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骨葬,俗称捡骨,在香港称为执骨,在台湾称捡金。是一种二次葬的埋葬方式,广泛见于东亚各区域,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就已流行,常见于中国华南地区琉球东南亚部分地区等地,现时闽海人[1]广府人客家人琉球人越南人仍使用这种特殊的葬礼方式。鄂温克族中也有这种葬俗。

Quick Facts 拾骨葬, 冲绳语 ...
拾骨葬
冲绳语
琉球汉字洗骨
琉球国字头シンクチ
拉丁化sinkuci
南奄美大岛语
琉球汉字改葬
琉球国字头カイソウ
拉丁化kaisou
Close

这种葬仪被认为是移民文化有关,方便迁徙者将先人遗骨带回故乡祖籍地或新的居住地。

有拾骨葬习俗的汉族族群中,没有官位爵位、未满十六岁且未结婚的死者,视为儿童,不一定要捡骨。

过程

先将死者尸体土葬风葬,等待大约六年到十二年(甚至更久),等尸体腐烂后,把骨头取出,放入金斗瓮(俗称金塔)贮存,再重新埋葬[2][3]

盛载遗骨容器

盛载遗骨的容器称为金斗瓮,又称“金塔”,琉球称厨子瓮,金斗瓮较火葬用的骨灰坛大。

现况

随着时代变迁,有些地区因为墓地不易取得,或因为法律限制火葬以外的埋葬方式,有些传统上实行拾骨葬的族群,现在已经有不少人选择将过世的亲属直接火葬。但目前还是有人选择遵从土葬后捡骨的传统。除了土地取得问题外,在新冠疫情冲击后,大家也渐渐地接受了火葬方式。

资料来源

相关作品

参阅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