属土仅包括原罗斯东北部、包含莫斯科公国在内的地区[4]

到1362年或1363年立陶宛大公阿尔吉尔达斯蓝水之战英语Battle of Blue Waters中大败金帐汗国[5]基辅波多里亚乌克兰原野[6]等原罗斯属地被立陶宛入主,东面与莫斯科大公国接壤[7]。后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立陶宛大公国于1385年在克雷沃签订联盟条约,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以联姻的方式实行王朝联合,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为波兰国王,为双政体联合初始。

立陶宛获得北部沃里尼亚和包括基辅(基辅罗斯)一带区域的东北部乌克兰后,立陶宛统治者的头衔就增加了罗斯君主一项。在当时立陶宛入主鲁塞尼亚后形成的共处乃至融入东正教文明的关系,相信并非立陶宛人有友善或和平的相处特征,而是立陶宛异信仰者无法和当时东正教体制和文学相旗鼓——许多乌克兰人 (即知为鲁塞尼亚人) 见证到这段历史,进而流传一个笑称说立陶宛人曾是他们历史上最好的入侵者,立陶宛大公国(时代)也由此得名为“天鹅绒帝国”[8]。由于立陶宛获取了远超其本土的庞大领土及新族群人口,整个大公国的运作变得更接近一个联合型的立陶宛-鲁塞尼亚政国——即乌克兰人继续拥有实践东正教习惯的自由,和使用本土语言的自由,还有继续从事本土文化的实践,保持不变[9]。另外,新政体的官方语言也采用了鲁塞尼亚语(古乌克兰语和古白罗斯语)。

到14世纪末包括乌克兰及波兰和俄罗斯的一部分在内的立陶宛大公国,成为全欧洲最大的王国[10][11]。因地缘关系其文化与宗教均多元,官方文件除拉丁文也使用Chancery Slavonic(书面罗塞尼亚语[12]。改奉基督教前“异教”的立陶宛王贵管治下的绝大部分子民都是斯拉夫人东正教信众[13],进而原基辅罗斯的文明——东正教斯拉夫教会语和法律传统都反传入立陶宛,乌克兰是成为立陶宛在中世纪的高雅文化发源地[14]

南部边境变迁

Thumb
1600年代左右黑海周边版图,此时期临近克里米亚汗国的波兰与莫斯科双方声称控制的地区,均缺乏大规模垦殖和行政管治。

1475年克里米亚汗国因为明里·格来奥斯曼帝国囚禁而屈从于土耳其人后,土耳其的苏丹刻意地放纵鞑靼人流窜劫掠,以宣示其势力范围——鞑靼远征沿岸掠夺俘虏到卡法君士坦丁堡的人口贩运市场敛财,在紧接着的25年里造成立陶宛大片的罗斯领土荒无人烟:1482年洗劫并焚毁了基辅的大部分地区,到1490年还深入到波兰范围距卢布林仅几十英里的位置。1505年时鞑靼人还到达过维尔纽斯的郊区,差不多时间其侵袭甚至威胁过华沙:波兰和立陶宛自己组织的武装无法抵抗他们闪电般的突击,对方善于移动战并很顽强以致难于战胜。这段时期立陶宛失去对黑海北岸薄弱的管治力量,鞑靼大肆侵扰造成的破坏令第聂伯河东岸的移民活动中止了两代[15]

继承古罗斯法的立陶宛规约英语Statutes of Lithuania随后进一步加强了立陶宛和波兰间的王室联系,但是联携结构上开始逐步趋向天主教波兰,贵族菁英的语言和文化也被迫波兰化,立陶宛内的罗斯臣民地位随着联合法理的转变而被边缘化,不少沦为农奴被束缚于贵族土地[13]。到齐格蒙特二世时期,流亡至扎波罗热的人定居形成哥萨克集团,出于进一步防范鞑靼人来袭的需要,国王、公爵和官员都资助予他们,还一并强化当地要塞和防御工事,缓解了鞑靼人侵扰波兰和立陶宛领土的强度[15]。而波兰及立陶宛的统治者们是考虑到要进一步强化辖境东部边界以抵御游居者克里米亚鞑靼人的袭击,在14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上半叶时期是还对乌克兰(边境)诸城镇授予了马格德堡法的地位,以此促进乌克兰旧城池的重建与新建城镇的增加[16]

