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坛四巨头 (Big Four Tennis),也称“网坛四大天王”,指网坛的四位选手,费德勒、纳达尔、德约科维奇、穆雷,在大满贯、ATP1000大师赛、ATP年终总决赛、奥运,四巨头夺得许多顶级赛事冠军,从2003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至2025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88次大满贯中,有69次为四巨头夺冠(78.4%),从2008年赛季至2013年赛季,四巨头占据世界排名前四[1][2][3][4][5],2003年起,至今22年,2003年的罗迪克、2022年的阿尔卡拉斯、2024年的辛纳以外,其它19年都是三巨头之一在年终世界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一总周数,德约科维奇428周、费德勒310周、纳达尔209周,穆雷41周,共988周。
职业奖金 | US$ 5.16亿 |
---|---|
单打成绩 | |
职业战绩 | 4201–989(80.94%) |
冠军头衔 | 340个[注 1] |
大满贯单打成绩 | |
澳网 | 冠军(2004F, 2006F, 2007F, 2008D, 2009N, 2010F, 2011D, 2012D, 2013D, 2015D, 2016D, 2017F, 2018F, 2019D, 2020D, 2021D, 2022N, 2023D) |
法网 | 冠军(2005N, 2006N, 2007N, 2008N, 2009F, 2010N, 2011N, 2012N, 2013N, 2014N, 2016D, 2017N, 2018N, 2019N, 2020N, 2021D, 2022N, 2023D) |
温网 | 冠军(2003F, 2004F, 2005F, 2006F, 2007F, 2008N, 2009F, 2010N, 2011D, 2012F, 2013M, 2014D, 2015D, 2016M, 2017F, 2018D, 2019D, 2021D, 2022D) |
美网 | 冠军(2004F, 2005F, 2006F, 2007F, 2008F, 2010N, 2011D, 2012M, 2013N, 2015D, 2017N, 2018D, 2019N, 2023D) |
其他大型单打赛事 | |
ATP总决赛 | 冠军(2003F, 2004F, 2006F, 2007F, 2008D, 2010F, 2011F, 2012D, 2013D, 2014D, 2015D, 2016M, 2022D, 2023D) |
奥运会 | 冠军 (2008N, 2012M, 2016M, 2024D) |
双打成绩 | |
职业战绩 | 421–337(55.54%) |
冠军头衔 | 23 |
大满贯双打成绩 | |
澳网 | 第三轮 (2003F, 2004N, 2005N) |
法网 | 第二轮 (2006M) |
温网 | 八强 (2000F) |
美网 | 四强 (2004N) |
其他大型双打赛事 | |
奥运会 | 冠军 (2008F, 2016N) |
团体成绩 | |
戴维斯杯 | 冠军 (2004N, 2008N, 2009N, 2010D, 2011N, 2014F, 2015M, 2019N) |
霍普曼杯 | 冠军 (2001F, 2018F, 2019F) |
纳达尔夺得14座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红土的统治被誉为“红土之王”,成就仅次克里斯·埃弗特的红土125连胜,德约科维奇夺得10座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冠军,费德勒夺得8座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冠军,费德勒与桑普拉斯和康诺尔斯同样在美国网球公开赛夺得5座冠军,在ATP年终总决赛夺得14座冠军,德约科维奇夺得7座冠军,费德勒夺得6座冠军,穆雷夺得1座冠军,三巨头都夺得过年度四座大满贯,完成生涯大满贯,费德勒和纳达尔率先崛起,后来,随着德约科维奇与穆雷的崛起,费德勒和纳达尔主宰渐渐被打破,尤其是德约科维奇后来的强势表现[6],纳达尔曾表示,不再是费德勒和纳达尔争霸,而是进入更多元的“网坛四巨头”时代[7]。
四巨头代表国家夺得戴维斯杯、霍普曼杯、ATP杯、奥运,在戴维斯杯,纳达尔在2004、2008、2009、2011、2019年为西班牙夺下五次冠军,德约科维奇和费德勒为塞尔维亚在2010年及瑞士在2014年夺得首次冠军,穆雷为英国在2015年夺得首次冠军,在ATP杯,德约科维奇在2020年为塞尔维亚夺得冠军,在奥运,三巨头夺得四枚金牌、一枚银牌、一枚铜牌,纳达尔夺得一枚单打金牌、一枚双打金牌,达成生涯金满贯,费德勒夺得一枚单打银牌、一枚双打金牌,德约科维奇夺得一枚单打铜牌、一枚单打金牌,穆雷夺得两枚单打金牌,费德勒在2001年、2018年、2019年为瑞士夺得三次霍普曼杯冠军。
历史
在1998年赛季,17岁时,费德勒进入职业网坛,并首次亮相,且夺得首场比赛胜利[8][9],在1999年赛季完成首个ATP完整赛季,在2002年赛季结束,费德勒的年终世界排名第六。
纳达尔在2001年赛季,15岁时进入职业网坛,在2002年4月首次亮相,夺得职业生涯第一场比赛胜利[10]。
德约科维奇在2003年赛季,16岁时转为职业网坛,在2004年赛季,迎来首次亮相ATP巡回赛[11]。
穆雷在2005年赛季,18岁时转为职业网坛,且首次亮相ATP巡回赛[12][13][14]。
自桑普拉斯和阿加西进入生涯晚年和退役后,2000年代被视为网坛时代交替,曾夺得冠军的年老选手纷纷退役,一些新世代选手取得突破[15][16]。
费德勒的突破是在2003年赛季夺得第一座大满贯冠军在2003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17],在2003年美国网球公开赛第四轮输给戴维·纳尔班迪安,决赛由罗迪克击败费雷罗夺冠[18],在ATP年终总决赛,决赛击败阿加西夺冠,以世界排名第二结束2003年赛季,仅次于罗迪克。
费德勒在200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击败萨芬夺冠,2004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决赛击败罗迪克夺冠,2004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决赛击败休伊特夺冠,仅在2004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第三轮输给古斯塔沃·库尔滕,决赛由高迪奥击败吉列尔莫·科里亚夺冠[19],这是三巨头时代开始后,第一次未能夺冠,在2月2日站上世界排名第一至结束2004年赛季[20],另外,在2004年迈阿密大师赛,纳达尔击败费德勒[21],2004年赛季的费德勒夺得三座大满贯冠军之外,也夺得迪拜网球锦标赛、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汉堡大师赛、哈雷公开赛、瑞士室内网赛、加拿大大师赛、泰国网球公开赛、ATP年终总决赛冠军,另外,费德勒参加2004年奥运,第二轮输给伯蒂奇,在ATP年终总决赛,决赛击败休伊特夺冠。
