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风格(英语:International Style)是1920至1930年代期间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风格,于1932年由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馆长亨利-罗素·希区柯克和菲力普·约翰逊为其定名。
1932年MoMA展览
现代建筑:国际主义展览(Modern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于1932年2月9日至3月23日间在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1],随后在全美巡展。[2]
展后亨利-罗素·希区柯克和菲力普·约翰逊发表了一些相关作品:
- 展览目录:Modern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3]
- 《国际主义:1922年以来的建筑》(The International Style: Architecture Since 1922)[4]
由此二人提出“国际主义”一词,国际主义建筑具有匀质、三维连续的几何化空间特征,不过分强调空间大小,而强调适用性[3]。
以下建筑入选这场展览:
建筑师 | 建筑 | 位置 | 建造年份 |
---|---|---|---|
雅各布斯·奥德 | Workers Houses | 鹿特丹 | 1924–1927 |
奥托·艾斯勒 | Double House | 布尔诺 | 1926–1927 |
沃尔特·格罗佩斯 | 法古斯工厂 | 艾尔菲尔德 | 1925 |
包豪斯 | 德绍 | 1926 | |
City Employment Office | 德绍 | 1928 | |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 Apartment House | 斯图加特 | 1927 |
1929年世博会巴塞罗那德国馆 | 巴塞罗那 | 1929 | |
图根哈特别墅 | 布尔诺 | 1930 | |
柯布西耶 | 斯坦因别墅 | 加尔舍 | 1927 |
萨伏伊别墅 | 普瓦西 | 1930 | |
Carlos de Beistegui Champs-Élysées Penthouse | 巴黎 | 1931 | |
埃瑞许·孟德尔松 | Schocken Department Store | 开姆尼斯 | 1928–1930 |
弗雷德里克·约翰·基斯勒 | Film Guild Cinema | 纽约 | 1929 |
雷蒙德·胡德 | 麦格劳-希尔集团大厦 | 纽约 | 1931 |
乔治·豪 威廉·利斯卡泽 |
PSFS大厦 | 费城 | 1932 |
门罗·本特·鲍曼 欧文·鲍曼 |
Lux apartment block | 埃文斯顿 | 1931 |
理查德·诺伊特拉 | 罗维尔别墅 | 洛杉矶 | 1929 |
奥托·海斯勒 | Rothenberg Siedlung | 卡塞尔 | 1930 |
卡尔·施耐德 | Kunstverein | 汉堡 | 1930 |
阿尔瓦·阿尔托 | Turun Sanomat building | 图尔库 | 1930 |
-
萨伏伊别墅
-
包豪斯
-
法古斯工厂
-
巴塞罗那德国馆
-
吐根哈特别墅
-
Kiefhoek housing
-
Rothenberg Siedlung
-
Lovell House
-
McGraw-Hill Building
-
PSFS Building
-
Turun Sanomat
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