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胆岛

岛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吉胆岛map

吉胆岛马来语Pulau Ketam)又称浮罗吉胆,旧称吉洞岛,是位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巴生港岸外的一个小岛,隶属巴生县加埔区[1]巴生皇城市政厅[2],面积约30平方公里[3]。吉胆岛在马来文意为“螃蟹岛”,全岛位于潮汐线下,以红树林植被

Quick Facts 吉胆岛 Pulau Ketam, 地理 ...
吉胆岛
Pulau Ketam
绰号:螃蟹岛
Thumb
吉胆岛沿海景观。
Thumb
吉胆岛
吉胆岛
吉胆岛在雪兰莪州的位置,属编号4的巴生县
地理
位置马六甲海峡
坐标3°02′00″N 101°15′00″E
面积30平方千米(12平方英里)
管辖
 马来西亚


雪兰莪州
巴生县
加埔区
地方政府巴生皇城市政厅
吉胆村五条港村
Close

吉胆岛居民人口约九千人,以华裔居多,多为潮州人福建人,主要以渔业为生,其次是商人[4]。岛上有两个华人渔村,即吉胆村五条港村[4],另有一个2000年左右迁至两村之间的原住民小聚落。吉胆岛中最大的村落是吉胆村,位于岛的南侧,居民为潮州人[3]。五条港村位于岛的东北,居民为福建同安人[3]。吉胆岛上的建筑都建立在高脚柱上,以避潮汐

吉胆岛除了是渔业重镇外,也是雪兰莪的旅游区之一。

名称

吉胆岛又称浮罗吉胆,源自马来语Pulau KetamPulau意为岛屿,Ketam则是螃蟹之意,合起来便是螃蟹岛,盖吉胆岛实为螃蟹栖息的湿地。19世纪最初定居吉胆岛的华人便是为了猎捕螃蟹而来[5]

历史

Thumb
涨潮景观。

吉胆岛原为无人的潮间带湿地。19世纪,巴生港的海南人至岛上捕捉螃蟹,并在岛上搭建暂时性的亚答屋居住,此后越来越多福建人与潮州人到岛上活动,并且盖起了高脚的亚答屋居住。1872年,昭应天后宫开基。1895年,福龙宫开基。1900年左右,公司厝已达20多座 [5][6]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吉胆岛因为其孤悬于海上的位置,许多华人聚居在该岛,避过了战祸。居民乘船至泰国贸易,取得粮食。马来西亚独立之后,1969年爆发马来人与华人的五一三事件骚乱,乱事没有波及吉胆岛[3]

1967年与1972年,岛上发生大火,分别烧毁了180间与80间房子。1974年,岛上的居民成立了吉胆义务消防局[5]。1991年,吉胆新码头启用,往来巴生港与吉胆岛的客船可直接在岛上靠岸[5]。1992年,政府从加埔跨海将自来水引至吉胆岛,自来水启用[5]。1993年,新乡村医院启用[5]。2000年以后,移动电话服务在吉胆岛启用[5]

地理

Thumb
岛上的渔船

吉胆岛是位于马来半岛西岸,巴生港外的河口潮间带湿地沙洲,与东南方的数个岛同列巴生港外。吉胆岛面积约30平方公里,呈东北-西南狭长形状,最长处8.4公里。岛屿除已开发地区,全为红木林,植被覆盖率高,但却不适合农耕。因此吉胆岛的人口多集中在面向巴生港的沿海地区。

Thumb
退潮后的河道

吉胆岛的河流呈放射状水系,由岛中央较高处向岛的四周流入大海。其中,岛屿东侧的河流被居民由南至北依序命名为头、二、三、四、五条港[3]。岛上两个村落,吉胆村位于头条港,而五条港村就位于五条港[3]

交通

Thumb
吉胆码头景观

吉胆岛对外交通是往返巴生港的客船,每日往返15航次[7]。吉胆岛上没有公路,村内的“路”是由各种建材在湿地上搭建高架而起的桥,这些高架的通道称路不称桥,而这些“路”连接了住宅、商店、学校、庙宇,仅有跨越河流的通道在当地才称为桥[3]。岛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脚车和摩托车。村与村之间是未开发的红木林湿地,两村之间的联系得经由水路[3]

文教

吉胆岛上有数所华校,担负着岛上的基础教育功能。华联华小、竞智小学位于吉胆村,而新民华小位于五条港村。岛上唯一的中学是吉胆中学

影视

由马虎及RAM Entertainment联合制作的华语电影《再见,我爱你》,在吉胆岛拍摄,于2015年12月在马来西亚公映。[8]

八度空间华语电视剧《逆光成长》在吉胆岛取景。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