2005年~2007年,费德勒持续统治,红土赛季除外,2005年赛季的费德勒夺得两座大满贯冠军之外,也夺得卡达公开赛、鹿特丹公开赛、迪拜网球锦标赛、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迈阿密大师赛、汉堡大师赛、哈雷公开赛、辛辛那提大师赛、泰国网球公开赛冠军,在2005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至2007年美国网球公开赛期间,费德勒以67胜2败的战绩夺得八座大满贯冠军,费德勒在期间的两败是2006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和2007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决赛,纳达尔赏给的,2005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和2006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决赛击败罗迪克夺冠,2005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决赛击败阿加西夺冠,2006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击败马科斯·巴格达蒂斯夺冠,2007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击败费尔南多·冈萨雷斯夺冠,2006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22]和2007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决赛[23]击败纳达尔夺冠,费德勒在期间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2006年赛季的费德勒夺得三座大满贯冠军之外,也夺得卡达公开赛、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迈阿密大师赛、马德里大师赛、哈雷公开赛、日本网球公开赛、加拿大大师赛、瑞士室内网赛、ATP年终总决赛冠军,另外,在2005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费德勒四强输给萨芬,萨芬决赛击败莱顿·休伊特夺冠[24],这是三巨头时代开始后,第二次未能夺冠。
2005年赛季,纳达尔取得突破,包括红土24连胜和夺得第一座大满贯冠军在2005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决赛击败马里亚诺·普埃尔塔[25],四强击败费德勒,站上世界排名第二,2005年赛季的纳达尔夺得一座大满贯冠军之外,也夺得巴西公开赛、墨西哥公开赛、蒙特卡洛大师赛、巴塞罗那网球公开赛、罗马大师赛、瑞典网球公开赛、斯图加特公开赛、马德里大师赛、加拿大大师赛冠军,另外,在2005年~2007年的红土赛季期间只输过一场,2006年辛辛那提大师赛八强输给费雷罗,最终,罗迪克决赛击败费雷罗[26],2007年汉堡大师赛决赛输给费德勒,马德里大师赛八强输给戴维·纳尔班迪安,最终,戴维·纳尔班迪安四强及决赛击败德约科维奇、费德勒[27],巴黎大师赛决赛输给戴维·纳尔班迪安[28],纳达尔在红土81连胜,从2005年法国网球公开赛~2007年美国网球公开赛,费德勒和纳达尔连胜11座大满贯冠军,经常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和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决赛碰头。
德约科维奇在2005年赛季进入世界排名前一百[29],在2006年赛季进入世界排名前二十[30],然而,德约科维奇在2007年赛季打进2007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决赛输给费德勒和2007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四强对纳达尔受伤退赛和2007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四强输给纳达尔,开始挑战纳达尔和费德勒[31],德约科维奇也夺得迈阿密大师赛、加拿大大师赛两座ATP1000大师赛和葡萄牙公开赛冠军,在2007年站上世界排名第三[32],穆雷则在2007年赛季进入世界排名前十,在2007年美国网球公开赛首次闯进决赛,穆雷因伤退出2007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和2007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33][34],以年终世界排名第十一结束2007年赛季[35]。
在2008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德约科维奇四强以直落三击败费德勒,首次打进澳网决赛,阻止费德勒连十次打进大满贯决赛[36],在决赛击败赛会黑马特松加,夺得职业生涯第一座大满贯冠军,由于澳网夺冠,使得德约科维奇稳坐世界排名第三[37],穆雷首次打进温网八强,但输给纳达尔[38],另外,在迪拜网球锦标赛,德约科维奇四强输给罗迪克,罗迪克决赛击败费利西亚诺·洛佩斯[39],穆雷拿到两座ATP1000大师赛冠军。
另外,在迈阿密大师赛,纳达尔决赛输给尼古拉·达维坚科[40],费德勒和纳达尔在法网和温网碰头,纳达尔都击败费德勒夺得冠军,2008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决赛,费德勒和纳达尔打出五盘,最后纳达尔夺得胜利,纳达尔夺得首座温网冠军,终止费德勒温网六连冠,被认为是公开化年代最经典对决[41][42][43][44],2008年8月,纳达尔积分排名超越费德勒,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终止费德勒连237周世界排名第一和温网六连冠,纳达尔在2008年北京奥运八强击败穆雷,决赛击败费尔南多·冈萨雷斯夺得男子单打金牌,费德勒夺得男子双打金牌。
在2008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四巨头第一次同赛事都闯进四强,费德勒四强击败德约科维奇,穆雷击败世界排名第一纳达尔[45],决赛费德勒击败首次闯进大满贯决赛的穆雷,连五年夺得美网冠军,也是第十三座大满贯冠军[46],在巴黎大师赛,费德勒、纳达尔八强退赛,最终特松加决赛击败戴维·纳尔班迪安[47],虽然纳达尔因伤退出网球大师杯,但仍以世界排名第一结束2008年赛季。
2009年,四巨头第一次年终霸占世界排名前四[48],虽然费德勒和纳达尔在四巨头较突出,但德约科维奇和穆雷也逐渐提升,在2009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费德勒和纳达尔再次五盘,最后纳达尔击败费德勒,夺得首座澳网冠军,连三座大满贯决赛击败费德勒,赛后颁奖典礼时,费德勒流下眼泪,颁奖致词时,费德勒说“God, it's killing me.”,让在场观众呐喊,随后纳达尔致词时,拥抱费德勒,并说“Sorry.”,而赛后纳达尔表示,费德勒赛后落泪,自己有感触,感受不到夺冠喜悦[49],随后纳达尔独领2009年赛季初,但6月遭遇伤势困扰[50],在2009年赛季剩下比赛,费德勒战绩胜过纳达尔,费德勒连夺法网与温网冠军,击败罗宾·索德林和罗迪克,打破桑普拉斯14座大满贯冠军,完成生涯大满贯,夺得第15座大满贯冠军[51],在美网,费德勒再次打进决赛,但五盘不敌阿根廷新星德尔波特罗,这是四巨头时代开始后,第三次未能夺冠,继2006年赛季至2007年赛季后,费德勒在四座大满贯再次全部打进决赛,并且取代纳达尔重返世界排名第一。
纳达尔受伤势困扰,德约科维奇与穆雷遇到瓶颈,在大满贯赛事都没夺冠,在ATP1000大师赛的表现让德约科维奇和穆雷排在世界排名前四,随着德约科维奇世界排名提升,终止费德勒与纳达尔长达211周世界排名前二[52],随着美国网球公开赛第四轮输给西里奇,世界排名第二仅持续短暂时间,另外,德约科维奇打进第一次大满贯四强,但被费德勒直落三盘横扫出局[53],而纳达尔在四强爆冷输给20岁阿根廷新星德尔波特罗[54],费德勒在决赛输给德尔波特罗,在上海大师赛,尼古拉·达维坚科决赛击败纳达尔[55],在ATP年终总决赛,尼古拉·达维坚科决赛击败德尔波特罗[56],2009年赛季末,四巨头完成连两年世界排名前四。
2010年赛季,四巨头在ATP1000大师赛和大满贯上统治[57],2010年赛季,费德勒击败穆雷,赢得2010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冠军后,保持世界排名第一,在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纳达尔四强输给伊万·留比契奇,最终,伊万·留比契奇决赛击败罗迪克[58],而纳达尔从伤病复出,在迈阿密大师赛,纳达尔四强输给罗迪克,最终,罗迪克决赛击败伯蒂奇[59],强势囊括红土所有冠军[60],也夺得2010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击败罗宾·索德林,这也是纳达尔第五座法网冠军,纳达尔取代费德勒再次世界排名第一,在2010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费德勒八强输给伯蒂奇,随后纳达尔击败伯蒂奇与德约科维奇,夺得2010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2010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冠军,确定年终世界排名第一,也达成金满贯。