特定地域

加利西亚-沃里尼亚

在1340年代之后的加利西亚,被置在皮亚斯特安茹雅盖隆诸君主的管辖权威下,当地在被并入匈牙利和波兰王国的时期里,是在文化、族群和地域社会结构等方面有极大转变[17]:诸如东向移民背景下德意志人犹太人移入该地,便加速该地的城镇化发展;波兰贵族政治贵族进入该地,也就地建立起罗马天主教会的体制;弗拉赫人来到喀尔巴阡低脉,建立起自己的定居点。不过于相关现代史学研究上,较多坚持认定此段时期该地经历的复杂转变过程,是一种单向的同化活动,许多研究个案还将之视作一种波兰化、被通常描述成一种对单一国族身份的接收[18]。加利西亚在中世纪晚期的德意志移民和德意志移民化/殖民化活动,相对应的历史地位判读在当代研究里则被时常否定或忽略掉。在地域内的利沃夫城邦,由十四到十五时期曾有所显现德意志优势特质,亦为近现代乌克兰和波兰史学者们趋向于时常低估。在东向移民时代的加利西亚,乡村地区涌现出大量以德意志法律治理的定居点,并拥有相当多的德意志移民人口,对于同时代的斯拉夫传统社区环境而言,相对可能有一定的冲击——这段历史过程,在当代一些乌克兰史学观点看来要么被完全忽略,要么是相当负面地标签作对原住民公共生活具破坏性的“德意志东部殖民活动”[19]

克里米亚

金帐汗国在十五世纪衰落之后,促成了克里米亚汗国的建立,其是占据了现代为黑海沿岸及乌克兰南部草原的地区。在18世纪晚期之前,汗国是主持着和奥斯曼帝国中东的大规模奴隶贸易[20],在1500–1700年代是输出了大约两百万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奴隶[21]。直到1774年为止其是作为奥斯曼的一个附庸政权,而最终在1783年被俄罗斯帝国瓦解。

波兰入主至沙俄吞并

Thumb
哈迪奇条约所构想的三方联合概念到19世纪时也一度提出,并设计出共同代表三方纹章,但未能实现:标志所组成三部分是波兰白鹰立陶宛帕霍尼亚鲁塞尼亚大天使迈克尔

1569年卢布林联合后,乌克兰大部分地方都被立陶宛转予波兰主导管治[注 1]。由于联邦的创立及再开垦的努力,这时期乌克兰土地被发展得相当迅速,有众多波兰贵族、天主教神职人员,以及犹太人等来到这里,连带使得许多新的城市及村庄在乌克兰地区形成,文艺复兴的观念也借由新建立的学校逐渐传播开来。不过由于波兰主流文明与当地保留东正教传统的小贵族、罗斯王公及其波雅尔侍从间仍存在分歧,主导政治文化的波兰天主教贵族常对当地阶层有所歧视和排挤,埋下一定矛盾根源[22]

这时期许多乌克兰贵族由于教会联合化波兰语Kościół unicki等的宗教改革和政治氛围的转变而改信天主教,日益与保持皈依东正教的乌克兰农民产生了隔阂。自17至19世纪,在第聂伯河中游一带,以基辅波尔塔瓦切尔尼戈夫为中心的族群萌生起探寻近代共同体的意识。

而在早期乌克兰精英阶层之间也缺乏相互合作的基础,各自有自己所信仰的习惯传统。贵族阶层与哥萨克军官团虽然有相互重叠,但地方政治当时是由最富有的波兰人和波兰化的贵族主导,贵族少数派的传统权利相对就受到其他贵族们的挑战。博赫丹·赫梅尔尼茨基就是其中一个有身份的哥萨克人,但是他受到了一位波兰官员的迫害,在逃亡之后成为了哥萨克人的酋长,便开始谋求抗争[14]。于是不满波兰贵族在政治宗教上打压的哥萨克人被集结起来,于1648年发动大起义(1648-1657年),赫梅尔尼茨基后在1654年与莫斯科公国佩列亚斯拉夫结盟哥萨克人便协助莫斯科公国赢得与波兰-立陶宛王国的战争[14]。自此东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与俄罗斯帝国正式合并,开始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结盟史。

