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疫苗(Mumps vaccine),最早由美国疫苗学家莫里斯·希勒曼发明[1],可有效预防流行性腮腺炎,当一群体中大多数人口接受施打时可在减小流行性腮腺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生[2]。据估算,当人群中百分之九十均注射该疫苗时,其效率可达百分之八十五[3]。为获得长期的免疫力,流行性腮腺炎疫苗需施打两次,推荐第一次施打应于个体处于十二至十八个月大时;第二次一般在个体于两周岁至六周岁时施打[2]。未经免疫的个体接触病原体后施打流行性腮腺炎疫苗也可能有一定的免疫效果[4]。
疫苗说明 | |
---|---|
目标 | 流行性腮腺炎 |
种类 | 减毒 |
临床资料 | |
MedlinePlus | a601176 |
ATC码 | |
识别信息 | |
ChemSpider |
|
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安全性非常好且其副作用通常较小[2][4]。其副作用可能包括施打处的轻微疼痛与肿胀以及轻微发热。更严重的副作用较罕见[2]。将神经系统并发症归于疫苗施打尚证据不足[4]。该疫苗禁用于孕妇及免疫力极低下者[2]。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理论上对胎儿可能有一定致畸性,但至今仍未有此病例[2][4]。尽管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是在鸡的细胞中培养出的,该疫苗对对鸡蛋过敏人群仍是安全的[4]。
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将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纳入其免疫接种项目中,且常与麻疹疫苗、风疹疫苗合并为麻腮风三联疫苗(MMR)[2]。而麻腮风疫苗与水痘疫苗的联合疫苗MMRV疫苗也已问世[3]。在2005年,110个国家已经将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纳入其免疫接种项目中。在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广泛开展的地区,该病的发病率已下降百分之九十。各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已被接种近五亿次[2]。
世界上第一个流行性腮腺炎疫苗与1948年获批,但该疫苗免疫效果较短[4]。经改进的流行性腮腺炎疫苗于1960年代商业化生产。最初的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是一种不活化疫苗,即将有活性的病毒灭活而得[2]。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是一个最基本的公共卫生系统中最重要的药物之一,并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中[5]。截止2007年时已有许多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可供使用[2]。2014年,麻腮风三联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批发价为每剂0.24美元[6]。
脚注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