在美网,德约科维奇击败费德勒,德约科维奇第三次打进大满贯决赛,最后纳达尔夺得冠军,完成生涯大满贯,11月,当年2010年法国网球公开赛打进决赛的罗宾·索德林的积分排名超越穆雷,站上世界排名第四,短暂挤下四巨头占据世界排名前四,然而,四巨头全部打进ATP年终总决赛四强,决赛费德勒以三盘击败纳达尔,四巨头重新回到世界排名前四,德约科维奇与穆雷世界排名第三和第四,赛季都打进一次大满贯决赛[61]。
2011年赛季是德约科维奇主宰的一年,这一年德约科维奇总共拿到10座ATP巡回赛冠军,包括三座大满贯(公开化年代第五位完成这成就的选手)和六座ATP1000大师赛冠军和ATP年终总决赛及开季41连胜,在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四强输给费德勒终止,温网夺冠后,德约科维奇第一次世界排名第一[62],赛季被众多网球专家和退役选手形容为历史上最好赛季之一,《网球杂志》甚至将其形容为网球史上第三个最好赛季,排在前面的是费德勒2006年赛季以及罗德·拉沃尔的1969年赛季[63],桑普拉斯甚至将其形容为“所有体育运动中最杰出成就之一”[64]。
德约科维奇继续强势统治2011年赛季[65][66],四巨头在四座大满贯四强两次碰头,并包揽所有ATP1000大师赛冠军,赢得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外,接下来的2011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2011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决赛都输给德约科维奇,德约科维奇连六次击败纳达尔。
费德勒开始下滑,自2003年赛季后,首次无法在大满贯夺冠,法网决赛第四次输给纳达尔外,11月,费德勒的排名掉至世界排名第四,自2002年后,排名首次掉出世界排名前三[67],费德勒排名下滑,而穆雷积分上涨,但费德勒年终状态提升,夺得ATP年终总决赛和巴黎大师赛冠军,2011年赛季结束,费德勒重新回到世界排名第三。
这一年,穆雷的提升显著,四座大满贯都打进八强,最好成绩是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打进决赛,连四年夺得两座ATP1000大师赛冠军,结束2011年赛季[68]。
2012年赛季,仍没其他选手突破四巨头,四座大满贯被四巨头瓜分,德约科维奇赢得201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冠军,纳达尔纳达尔赢得2012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费德勒赢得2012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冠军,而穆雷则击败第四度闯进决赛的德约科维奇,第一次夺得2012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冠军,穆雷第一座大满贯冠军,和前任世界排名第一伊万·伦德尔展开师徒合作,随后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决赛输给费德勒后,穆雷在2012年伦敦奥运复仇,夺得男子单打金牌,阻止费德勒金满贯[69],外界一致认为穆雷蜕变[70],年终穆雷重新回到世界排名第三,追平生涯最好成绩[71][72],德约科维奇温网四强输给费德勒将世界排名第一让给费德勒,费德勒继2010年6月再次世界排名第一,刷新桑普拉斯保持世界排名第一286周,达到世界排名第一302周[73],直到11月5日,连续夺得中国网球公开赛与上海大师赛冠军的德约科维奇,取代费德勒再次世界排名第一,保持到年终,德约科维奇连两年夺得年终世界排名第一,德约科维奇和费德勒都夺得三座ATP1000大师赛的冠军,另外,费德勒夺得男子单打银牌,德约科维奇夺得第四名,纳达尔夺得两座红土ATP1000大师赛和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但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第二轮输给卢卡斯·拉索尔后,由于肌腱炎及髌腱伤势退出赛季剩下比赛[74],以年终世界排名第四结束2012年赛季。
2013年赛季,由于纳达尔伤病缺席2013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费德勒首次非前四种子参赛[75],但其他三巨头表现强势,都打进四强,穆雷五盘大战击退费德勒,随后穆雷不敌德约科维奇,德约科维奇连续三年夺得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冠军,这是公开化年代首位完成这成就的选手,四座澳网冠军追平阿加西与费德勒。
红土赛季纳达尔强势回归,2013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夺冠,在蒙特卡洛大师赛,德约科维奇以直落两盘击败八连冠的纳达尔,首次夺得蒙特卡洛大师赛冠军,德约科维奇是首位在三座红土ATP1000大师赛击败纳达尔的选手,穆雷由于背伤缺席法网,费德勒罗马大师赛决赛输给纳达尔,法网八强输给特松加,在2013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纳达尔首轮输给史提夫·达尔西斯,费德勒第二轮输给谢尔盖·斯塔霍夫斯基,穆雷决赛以三盘击败德约科维奇,首次夺得温网冠军,第二座大满贯冠军,这是英国选手自1936年后,77年来第一座温网冠军,纳达尔夺得加拿大大师赛和辛辛那提大师赛冠军,纳达尔本季第三座硬地ATP1000大师赛冠军,在2013年美国网球公开赛,费德勒第四轮输给托米·罗布雷多,卫冕冠军穆雷则在八强不敌瓦林卡,失去大量积分,拉大与德约科维奇和纳达尔距离,追逐年终世界排名第一无望,纳达尔美网决赛击败德约科维奇,夺得第13座大满贯冠军,美网输给纳达尔后,2013赛季末表现回春,打出22连胜,夺得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大师赛、巴黎大师赛、ATP年终总决赛冠军[76][77][78][79][80],但纳达尔取代德约科维奇世界排名第一,第三次年终世界排名第一[81],这一年的年终世界排名,纳达尔与德约科维奇排在世界排名前二[82][83][84],穆雷世界排名第四,费德勒掉至世界排名第六,自2003赛季后,首次年终掉出世界排名前四。
在201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纳达尔与德约科维奇分别以一、二号种子参赛,穆雷为四号种子,费德勒为六号种子,这也是费德勒继美网后第二次无法以前四种子参加大满贯,在八强二号种子德约科维奇碰头瓦林卡,打出五盘,最终德约科维奇输给瓦林卡[85][86],另外,费德勒击败穆雷晋级四强,连续十一年晋级澳网四强[87],在四强费德勒和纳达尔进行第33次交手,最终纳达尔获胜,决赛不敌瓦林卡[88][89][90][91][92],这是四巨头时代开始后,第四次未能夺冠,在2014年法国网球公开赛,费德勒第四轮输给厄内斯特·古尔比斯,穆雷四强输给纳达尔[93],决赛由纳达尔对决德约科维奇,纳达尔完成法网五连霸及法网九冠,在2014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穆雷和纳达尔八强和第四轮输给格里戈尔·迪米特罗夫和尼克·克耶高斯,决赛费德勒对决德约科维奇,德约科维奇赢得第七座大满贯冠军,第二座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冠军,在2014年美国网球公开赛,纳达尔因伤退出,德约科维奇八强对决穆雷,以四盘击败,如费德勒和德约科维奇打进四强,但四强输给锦织圭、西里奇,决赛西里奇击败锦织圭夺冠[94],这是四巨头时代开始后,第五次未能夺冠,穆雷在2014年赛季末夺得深圳公开赛、维也纳公开赛、巴伦西亚公开赛三座冠军。