1658—1659年哥萨克酋长伊凡·维霍夫斯基倡议和波兰立陶宛制订哈迪奇条约,以换取乌克兰可以享受与立陶宛一样的权力地位:拥有自己的行政机构、军队和司法制度。但大多皈依东正教哥萨克人要求协定排除东仪天主教会,而天主教会回应这种要求超出了世俗权威的管辖。结果维霍夫斯基被无法说服的哥萨克人驱离酋长位置[14],波兰立陶宛议会本愿意接受协定草案,波兰上层贵族当发现哥萨克人并不受酋长控制、甚至哥萨克人也无法控制乌克兰后,就失去了签约的动力[23]。条约的失败被认为是标志了卢布林联合所开创的辉煌、繁荣和包容时代彻底结束,也是王国黄金时代的终结[24]

18世纪初大北方战争时期,左岸乌克兰一度出现与俄罗斯关系松动的现象——在地领袖马泽帕佩利普·奥尔雷克认为俄罗斯方面未能履行佩列亚斯拉夫条约,疏于在和瑞典作战中保护乌克兰利益,进而重新考虑起与波兰订定哈迪奇条约[25]。到1709年彼得大帝波尔塔瓦对阵瑞典赞助者并取得胜利,标志着酋长国自治的终结,也是哥萨克精英融入俄罗斯新政体的开端。当俄罗斯帝国取得乌克兰右岸时,乌克兰左岸并入俄罗斯帝国的进程是已经过三世代之久[14]。1764年俄国女皇凯瑟琳大帝解散了哥萨克酋长国,强化俄国中央(圣彼得堡)对东乌克兰的集权管理(1775年俄军摧毁哥萨克最后的要塞扎波罗热)。

Thumb
第五次俄土战争前的欧洲版图。

黑海沿岸和克里米亚

奥斯曼帝国持久扩张东欧黑海沿岸的进程里,奥斯曼土耳其人乌克兰人在16~17世纪时就已经经历过非常频密的交互,除了经常性冲突,也有过许多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合作关系——奥斯曼土耳其人是有多次以不同形式为乌克兰独立理念提供过相应的支持[26],如1648年时赫梅利尼茨基就曾和奥斯曼帝国结成过一个短暂活跃的联盟,1669年时的盖特曼彼得·多洛申科也做出过同一选择[27]。而奥斯曼方面也并不认可1654年乌克兰和莫斯科缔结的联盟关系,直到一个世纪后奥斯曼在黑海北岸的权威消解为止[28]

梅斯达菲三世在1768年夏接获报告,称巴尔塔的市镇遭遇了俄罗斯雇用的札波罗结哥萨克施行屠杀[29],俄罗斯当时否认有关袭击,当时报告则指哥萨克们“确实地摧毁了巴尔塔并见人就杀”[30]。时巴尔同盟、法国大使都对苏丹施压要求对此作出回应,其主战顾问们亦予以支持,梅斯达菲便于10月6日将俄罗斯驻当地使团成员全数拘禁,标志着奥斯曼正式向俄罗斯宣战[31]。结果凯瑟琳大帝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在签订库楚克开纳吉和约后,于1783年正式吞并克里米亚汗国;1793年再与奥斯曼签订雅西和约,将上次战争中占领的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归还土耳其,两方边界确定为库班河。克里米亚汗国在被俄罗斯兼并时有150万土耳其人在当地定居,而有半数意欲当期离境的土耳其人遭俄军屠杀[32]:83;同时期,克里米亚鞑靼人在俄罗斯占领后开始外流。截至18世纪末,有近10万克里米亚原居民离开克里米亚半岛及其北方的黑海沿岸草原,投奔奥斯曼帝国:有解释认为除了信仰环境转变,还有草原边界的消失意味着奴隶贸易和战争掠夺不再可行。是次被兼并的广阔地区即新俄罗斯,也成为了18世纪末除外流鞑靼人的其他海内外移民的主要目的地。[33][34]

哈布斯堡时期的分治与身份重建

Thumb
1863年戈罗德尼亚的起义队伍。

1772-1795年间,凯瑟琳大帝在三次瓜分波兰当中,将白罗斯(1772)和第聂伯河右岸的乌克兰(1793和1795)纳入版图,除加利西亚哈布斯堡帝国奥地利)管治外基本囊括了西乌克兰地区。右岸的乌克兰随即被划分为三个行省─基辅沃里尼亚波多利亚。时西乌克兰的中小贵族大多是东仪天主教徒(虽然农民几乎是东正教徒),以致于西乌克兰人(还有不少信仰天主教波兰人)对正统东正教与俄罗斯的认同薄弱,促成21世纪的东西拉锯与认同问题。1783年,克里米亚在法国大革命前,中衰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奥地利有战端,无暇东顾,汗国遂被归并于沙俄领内。

