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民国海军海锋大队为移动机动化车辆和固定的陆基地对海的反舰导弹部队,以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陆基型雄风二型反舰导弹、雄风三型反舰导弹、增程型雄风三型反舰导弹与MGM-84 鱼叉反舰导弹为主要武装,“海锋大队”、“海洋监侦指挥部”和海军131舰队的“光华六号导弹快艇”3个中队将合并整编升格为军级或军团级单位,新单位名称为滨海作战指挥部(预定在115/1/1成立)(Littoral Combatant Command),首任指挥官由海军中将出任。
根据中华民国国防部公开预算书显示,中华民国国军委托中科院在2017年至2023年生产36枚雄二箱组导弹、寿限件换装50枚以及91辆机动车辆,预计要增加4到5个机动发射车中队,人员总需求为394人[6][7]。
岸置鱼叉反舰导弹于2022、2023年交货后,1个中队将配置32枚鱼叉反舰导弹[8]。
立法院外交及国防委员会2021年12月27日审查国防部111年度预算,立委提案揭示,海军因应导弹大量增加,将计划扩编20个导弹中队,人员则由国防部整合军种编装需求后,优先调拨编装,海军斥资八六六亿余元预算,于2021年至2030年向美国采购100套、400枚陆射鱼叉反舰导弹,强化“以陆制海”战力。而目前下辖九个中队的海军海锋大队,部队规模将扩编为“指挥部”,指挥官的军阶也将由上校提升至少将[9]。
2022年1月,据媒体报导,海军反舰导弹部队即将大幅扩组、位阶提升,依据军方规划,扩编后的海军反舰导弹部队,位阶将比照空军防空暨导弹指挥部,定名“海军岸置反舰导弹指挥部”(ROCN Shore-based Anti-ship Missile Command, ROCN SAMC),指挥官提升为中将编阶,下设多个导弹旅及训练、后勤等战斗支援单位,但将依照国产反舰导弹量产拨交及美制鱼叉导弹运抵台湾的时程,区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扩编为军级单位,第二阶段为军团级单位,人力扩编同样以两阶段方式执行[10]。
2023年7月,在高雄左营增编海军海锋第二大队,规划2024年上半年成立海锋第三大队,2024年年底以前会将现行上校大队长位阶的海锋大队提升位阶,成立中将指挥官位阶的“海军制海导弹指挥部”(ROCN Sea-Control Missile Command, ROCN SCMC)[11]。
2024年3月,反舰导弹指挥部名称,原本规划“海军制海导弹指挥部”,调整为涵盖反舰导弹与滨海作战的“海军滨海作战指挥部”(ROCN Littoral Combatant Command, ROCN LCC),指挥官编阶中将[12]。海锋大队将改编为北(北台湾)、中(中台湾)、南(南台湾)、东(东台湾)共四个打击群(旅级单位,少将编阶),编入海军滨海作战指挥部[13],并新设专责的“海军制海导弹修护中心”,为国造雄风系列反舰导弹及美制鱼叉反舰导弹提供强而有力的后勤支援[14]。另外目前隶属131舰队的3个光华六号导弹快艇中队(番号为1、2、5),海洋监侦指挥部下辖的各雷达站,本来就有导引指挥导弹快艇或海锋导弹车攻击目标的任务,也会一并移拨编入海军滨海作战指挥部[15]。日前传出,时任国防部长邱国正裁示此案,以不增加员额的方式,由海军就现有编装员额进行整合。海军内部目前评估倾向将海军教育训练暨准则发展指挥部中将指挥官降编为少将。因要重新调整编装,且牵涉整并的部队相当多,指挥部确切编成时程尚未定案[16]。“海军滨海作战指挥部”规划民国115年成立,未来拟担负24浬内防务[17]。
2024年7月,国防部长顾立雄同意设立“海军滨海作战指挥部”,位在新北市淡水河畔老旧河防营区旧营舍,耗资8亿4936万元新建地上三层新营舍,包括机动导弹车库,预计两年完工。据了解,滨海作战指挥部可望落脚此地[18]。
海锋大队配合海军海洋监侦指挥部的情报资料以监控台湾海峡,二十四小时全天候待命,职责为对中国大陆及邻近国家的军舰集结、移防等动态作密集且有效的监控,以维护中华民国的海域主权、安全、秩序与畅通。
海锋第一大队负责北部丶中部及外岛地区,海锋第二大队则是南部及花东地区[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