2015年赛季开始,创造自2011年后另一个巅峰,被誉为最好赛季之一,在2015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纳达尔八强输给伯蒂奇,费德勒第三轮输给安德烈亚斯·塞皮,德约科维奇决赛击败穆雷夺冠,在2015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德约科维奇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八强首次击败纳达尔,让纳达尔世界排名跌至第十,费德勒八强输给瓦林卡,德约科维奇四强以五盘击败穆雷,决赛输给瓦林卡,这是四巨头时代开始后,第六次未能夺冠,在2015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费德勒四强直落三击败穆雷,决赛不敌德约科维奇,在2015年美国网球公开赛,纳达尔和穆雷在第三轮和第四轮输给法比奥·福尼尼和凯文·安德森,费德勒和德约科维奇决赛碰头,德约科维奇击败费德勒,2015年赛季夺得三座大满贯冠军。
随后,德约科维奇在中国网球公开赛决赛击败纳达尔夺冠,上海大师赛决赛击败特松加夺冠,巴黎大师赛决赛击败穆雷夺冠,ATP年终总决赛击败费德勒夺冠,夺得10座顶级赛事冠军,且是网坛之最,包括三座大满贯以及六座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迈阿密大师赛、蒙特卡洛大师赛、罗马大师赛、上海大师赛、巴黎大师赛和ATP年终总决赛冠军,对纳达尔和费德勒战绩9胜3败,且31次击败世界排名前十。
2016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德约科维奇四强击败费德勒,决赛直落三击败穆雷,夺得第六座澳网冠军,在2016年法国网球公开赛,费德勒与纳达尔都因伤退赛,德约科维奇与穆雷决赛对决,德约科维奇击败穆雷,在2016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德约科维奇在第三轮输给萨姆·奎里,最终,穆雷赢得第三座大满贯冠军,在2016年里约奥运,穆雷夺得第二枚男子单打金牌,成为首位卫冕男子单打金牌的选手,2016年美国网球公开赛,穆雷八强输给锦织圭,德约科维奇决赛不敌瓦林卡[95],这是四巨头时代开始后,第七次未能夺冠。
在上海大师赛第二轮输给维克托·特罗伊茨基后,纳达尔因手腕受伤退出2016年赛季剩下的比赛,2016年是自2001年后首次纳达尔和费德勒都退出ATP年终总决赛,在ATP年终总决赛,决赛德约科维奇输给穆雷,穆雷站上年终世界排名第一,德约科维奇以世界排名第二结束2016年赛季[96],纳达尔和费德勒以世界排名第九和世界排名十六结束2016年赛季,这是纳达尔自2004年后最低年终世界排名,也是费德勒自2002年10月后最低年终世界排名,首次跌出世界排名前十,穆雷在2016年赛季末夺得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大师赛、维也纳公开赛、巴黎大师赛冠军。
在2017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德约科维奇第二轮被丹尼斯·伊斯托明击败,纳达尔和费德勒打进决赛,费德勒以五盘击败纳达尔,赢得第18座大满贯冠军,也是费德勒自2012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后第一座大满贯冠军,费德勒击败瓦林卡,夺得第五座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冠军,第四轮击败纳达尔,费德勒和纳达尔在迈阿密大师赛决赛再碰头,费德勒再击败纳达尔且夺冠。
费德勒跳过红土赛季,专注于草地和硬地赛季,纳达尔决赛击败阿尔韦特·拉莫斯-比尼奥拉斯,夺得蒙特卡洛大师赛第十冠,纳达尔在马德里大师赛也夺冠,决赛击败蒂姆,而德约科维奇在罗马大师赛决赛输给亚历山大·兹韦列夫[97],另外,纳达尔夺得2017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决赛击败瓦林卡,这是纳达尔自2014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后第一座大满贯冠军,纳达尔重返世界排名第二,而八强输给蒂姆的德约科维奇跌至世界排名第四,这是德约科维奇自2009年10月后最低的世界排名,也是德约科维奇自2011年3月后首次跌出世界排名前二。
在2017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穆雷、德约科维奇、费德勒、纳达尔为第1、2、3、4种子[98][99],纳达尔第四轮被吉勒斯·米勒击败,德约科维奇八强对伯蒂奇因手肘受伤退赛,然而,在2017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费德勒决赛击败西里奇,费德勒打进11次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决赛和夺得第8座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冠军 ,德约科维奇7月宣布退出2017年赛季剩下的比赛[100],且外,费德勒在加拿大大师赛决赛输给亚历山大·兹韦列夫[101],纳达尔随后在2017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决赛击败凯文·安德森,此外,2017年9月11日,纳达尔和费德勒站上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这是自2011年3月20日后纳达尔和费德勒首次占据世界排名前二,费德勒随后在上海大师赛夺冠,在决赛中击败纳达尔,这是费德勒对纳达尔的五连胜,2017年赛季是纳达尔自2013年赛季后最好的表现,费德勒也是自2007年赛季后最好的表现,德约科维奇年终世界排名是自2007年赛季后最低的,以世界排名第十二结束2017年赛季。
在2018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德约科维奇第四轮输给郑泫,纳达尔八强对西里奇因伤退赛,然而,费德勒决赛以五盘击败西里奇,夺得第20座大满贯冠军,之后,在鹿特丹公开赛,费德勒重返世界排名第一且是目前ATP最年长球王,站上世界排名第一至310周。
费德勒打进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决赛,但输给德尔波特罗[102],费德勒在迈阿密大师赛第二轮输给坛纳西·科基纳基斯并让出世界排名第一,费德勒再次跳过红土赛季,专注于草地和硬地赛季, 纳达尔在蒙特卡洛大师赛击败锦织圭夺得第十一冠,随后,在巴塞罗那网球公开赛击败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夺得第十一冠[103],纳达尔在马德里大师赛八强中输给蒂姆,但接下来纳达尔又在罗马大师赛击败亚历山大·兹韦列夫夺冠。
德约科维奇手腕受伤接受手术,德约科维奇在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回归,随后,德约科维奇在罗马大师赛四强输给纳达尔和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八强输给非种子选手马尔科·切基纳托,纳达尔在2018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决赛击败蒂姆,夺得第11座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和第17座大满贯冠军,费德勒重返斯图加特公开赛并击败尼克·克耶高斯夺冠。
在2018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费德勒八强输给凯文·安德森,并且费德勒从草地赛季开始有手伤困扰[104],同时,纳达尔和德约科维奇四强碰头,德约科维奇以五盘击败纳达尔,随后德约科维奇决赛击败凯文·安德森,夺得第四座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冠军和第13座大满贯冠军。
之后,纳达尔击败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夺得加拿大大师赛第四座冠军也是纳达尔第33座ATP1000大师赛冠军,随后,德约科维奇在辛辛那提大师赛击败费德勒,完成金大师,在2018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决赛,纳达尔四强对德尔波特罗因伤退赛,德约科维奇以三盘击败德尔波特罗,夺得第14座大满贯冠军。