为因应18世纪后期出现的东仪天主教徒(又称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与东正教徒的冲突与斗争(以西乌克兰地区为中心),1795年后俄罗斯皇帝开始在乌克兰全境推行俄罗斯化政策,竭力推广俄语的使用,并压制出版界与公众活动的乌克兰语,如此反而促成19世纪上半浪漫主义在乌克兰语族群中的蓬勃发展,农奴出身的民族诗人塔拉斯·舍甫琴科是其中的佼佼者,有效地推展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运动。这些新兴的乌克兰知识分子,同时致力于民族复兴与社会正义的实现,譬如农奴解放的目标,终于由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解放全国农奴而获得实现。

凯瑟琳大帝时期有意强化继续在新扩张土地榨取农民价值,以出产粮食大批量由乌克兰南部敖德萨这一帝俄新的商业中心出口牟取利益,而同化政策仅着眼于迫使信奉希腊天主教的乌克兰农民改宗为东正教,但在立陶宛大公国旧地就未有推行改奉方针,因而使南乌克兰与立陶宛-白罗斯间后来信仰分化,致使在19世纪帝俄内波兰民族运动活跃时也有很不一样的态度[15]

从19世纪开始,一直有乌克兰人往东移民到俄罗斯帝国的偏远地区,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西伯利亚有223,000乌克兰人,中亚则有102,000人。当19世纪后期乌克兰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时候,奥地利统治下的加利西亚地区因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宽松统治,享有较高的政治自由,因此成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的运动中心。譬如许多加利西亚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神职人员,就成为倡导乌克兰民族主义的积极分子,代表性人物是创作乌克兰国歌乐曲的米卡依罗·维尔毕茨基英语Mykhailo Verbytsky神父(1815-1870年)。

自我认同的形成

奥地利治下的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东部的乌克兰人口据统计截至一战前,均维持在主导地位[35]。该地与帝俄接壤,维也纳为抵御俄国影响力而支持希腊天主教会发挥在边界上的天主教堡垒作用;1848年革命后农奴制被废除,境内农民的权益开始有限度地改进,1850年还颁布了帝国特许状许诺治下的乌克兰人会获得平等对待。1867年左右的加利西亚再被授予了自治权限,当期时的东正教也进一步被俄国利用以拉拢边境关系,当地倡议使用加利西亚语言以区别“亲俄者”与当地人等的呼声便获得维也纳和梵蒂冈更多的支持,希腊天主教的神父在奥地利的庇护下,放弃沿用波兰语这种波兰加利西亚高雅文化的载体(约1795~1848年),转而加强与俄罗斯帝国的认同感以与波兰人区分开(1848~1890年),再后来强化与乌克兰农民的联系后便转向代表现代乌克兰的诉求(1890年后):教会关注的中心从当地天主教徒的宗教仪式转变为农民大众的社会处境及百万乌克兰人的民族公正[14]

同时加利西亚相对于其他原波兰立陶宛联邦地区,还建立起正式的初级教育体系而较有优势,教育普及化的同时也有利于当地菁英阶层更广泛向低下阶层推广旧波兰王国理念——奥地利方面也相对建立起适合管治的政治自由环境,向加利西亚波兰人的利益倾斜,容许其开办波兰语的学校和报馆,并提供众多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令波兰菁英得以在乡村重新培育子民们对波兰(多民族文化共存体系)的认同感。但是民族意识在西部波兰语人口聚居地蔓延之时,受惠于同一政治知识环境下的东部乌克兰语人口聚居地就有着不同的意识发展,当地兴起的乌克兰文化和学术社团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由当地神职人员及农民出身的知识层所倡导的政治活动,旨在反对原波兰王国的联合理念,有意识挑战传统波兰化于旧罗斯领土内族群的长期主导地位:加利西亚乌克兰人当中较保守的宗教领袖,最初倾向转向与俄罗斯帝国加强关系,到了1880年代,一个受伊凡·弗兰柯启发的新晋激进团体质疑了此种观念,同时支持所有乌克兰人脱离俄罗斯和波兰的控制从而实现统一的理想。加利西亚的波兰和乌克兰社团在哈布斯堡王朝下和平共存,但由于波兰人主导著加利西亚的政治和经济方面,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激化族群间的怨恨,并导致后来双方进一步的争斗[15]

