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位缘起,佛教阿毗达摩术语,是缘起理论的一种,源自于《发智论》的时分缘起,是说一切有部四大缘起理论之一,也被经量部等采用,是部派佛教中的主流学说。这个学说以时间为轴,依因果关系,将十二缘起支分别配属在不同的十二阶段中,因为采用阶段分位,故称分位缘起。

其下发展出两种解说法,《大毘婆沙论》发展出三世二重因果说;《俱舍论》另外举出了二分缘起说。在大乘唯识学派中,则有二世一重因果三世二重因果学说。

概论

分位缘起,起源自《发智论》提出的时分缘起,经说一切有部论师的解说与定形化,形成分位缘起,与刹那缘起连缚缘起远续缘起,并列为说一切有部四大缘起理论[1]。分位缘起依时间先后及因果关系,将缘起分为不同阶段,十二缘起支各具五蕴,在不同时间阶段中无间相续[2]。《大毘婆沙论》以分位缘起作为缘起的主要解释[3],但认为分位缘起与其他三种缘起理论可以共存,没有特别进行正误之诤的必要,这个态度后来被《俱舍论》继承。

分位缘起在佛教理论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导致了对取蕴的重新释义[4],并介入了有分结生心等学说。《大毘婆沙论》中,以三世二重因果来解释时分缘起[5]。后世多个论著,如《清净道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基本上都采用三世二重因果解释。《成唯识论》记载了当时流行于唯识学派中的二世一重因果学说。

学说内容

三世二重因果

根据《发智论》提出缘起十二分位各具五蕴,《大毘婆沙论》定义了十二分位,其中十二缘起支,配属三世,现在八缘起支,二分为前五后三,以现在因,推未来果,以现在果,推过去因[5],形成三世二重因果的标准学说:

  1. 云何无明?谓:过去烦恼位。[6]
  2. 云何行?谓:过去业位。
  3. 云何识?谓:续生心及彼助伴[7]
  4. 云何名色?谓:结生已,未起眼等四种色根,六处未满,中间五位,谓羯剌蓝頞部昙闭尸键南钵罗奢佉,是名色位。
  5. 云何六处?谓:已起四色根,六处已满,即钵罗奢佉位,眼等诸根,未能与触作所依止,是六处位。
  6. 云何触?谓:眼等根,虽能与触作所依止,而未了知苦乐差别,亦未能避诸损害缘,触火、触刀、食毒、食粪,食、淫、具爱,犹未现行,是触位。
  7. 云何受?谓:能别苦乐,亦能避损害缘,不触火、触刀、不食毒、食粪,虽已起食爱,而未起淫及具爱,是受位。
  8. 云何爱?谓:虽已起食爱、淫爱,及资具爱,而未为此,四方追求,不辞劳倦,是爱位。
  9. 云何取?谓:由三爱,四方追求,虽涉多危崄,而不辞劳倦,然未为后有起善恶业,是取位。[6]
  10. 云何有?谓:追求时,亦为后有起善恶业,是有位。
  11. 云何生?谓:即现在识位,在未来时,名生位。
  12. 云何老死?谓:即现在名色、六处、触、受位,在未来时,名老死位。[8]

三世二重因果分位缘起,以现在八缘起支对应入胎刹那[9]本有分位羯剌蓝遏部昙闭尸键南钵罗奢佉[10]、初生、婴孩、童子、少壮、衰老位[11],过去二缘起支对应过去世的现在后三缘起支,未来二缘起支对应未来世的现在前五缘起支:

More information 此世, 后世 ...
分位与死生[12]
此世 过去因 现在果[5] 现在因[5] 未来果
无明 名色 六处 [13] [14] 老死
后世 无明 [13] [14] 名色 六处 老死
过去因 现在果 现在因 未来果
Close

分位缘起对现世无明烦恼造业生后世果报亦有明示:

More information 缘起支, 分位 ...
分位与缘起支[15]
缘起支 分位
无明 名色 六处 老死
无明 现在 现在 过去 过去
未来
未来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
名色 未来
六处 未来
未来
未来
未来
未来
未来
未来 现在 现在
老死 未来
Close

三界皆具有十二分位[16],分位缘起可譬喻为法树:有根,有茎,有枝,有叶,有花,有果[17]

施设分位缘起是为了“以现因果,有去来,由此即能办所作事”[5],成就正知善见而不惑求前际后际[18],解说“异熟因定通三世,有异熟果”[19],仍必需采用时分缘起的有支分定义[13],解释在异熟因果之外的业报因果,更需要采用六因五果或类似学说。

二分缘起

在三世二重因果的解说之外[20],《俱舍论》又记载,可用二分缘起来解说,分为前际七支,与后际五支[21],前际二因五果,后际三因二果[22]

争论与评价

众贤在《顺正理论》中,记载了经量部对于刹那缘起的批评。经量部认为,在同一刹那中,十二缘起支俱起,违反了因果律。同时,经量部举出契经,认为释迦牟尼的教义,是以分位缘起为了义正说[23]。面对这些批评,众贤举出契经依据,认为释迦牟尼曾经说过各种缘起学说,分位缘起与刹那缘起并没有冲突[24]

现代研究

《大毘婆沙论》以分位缘起为主[25],此说自古受到很高的重视。印顺法师认为这是一种极善巧的说法[26],以二世一重因果说,不需要用完整十二支来解说;要说到详细的过程,采用三世二重因果,以十二缘起才能详细解说[27]。但印顺也批评有部的解说方法,过于机械[28]

水野弘元认为,分位缘起主要是用来说明顺次业[29]

注释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