在巴黎大师赛,纳达尔提前退赛且将世界排名第一让给德约科维奇,德约科维奇和费德勒在四强碰头,德约科维奇以三盘击败费德勒,但决赛被卡连·哈恰诺夫击败[105],纳达尔因脚踝受伤接受手术而退出ATP年终总决赛,在ATP年终总决赛,费德勒和德约科维奇四强和决赛被亚历山大·兹韦列夫击败,2018年赛季结束,德约科维奇、纳达尔、费德勒再次占据年终世界排名前三。
在2019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费德勒第四轮被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击败,德约科维奇决赛直落三击败纳达尔,夺得第7座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冠军和第15座大满贯冠军。
费德勒在迪拜网球锦标赛决赛击败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夺得生涯第100座ATP巡回赛冠军,随后,在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决赛被蒂姆击败[106],但在迈阿密大师赛决赛击败约翰·伊斯内尔夺冠。
纳达尔在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四强对费德勒因伤退赛,并在红土赛季回归,但蒙特卡洛大师赛四强输给法比奥·福尼尼,巴塞罗那网球公开赛四强输给蒂姆,马德里大师赛四强输给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然而,在罗马大师赛决赛击败德约科维奇并夺得罗马大师赛第九冠,在2019年法国网球公开赛,费德勒自2015年赛季后首次重返法国网球公开赛,打进四强和纳达尔碰头,直落三被纳达尔击败,德约科维奇四强被蒂姆以五盘击败,纳达尔决赛连续两次击败蒂姆,夺得第12座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和第18座大满贯冠军,同时,费德勒在哈雷公开赛击败戴维·戈芬夺得第十冠。
在2019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纳达尔和费德勒四强碰头,费德勒以四盘击败纳达尔打进决赛和德约科维奇碰头,德约科维奇以五盘击败费德勒夺得第16座大满贯冠军。
纳达尔在加拿大大师赛击败梅德韦杰夫夺冠,之后,纳达尔决定退出辛辛那提大师赛,穆雷第一轮被里夏尔·加斯奎特击败,费德勒第三轮被安德烈·卢布列夫击败,德约科维奇四强被最终冠军梅德韦杰夫击败。
在2019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德约科维奇第四轮对瓦林卡时因肩伤退赛,费德勒八强被格里戈尔·迪米特罗夫击败,纳达尔以五盘击败梅德韦杰夫夺得第四座美国网球公开赛冠军和第19座大满贯冠军。
纳达尔第五次站上年终世界排名第一结束2019年赛季[107],在戴维斯杯,纳达尔为西班牙夺得第六座冠军,决赛以2比0击败加拿大,这是纳达尔第五座戴维斯杯冠军。
2017年赛季起,相较于其他三巨头持续垄断大满贯冠军,穆雷由于受到臀部伤势困扰,未能在大满贯再次取得佳绩,“网坛三巨头”称号取而代之,在2019年赛季,穆雷宣布退出2019年赛季的所有比赛[108][109][110]。
在2020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纳达尔八强输给蒂姆,而德约科维奇四强击败费德勒,随后,决赛以五盘击败蒂姆夺得第8座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冠军和第17座大满贯冠军[111]。
2020年赛季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乱,在2020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2020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之间举办的五项ATP1000大师赛有四项ATP1000大师赛取消举办,只有罗马大师赛延期,2020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延期至九月下旬,2020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取消举办,正常举行的第一项ATP1000大师赛是辛辛那提大师赛,德约科维奇决赛击败米洛斯·劳尼奇,完成双金大师。
纳达尔决定跳过2020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因担心新冠肺炎疫情状况[112],而费德勒因膝伤退出,德约科维奇第四轮对巴勃罗·卡雷尼奥·布斯塔被取消比赛资格,因将球击中一名边线裁判[113],最终蒂姆击败亚历山大·兹韦列夫夺冠[114],这是四巨头时代开始后,第八次未能夺冠,延期的罗马大师赛,德约科维奇决赛击败迭戈·施瓦茨曼夺得冠军,也是德约科维奇第36座ATP1000大师赛冠军,延期的2020年法国网球公开赛,费德勒十六强因膝伤退出2020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纳达尔决赛击败德约科维奇夺冠,纳达尔追平费德勒20座大满贯冠军,也是纳达尔第13座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
费德勒为养伤而退出202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纳达尔八强被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击败,随后,德约科维奇直落三击败梅德韦杰夫夺得第9座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冠军头和第18座大满贯冠军。
纳达尔在罗马大师赛决赛中击败德约科维奇,夺得第36座ATP1000大师赛冠军,在202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费德勒第四轮因膝伤退赛,而纳达尔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四强输给德约科维奇,这是纳达尔在法国网球公开赛的第三败,之后,德约科维奇以五盘击败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夺得第2座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和第19座大满贯冠军。
纳达尔以延续生涯为由退出2021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费德勒八强被胡贝特·胡尔卡奇击败,随后,德约科维奇决赛击败马泰奥·贝雷蒂尼,夺得第20座大满贯冠军,追平费德勒和纳达尔[115]。
德约科维奇希望夺得2020年东京奥运男子单打金牌和美国网球公开赛,成为继格拉夫1988年完成金满贯后第二位,然而,德约科维奇在2020年东京奥运四强输给亚历山大·兹韦列夫[117],随后,铜牌战输给巴勃罗·卡雷尼奥·布斯塔[118]。
在2021年美国网球公开赛,费德勒因膝盖受伤接受手术而退赛,纳达尔也因脚伤而退赛,德约科维奇决赛输给梅德韦杰夫[119],使德约科维奇无法成为自1969年罗德·拉沃尔后,第二位在一年中四座大满贯都夺冠的选手,另外,这是四巨头时代开始后,第九次未能夺冠。
在巴黎大师赛,德约科维奇决赛击败梅德韦杰夫,夺得第六座巴黎大师赛冠军,夺得第37座ATP1000大师赛冠军,超越纳达尔,成为最多ATP1000大师赛冠军的选手,德约科维奇第七次站上年终世界排名第一结束2021年赛季,超越桑普拉斯。
德约科维奇因没接种疫苗而无法参加202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尽管德约科维奇多次呼吁豁免权的获取,但德约科维奇仍被拒绝入境签证,费德勒因膝伤退出,而纳达尔历经半年养伤后重返[120],纳达尔八强和四强击败丹尼斯·沙波瓦洛夫和马泰奥·贝雷蒂尼,决赛以五盘击败梅德韦杰夫,夺得第21座大满贯冠军[121],超越费德勒。
2022年2月,德约科维奇迪拜网球锦标赛八强输给吉力·韦塞利后,梅德韦杰夫站上世界排名第一,自2016年赛季的穆雷后,首次非三巨头选手在赛季中站上世界排名第一,另外,在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纳达尔决赛输给泰勒·弗里茨[122],随后,在2022年法国网球公开赛,费德勒因伤退出,而纳达尔和德约科维奇八强碰头,这是德约科维奇和纳达尔第59次碰头,纳达尔以四盘击败德约科维奇,随后,纳达尔决赛击败卡斯珀·鲁德,夺得第14座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和第22座大满贯冠军[123]。