1840年代在俄罗斯帝国内也出现了一次乌克兰文学和文化运动,由吟游诗人塔拉斯·谢甫琴科做领头者,之后一种以波尔塔瓦基辅地区方言为基础的标准语,最终被奥俄边境两边的乌克兰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共同接纳,成为单一乌克兰语之始源。沙皇政府除了非常抗拒所有波兰人所发起的民族性质活动,也对帝国西部接壤加利西亚边境地区的乌克兰人身份觉醒等其他民族活动持相同态度,帝国否认除俄罗斯语外有其他斯拉夫语言的存在,认为鼓励使用这些语言是属于“削弱俄国民族性的波兰阴谋”的一部分[15]

1895年在奥匈帝国加里西亚会议正式出现乌克兰党团,“乌克兰人”也第一次正式被乌克兰代表公开提出[注 2][36]

民族意识近代化后自决与冲突

Thumb
1918年乌克兰宣称范围

1917年二月革命后,乌克兰成立议会中央拉达,选举弗拉基米尔·温尼琴科为议会领导人。在基辅的布尔什维克初期参加了该议会的活动,但仅获约1成的选票。布尔什维克此后发动多场暴动,均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迁往遭奥弗申柯占领的哈尔科夫,另立“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

1918年1月,布尔什维克开始进攻乌克兰,乌苏战争爆发。1月22日,中央拉达宣布乌克兰完全独立。这期间,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立宪会议选举中失败,随即发动政变驱散了俄国立宪会议的代表并自立政权(史称一月剧变)。同时仍留在基辅的布尔什维克分子为了破坏乌克兰立宪会议选举并策应入侵乌克兰的苏俄军队,发动了基辅兵工厂暴动。虽然布尔什维克发动的暴动被成功镇压,但来自苏俄的布尔什维克军队仍于1918年2月一度攻占了基辅等重要城市。但没过几日即因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订,又遭乌德联军反攻而于3月1日撤出基辅和右岸乌克兰地区。

由于不满乌克兰中央拉达的立场并试图从乌克兰掠夺粮食,德国于4月28日发动政变推翻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并扶植帕夫洛·斯科罗帕德斯基建立乌克兰国。乌克兰国与苏俄在这一时期进行谈判,于6月达成了包括互设使馆之类的条款的初步的和平条约英语1918 Russia–Ukraine negotiations,这一期间,俄国虽然因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放弃对乌克兰的主权声索,但刻意阻挠了具体的边界划分问题。1918年德国战败后,德军撤出乌克兰。乌克兰出现数股势力,包含斯科罗帕茨基政权、内斯索尔·伊万诺维奇·马赫诺率领的黑军、白军将领弗兰格尔男爵率领的保皇军,西蒙·彼得留拉率领的绿军。

1918年11-12月,乌克兰督政府推翻了德国扶植的政权,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复国。而德军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而保持中立,在两周多的内战中没有干涉。1919年1月22日,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依据乌克兰统一协定合并,这一天也成为了乌克兰的统一日。

与此同时,苏俄军队于1919年初撕毁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再次入侵乌克兰

1920年4月21日,波兰第二共和国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签订华沙条约(1920年),互相承认,划定边界并结盟抵抗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波兰联军一度于1920年5月夺回首都基辅,但最终仍在乌克兰战场遭苏俄击败。虽然毕苏斯基领导的波军在华沙战役中抵挡住了俄军的进攻,但波兰第二共和国政府还是背弃同乌克兰的盟约单独与苏俄媾和,并与之签订了里加和约。毕苏斯基元帅斥责这一举动为“懦夫的行径”[37],但由于其已被边缘化而无力改变现状。彼得留拉率乌军继续抵抗,但最终不敌俄军进攻撤退至波兰境内并被解除武装。

此后,乌克兰境内依然存在一定的抵抗运动。例如战斗至1922年的霍洛德尼亚尔共和国英语Kholodny Yar Republic等等。如今乌军中著名的第93机械化旅即以霍洛德尼亚尔的抵抗运动命名[38]

苏维埃,二战及其后

1922年,苏联成立,布尔什维克在乌克兰建立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联盟,成为苏联的创始国之一。1932—1933期间,因为斯大林进行集体农庄改革导致乌克兰发生大饥荒,乌克兰大饥荒造成3百万人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