在2022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这是费德勒自1998年后,首次没参加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纳达尔是近三年首次重返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然而,腹部受伤导致纳达尔八强以五盘击败泰勒·弗里茨后,四强对尼克·克耶高斯决定退赛[124],德约科维奇决赛以四盘击败尼克·克耶高斯,夺得第21座大满贯冠军和第7座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冠军[125],超越费德勒。
在2022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德约科维奇再因没接种疫苗而无法参加,而费德勒因伤退出,纳达尔在第四轮被弗朗西斯·蒂亚福击败,阿尔卡拉斯决赛击败卡斯珀·鲁德夺冠[126],这是三巨头时代开始后,第十次未能夺冠,在拉沃尔杯,费德勒宣布退役,生涯最后一场比赛与纳达尔搭档双打[127],欧洲队中还有德约科维奇和穆雷。
随后,在巴黎大师赛,德约科维奇决赛输给霍尔格·鲁内[128],在ATP年终总决赛,德约科维奇决赛击败卡斯珀·鲁德,德约科维奇以世界排名第五结束2022年赛季,阿尔卡拉斯为世界排名第一,这是自2016年赛季的穆雷后,首次非三巨头选手站上年终世界排名第一。
在2023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德约科维奇决赛击败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夺得第10座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冠军,追平纳达尔22座大满贯冠军,纳达尔第二轮输给麦肯齐·麦克唐纳后,宣布因臀部受伤退出2023年赛季剩下的比赛,这是纳达尔自2005年后,首次没参加法国网球公开赛,在2023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德约科维奇四强击败世界排名第一的阿尔卡拉斯,决赛击败卡斯珀·鲁德,夺得第23座大满贯冠军,超越纳达尔,也是第一位在四座大满贯中,每座至少夺得三冠的选手。
在2023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德约科维奇决赛以五盘输给阿尔卡拉斯[129],是德约科维奇自2013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决赛输给穆雷后,首次在中央球场 (温布尔登)输球,另外,这是三巨头时代开始后,第十一次未能夺冠。
随后,德约科维奇在辛辛那提大师赛击败阿尔卡拉斯夺冠,且是ATP1000大师赛史上最长的三盘两胜制决赛,在2023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德约科维奇以三盘击败梅德韦杰夫,夺得第24座大满贯冠军,追平玛格丽特·考特。
在巴黎大师赛,德约科维奇决赛击败格里戈尔·迪米特罗夫,夺得第七座巴黎大师赛冠军和第40座ATP1000大师赛冠军。
在ATP年终总决赛,德约科维奇第8次年终世界排名第一,决赛击败辛纳,夺得第七座ATP年终总决赛冠军,超越费德勒。
纳达尔在布里斯班国际赛回归,八强输给乔丹·汤普森后,且在202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宣布因肌肉撕裂伤退赛,德约科维奇四强输给辛纳,辛纳决赛击败梅德韦杰夫[130],这是三巨头时代开始后,第十二次未能夺冠,随后,在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纳达尔再次因肌肉撕裂伤退赛,德约科维奇第三轮输给卢卡·纳尔迪后,宣布以延续生涯为由退出迈阿密大师赛。
在蒙特卡洛大师赛,纳达尔为养伤退赛,德约科维奇四强输给卡斯珀·鲁德,纳达尔在巴塞罗那网球公开赛再次回归,第二轮输给亚历克斯·德米纳尔,另外,德约科维奇宣布以非医疗因素为由退出马德里大师赛,在马德里大师赛,纳达尔第四轮输给伊日·莱赫奇卡,随后,在罗马大师赛,胡贝特·胡尔卡奇和亚历山德罗·塔维洛第三轮击败纳达尔和德约科维奇,然而在日内瓦公开赛,托马什·马哈奇四强击败德约科维奇,在2024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纳达尔第一轮输给亚历山大·兹韦列夫,这是纳达尔在法国网球公开赛的第四败,亚历山大·兹韦列夫决赛输给阿尔卡拉斯[131],德约科维奇则因膝伤十六强击败弗朗西斯科·塞伦多罗后,八强退赛[132],这是四巨头时代开始后,第十三次未能夺冠。
在2024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穆雷在自2017年世界排名第一以来,经历许多伤病后,宣布退役,决定单打退赛,参加男双(搭档杰米·穆雷,第一轮输给土方凛辉和约翰·皮尔斯)和混双(搭档艾玛·拉杜卡努因手腕伤势宣布退赛[133][134]),并参加奥运,纳达尔因肌肉撕裂伤再次宣布退赛,德约科维奇则再次回归,最终,德约科维奇决赛输给阿尔卡拉斯[135],这是四巨头时代开始后,第十四次未能夺冠。
纳达尔为奥运热身而参加瑞典网球公开赛,且决赛输给努诺·博尔热斯[136]。
在2024年奥运,德约科维奇和纳达尔在第二轮碰头,这是德约科维奇和纳达尔第60次碰头,德约科维奇以直落二击败纳达尔,且首次打进决赛,再次对上阿尔卡拉斯,纳达尔和阿尔卡拉斯在男子双打八强直落二输给奥斯汀·克拉吉塞克和拉杰夫·拉姆,同样的,穆雷在男子双打八强和丹·埃文斯直落二输给泰勒·弗里茨和汤米·保罗,并结束穆雷生涯,德约科维奇在男子单打决赛直落二击败阿尔卡拉斯,夺得男子单打金牌,也达成金满贯,在2024年奥运结束后,德约科维奇和纳达尔都宣布退出加拿大大师赛和辛辛那提大师赛。
8月7日,纳达尔宣布退出2024年美国网球公开赛,随着穆雷退役,代表德约科维奇将成为四巨头中唯一参加美国公开赛的成员,这也是自2002年后第一次只有一位参加大满贯,在2024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德约科维奇击败拉杜·阿尔波特,追平费德勒的89胜,随后又击败拉斯洛·杰雷,成为在阿瑟·阿什体育场胜场数最多的球员,也成为首位在四座大满贯都达成90胜的球员,在美国网球公开赛的90胜,排名第二,仅次康诺尔斯的98胜,随后,德约科维奇第三轮输给阿列克谢·波佩林,自2002年以来,四巨头首次在一年中未能夺得一座大满贯,辛纳最终决赛击败泰勒·弗里茨[137],这是四巨头时代开始后,第十五次未能夺冠。
9月12日,纳达尔因伤未愈而宣布退出拉沃尔杯。
10月10日,纳达尔宣布将在11月的戴维斯杯后退役[138]。
在2024年上海大师赛决赛,辛纳直落二击败德约科维奇。
德约科维奇和纳达尔参加6王大满贯的表演赛,被辛纳和阿尔卡拉兹击败,并在季军赛相遇,这是德约科维奇和纳达尔最后一次对决,德约科维奇直落二击败纳达尔夺得季军杯,德约科维奇赛后和纳达尔致意,德约科维奇鼓励纳达尔延续生涯。
德约科维奇宣布退出2024年巴黎大师赛和2024年ATP年终总决赛。
纳达尔在2024年戴维斯杯中被博蒂克·范德赞德舒尔普击败,结束纳达尔生涯。
在2025年布里斯班网球国际赛,德约科维奇八强被瑞利·奥普卡直落二击败。
在2025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德约科维奇四强被兹韦列夫击败,输掉第一盘后,德约科维奇宣布退赛,兹韦列夫首次打进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
生涯统计
在2008年至2024年的奥运,四巨头摘下6金2银1铜,其中包括4面单打金牌与2面双打金牌[139][140][141]穆雷拿到三面奥运奖牌为四巨头之冠,费德勒和纳达尔则拿到两面,穆雷是唯一拥有两面奥运单打金牌的选手[注 2],德约科维奇在2024年奥运完成生涯超级大满贯。
自公开化年代后,罗德·拉沃尔、托尼·罗奇、伊万·伦德尔之外,只有四巨头能在单赛季四座大满贯都打进四强[142][143]。
费纳时期 | 四巨头时期 | 后四巨头时期 | 后三巨头时期 | 乔纳时期 | 乔时期 | |||||||||||||||||||
赛季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夺冠率 |
---|---|---|---|---|---|---|---|---|---|---|---|---|---|---|---|---|---|---|---|---|---|---|---|---|
大满贯 | ||||||||||||||||||||||||
澳网 | 第四轮F | 冠军F | 四强F | 冠军F | 冠军F | 冠军D | 冠军N | 冠军F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D | 亚军N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F | 冠军F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N | 冠军D | 四强D | 四强D | 18/23 |
法网 | 第一轮F | 第四轮F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F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N | 亚军D | 冠军D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D | 冠军N | 冠军D | 八强D | 18/22 | |
温网 | 冠军F | 冠军F | 冠军F | 冠军F | 冠军F | 冠军N | 冠军F | 冠军N | 冠军D | 冠军F | 冠军M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M | 冠军F | 冠军D | 冠军D | 未举办3 | 冠军D | 冠军D | 亚军D | 亚军D | 19/21 | |
美网 | 第四轮F | 冠军F | 冠军F | 冠军F | 冠军F | 冠军F | 亚军F | 冠军N | 冠军D | 冠军M | 冠军N | 四强DF | 冠军D | 亚军D | 冠军N | 冠军D | 冠军N | 第四轮D | 亚军D | 第四轮N | 冠军D | 第三轮D | 14/22 |
选手 | 澳网 | 法网 | 温网 | 美网 | 总战绩 | |||||||||||||||
---|---|---|---|---|---|---|---|---|---|---|---|---|---|---|---|---|---|---|---|---|
冠军数 | 决赛数 | 胜场数 | 败场数 | 冠军数 | 决赛数 | 胜场数 | 败场数 | 冠军数 | 决赛数 | 胜场数 | 败场数 | 冠军数 | 决赛数 | 胜场数 | 败场数 | 冠军数 | 决赛数 | 胜场数 | 败场数 | |
费德勒 | 6 | 7 | 102 | 15 | 1 | 5 | 73 | 17 | 8 | 12 | 105 | 14 | 5 | 7 | 89 | 14 | 20 | 31 | 369 | 60 |
纳达尔 | 2 | 6 | 77 | 16 | 14 | 14 | 112 | 4 | 2 | 5 | 58 | 12 | 4 | 5 | 67 | 12 | 22 | 30 | 314 | 44 |
德约科维奇 | 10 | 10 | 99 | 9 | 3 | 7 | 96 | 16 | 7 | 10 | 97 | 12 | 4 | 10 | 90 | 14 | 24 | 37 | 382 | 52 |
穆雷 | 0 | 5 | 51 | 16 | 0 | 1 | 39 | 12 | 2 | 3 | 61 | 13 | 1 | 2 | 49 | 16 | 3 | 11 | 200 | 57 |
四巨头在ATP1000大师赛具有统治力,曾在2011年、2013、2015年三度囊括九项ATP1000大师赛冠军,2009、2011年至少都赢得一座ATP1000大师赛冠军,从2014年辛辛那提大师赛到2016年加拿大大师赛,四巨头连续夺得18座ATP1000大师赛冠军,从2015年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到2017年马德里大师赛,58次ATP1000大师赛决赛中,夺得54座ATP1000大师赛冠军(93.1%),从2013年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到2017年加拿大大师赛,42次ATP1000大师赛中,夺得37座ATP1000大师赛冠军(88.1%),从2005年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到2017年马德里大师赛,112次ATP1000大师赛中,夺得96座ATP1000大师赛冠军(85.7%),四巨头在ATP1000大师赛夺得118座冠军,包含德约科维奇、纳达尔、费德勒、穆雷夺得40、36、28、14座冠军。
赛季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夺冠率 | ||
---|---|---|---|---|---|---|---|---|---|---|---|---|---|---|---|---|---|---|---|---|---|---|---|---|---|---|---|
ATP1000大师赛 | |||||||||||||||||||||||||||
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 | 第三轮F | 第二轮F | 冠军F | 冠军F | 冠军F | 冠军N | 冠军D | 冠军N | 四强N | 冠军D | 冠军F | 冠军N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F | 亚军F | 亚军F | 未举办3 | 第三轮M | 亚军N | 第三轮M | 第三轮D | 13/22 | |||
迈阿密大师赛 | 亚军F | 八强F | 第四轮N | 冠军F | 冠军F | 冠军D | 亚军N | 冠军M | 四强N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M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F | 第二轮FD | 冠军F | 缺席 | 第二轮M | 第一轮M | 第三轮M | 12/21 | ||||
蒙特卡洛大师赛 | 第二轮F | 第三轮N | 缺席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D | 亚军F | 冠军D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N | 四强N | 八强N | 第二轮D | 第三轮D | 四强D | 13/22 | ||||
马德里大师赛1 | 冠军F | 第三轮NF | 冠军F | 冠军F | 第二轮MD | 冠军F | 冠军N | 冠军F | 冠军N | 冠军D | 冠军F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M | 冠军D | 冠军N | 八强N | 冠军D | 八强N | 四强D | 第一轮M | 第四轮N | 15/23 | ||||
罗马大师赛 | 第一轮F | 亚军F | 第二轮F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D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D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M | 亚军D | 冠军N | 冠军N | 冠军D | 冠军N | 冠军D | 八强D | 第三轮D | 17/23 | |||
加拿大大师赛 | 第一轮F | 四强F | 冠军F | 冠军N | 冠军F | 冠军D | 冠军N | 冠军M | 冠军M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N | 亚军F | 冠军M | 冠军D | 亚军F | 冠军N | 冠军N | 未举办3 | 缺席 | 第一轮M | 第三轮M | 缺席 | 15/21 | |||
辛辛那提大师赛 | 第一轮F | 第二轮F | 第一轮FN | 冠军F | 八强NM | 冠军F | 冠军M | 冠军F | 冠军F | 冠军M | 冠军F | 冠军N | 冠军F | 冠军F | 亚军M | 八强N | 冠军D | 四强D | 冠军D | 第二轮M | 第二轮NM | 冠军D | 缺席 | 13/22 | |||