Thumb
乌克兰反抗军宣传画。图中的反抗军士兵脚下踩着纳粹德国和苏维埃俄国的旗帜。

1939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依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协定同纳粹德国瓜分了波兰,西乌克兰(加利西亚东半)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同时,苏联也根据此条约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其中一小部分领土划归苏维埃乌克兰,另一部分建立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解体后独立,但同乌克兰毗邻的德左地区至今依然遭俄国占领)。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战火首先烧到乌克兰,苏联在乌克兰地区遭受严重失败。基辅战役,苏联大约损失约70万士兵,德国如愿占领乌克兰全境。1944年11月,苏军重返乌克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乌克兰地区成为战争的重灾区,军民死伤惨重,物资损失更是不可计数。

1945年10月24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作为一个非独立国家,与苏联及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一起加入联合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二战前和战争中,主张乌克兰独立的乌克兰民族民主同盟英语Ukrainian 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乌克兰反抗军等一些列反抗组织成立。并相继同波兰,纳粹德国和苏联交战。虽然乌克兰民族民主同盟等组织主张和平建国并在纳粹德国和苏联入侵波兰时宣布将同波兰政府一道抵抗入侵,但乌克兰反抗军中的极端派在二战中制造过对其他种族的种族屠杀等战争罪行。乌克兰反抗军曾击毙过瓦图京大将希维尔切夫斯基大将等苏军高级将领。

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乌克兰迅速恢复生产,建立发达的重工业和农业,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可是,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严重的弱点。

1954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主导下,苏联把克里米亚半岛划归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此时的克里米亚经过百多年来俄罗斯人的迁入与1944年斯大林克里米亚鞑靼人强制流放种族清洗政策,呈现极高的俄化状态。

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70年代末,苏联实行的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失去活力,官员士气日益低落,经济失去发展势头,经济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日益拉大。在政治上,由于苏联共产党在成立几十年来,犯有肃反扩大化等严重错误,民主与法治建设薄弱,人民自由受到压制,民族矛盾隐忧严重。

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历史和现实积累的各种矛盾开始表面化,民族主义和民族独立倾向迅速抬头,全国政局开始急剧动荡,同时,乌克兰开始其独立步伐。(乌克兰、南高加索等区的种族矛盾从苏维埃创建以来不曾停止过,不是戈尔巴乔夫上台才有的问题,而且他上任才不过5年)1986年,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尔核电站发生严重的炉心融毁辐射外泄事件,造成严重后果。但当时苏联官方开始时向世界和本国人民隐瞒事件真相,被国外媒体和核辐射检测部门揭露后,苏联的官僚意识受到广泛批评。

1989年9月,乌克兰人民争取改革运动(简称“鲁赫”)成立,成员迅速扩大到百万人。1990年7月16日,乌议会通过《乌克兰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政府发表的国家独立宣言,正式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改国名为乌克兰。12月8日,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别洛韦日协定,宣布苏联不再存在,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乌克兰的独立最终完成。

自苏联再独立后

Thumb
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再次独立,克拉夫丘克担任了新政权的首任总统。

1992年5月5日,克里米亚半岛宣布独立,成为乌克兰自治共和国。1996年乌克兰通过新宪法,确定乌克兰为主权、独立、民主的法制国家,实行共和制。在职总统库奇马宣布不参选,在职总理亚努科维奇维刻托·尤先科在最后一轮投票中,亚努科维奇以微弱优势获胜。维刻托·尤先科及其支持者称选举舞弊,不承认选举结果,发动橙色革命,最后再次大选投票,维刻托·尤先科赢得选举。

2006年3月26日,乌克兰举行最高苏维埃[来源请求]选举。3月30日,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选举结果,5个党派进入新一届最高苏维埃,其中亚努科维奇的地区党获得450个议席中的186席,在职总理季莫申科的竞选联盟129席,维刻托·尤先科我们的乌克兰81席,社会党33席,乌克兰共产党21席。亚努科维奇与尤先科携手,由地区党、社会党、共产党和我们的乌克兰4党联合组成执政联盟,把季莫申科赶下台,8月4日,亚努科维奇出任新一届政府总理。10月17日,我们的乌克兰负责人宣布退出联合政府。

2007年4月2日,总统尤先科解散国会,因为他的政党我们的乌克兰的议员加入反对派。对手称尤先科此举违宪,但季莫申科对此表示支持。此案诉至乌克兰宪法法院后,总统尤先科以腐败罪名解除宪法法院18名法官中的3人的职务。季莫申科接任亚努科维奇担任总理。2010年总统大选,尤先科与季莫申科成政敌。尤先科在支持率极低情况下,仍然拒绝退选,分化反亚努科维奇的选票。结果亚努科维奇以48%得票率战胜季莫申科(45%得票率)与尤先科(6%得票率),当选总统。2011年8月,亚努科维奇逮捕季莫申科,2011年9月11日,法庭判处季莫申科7年有期徒刑,罪名是滥用职权。

2013年11月,亚努科维奇拒绝签署乌克兰-欧盟一体化协议,引发乌克兰亲欧盟示威。2月22日,亚努科维奇逃离首都基辅,前往东乌克兰地区[39][40]。欧洲新闻报导,乌克兰政府表示权力顺利交接到新政府手中[41]。议会之后弹劾亚努科维奇,计划于5月25日举行总统选举[42]

2014年乌克兰革命也引起克里米亚危机亲俄罗斯势力的武装冲突。2014年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以后在乌克兰东部引发连锁反应。4月7日,挥舞俄罗斯国旗的示威群众夺占乌克兰东部哈尔科夫地区行政大楼,示威民众在大楼大厅宣告独立。但在4月8日,乌克兰官方夺回该大楼,将抗议群众势力扫除至外,估计有七十名人士被逮捕。

4月7日,亲俄示威群众也同样夺占乌国东部大城顿涅茨克的行政大楼,挥舞俄罗斯国旗的示威群众夺占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地区行政大楼,示威民众在大楼大厅宣告独立,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5月11日,完成公投。5月12日,发表独立宣言。目前尚未得到国际承认。4月16日,乌克兰敖德萨的抗议示威民众宣称敖德萨州为敖德萨人民共和国,但并无实质性行动,且并未得到国际承认。另外,由于敖德萨州全境一直处在乌克兰政府控制下,也就是说,所谓的敖德萨人民共和国实际并不存在。4月27日,挥舞俄罗斯国旗的示威群众夺占乌克兰东部卢甘斯克地区行政大楼,示威民众在大楼大厅宣告独立,成立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5月11日,完成公投。5月12日,发表独立宣言。5月24日,加入新俄罗斯联邦。目前尚未得到国际承认。卢甘斯克的国家安全部门办公室,要求市议员举行公民投票,以公决是否加入俄罗斯[43]。为此乌克兰内政部长阿森·阿瓦科夫指控俄罗斯总统普京,是亲俄罗斯示威群众占领乌国东部3城市府行政大楼及安全部门公署的幕后黑手,并矢言,警方将平和恢复法治。阿瓦科夫也指责被罢免的总统亚努科维奇,与普京共谋加剧乌克兰境内的紧张情势[44]。5月29日,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新闻中心公布乌克兰总统选举的最终结果,亿万富翁波罗申科以54.7%的得票率当选乌克兰新总统,任期5年。6月7日,波罗申科在乌克兰基辅议会会议大厅宣誓就职。顿涅茨克于卢甘斯克两地宣告独立后,于乌克兰政府发生激烈对抗,引起武装冲突,并造成马来西亚航空17号班机空难

2014年9月5日,乌克兰政府和乌东南部武装部队代表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签订停火协议,乌克兰政府同意给予东南部两州的自治权,但两州仍留在乌克兰领土内[45]。9月16日,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法律赋予顿巴斯地区特殊自治地位[46]。12月23日,乌克兰拉达投票表决废除了乌克兰不结盟的中立地位。[47]2015年2月11日至12日,乌克兰领导人与白俄罗斯、俄罗斯、德国、法国代表在明斯克举行会议,并签署新明斯克协议,以落实2014年《明斯克协议》,防止乌克兰东部冲突进一步升温。

2019年2月,乌克兰最高拉达把乌克兰加入北约作为国家基本方针写入宪法。[47]4月21日,乌克兰总统选举中,喜剧演员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以73.23%的得票率当选乌克兰总统。

2022年2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对民众演讲时公开支持乌东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干斯克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地位,并向这两个地区派遣俄罗斯“维和部队”。这场演讲导致俄乌局势从先前的缓慢缓和突然转变成急剧恶化。24日普京宣布将对乌克兰采取“特殊军事行动”,让乌克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乌克兰政府宣布与俄罗斯断交。

备注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