上海大师赛2 | 八强F | 四强F | 第二轮N | 冠军N | 冠军F | 亚军F | 冠军M | 亚军N | 冠军M | 冠军M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F | 冠军D | 冠军M | 冠军F | 冠军D | 八强FD | 未举办3 | 第一轮M | 亚军D | 13/23 | |||||
巴黎大师赛 | 八强F | 八强F | 缺席 | 第三轮D | 第三轮M | 亚军N | 八强NFM | 冠军D | 四强F | 冠军F | 第三轮M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M | 八强N | 亚军D | 冠军D | 四强N | 冠军D | 亚军D | 冠军D | 缺席 | 9/22 | |||
ATP年终总决赛 | 四强F | 冠军F | 冠军F | 亚军F | 冠军F | 冠军F | 冠军D | 四强F | 冠军F | 冠军F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D | 冠军M | 四强F | 亚军D | 四强F | 四强DN | 四强D | 冠军D | 冠军D | 缺席 | 14/22 |
12008年以前为汉堡大师赛,红土马德里大师赛从2009年至今。
22001年以前为斯图加特公开赛,2002年至2008年为硬地马德里大师赛,2009年起,移至上海大师赛至今。
3由于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迈阿密大师赛、蒙特卡洛大师赛、马德里大师赛、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加拿大大师赛及2020年至2022年上海大师赛取消举办。
大满贯、奥运、ATP1000大师赛、ATP年终总决赛为网坛最高荣誉,在单打,还没有人能单季全部夺冠,但在双打,已经有加拿大的丹尼尔·内斯特和美国的鲍勃·布赖恩、麦克·布赖恩两兄弟完成这壮举,费德勒、纳达尔)、德约科维奇在2009年法国网球公开赛、2010年美国网球公开赛、2016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夺冠后,完成“生涯大满贯”(Career Grand Slams),夺得2008年奥运金牌的纳达尔是继阿加西后,第二位完成“生涯金满贯”(Career Golden Slams)的选手,德约科维奇在2018年辛辛那提大师赛夺冠后,成为首位在九项ATP1000大师赛均夺冠的选手,完成“生涯金大师”(Career Golden Masters),德约科维奇也成为首位生涯能全部夺冠的选手,穆雷则是四巨头中唯一未完成生涯大满贯。
选手 | 大满贯 | 奥运 | ATP1000大师赛 | ATP年终总决赛 | 夺冠率 | |||||||||||
澳网 | 法网 | 温网 | 美网 | 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 |
迈阿密大师赛 |
蒙特卡洛大师赛 |
马德里大师赛1 |
罗马大师赛 |
加拿大大师赛 |
辛辛那提大师赛 |
上海大师赛2 |
巴黎大师赛 |
||||
---|---|---|---|---|---|---|---|---|---|---|---|---|---|---|---|---|
费德勒 | 冠军 (6) |
冠军 (1) |
冠军 (8)* |
冠军 (5)* |
冠军 (5)* |
冠军 (4) |
亚军 (4) |
冠军 (6) |
亚军 (4) |
冠军 (2) |
冠军 (7)* |
冠军 (3) |
冠军 (1) |
冠军 (6)* |
12/15 | |
纳达尔 | 冠军 (2) |
冠军 (14)* |
冠军 (2) |
冠军 (4) |
冠军 (3) |
亚军 (5) |
冠军 (11)* |
冠军 (5)* |
冠军 (10)* |
冠军 (5) |
冠军 (1) |
冠军 (1) |
亚军 (1) |
亚军 (2) |
12/15 | |
德约科维奇 | 冠军 (10)* |
冠军 (3) |
冠军 (7) |
冠军 (4) |
冠军 (5)* |
冠军 (6)* |
冠军 (2) |
冠军 (3) |
冠军 (6) |
冠军 (4) |
冠军 (3) |
冠军 (4)* |
冠军 (7)* |
冠军 (7)* |
15/15 | |
穆雷 | 亚军 (5)* |
亚军 (1) |
冠军 (2) |
冠军 (1) |
* | 亚军 (1) |
冠军 (2) |
四强 (3) |
冠军 (1) |
冠军 (1) |
冠军 (3) |
冠军 (2) |
冠军 (4) |
冠军 (1) |
冠军 (1) |
11/15 |
*公开化年代后的纪录。
顶级赛事 | 大满贯 | ATP年终总决赛 | ATP1000大师赛 | 奥运[注 3] | 生涯 大满贯 |
生涯 金满贯 |
生涯 金大师 |
胜率 | ||||||||||||
---|---|---|---|---|---|---|---|---|---|---|---|---|---|---|---|---|---|---|---|---|
澳网 | 法网 | 温网 | 美网 | 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 | 迈阿密公开赛 | 蒙特卡洛大师赛 | 马德里大师赛[注 4] | 罗马大师赛 | 加拿大大师赛 | 辛辛那提大师赛 | 上海大师赛[注 5] | 巴黎大师赛 | ||||||||
72 | 德约科维奇 | W (10) | W (3) | W (7) | W (4) | W (7) | W (5) | W (6) | W (2) | W (3) | W (6) | W (4) | W (3) | W (4) | W (7) | 2016, 2021, 2023 | 2024 | 2018, 2020 | 860–166 (83.8%) | |
59 | 纳达尔 | W (2) | W (14) | W (2) | W (4) | F (2) | W (3) | F (5) | W (11) | W (5) | W (10) | W (5) | W (1) | W (1)¤ | F (1) | 2010, 2022 | 2010 | × | 756–155 (83%) | |
54 | 费德勒 | W (6) | W (1) | W (8) | W (5) | W (6) | W (5) | W (4) | F (4) | W (6)¤ | F (4) | W (2) | W (7) | W (3)¤ | W (1) | 2009 | × | × | 822–190 (81.2%) | |
20 | 穆雷 | F (5) | F (1) | W (2) | W (1) | W (1) | F (1) | W (2) | SF (3) | W (1) | W (1) | W (3) | W (2) | W (4)¤ | W (1) | × | × | × | 458–170 (72.9%) | |
205 | 总数 | 69 | 14 | 118 | 6 | 6 | 2 | 2 | 2896–681 (81%) |
^ 划线表示纪录。
¤ 表示在不同赛事夺得冠军。
其他壮举:德约科维奇达成跨年大满贯、超级大满贯,纳达尔、德约科维奇都达成场地大满贯,纳达尔、德约科维奇、费德勒都达成海峡大满贯、四分之三大满贯。
四巨头垄断世界排名第一达988周,德约科维奇428周,费德勒310周,纳达尔209周,穆雷41周,三巨头都至少五次占据年终世界排名第一,穆雷则是一次占据世界排名第一,德约科维奇以八次年终世界排名第一保持着ATP世界排名纪录。
- 自三巨头首次世界排名第一起。
^ 以粗体表示纪录。
四巨头以外,其他选手在大满贯击败四巨头,并打进八强的比赛[144]:
球员 (种子) | 赛事 | 轮次 | 对手 (种子) | 胜方比分 | 最终成绩 |
亚历克斯·克雷特加 (10) | 2000年法国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费德勒 | 7–5, 7–67, 6–2 | 八强(输给费雷罗 (16) 4–6, 4–6, 2–6) |
阿诺·克莱芒 (14) | 200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第三轮 | 费德勒 | 7–65, 6–4, 6–4 | 亚军(决赛输给阿加西 (6) 4–6, 2–6, 2–6) |
亚历克斯·克雷特加 (13) | 200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费德勒 | 7–5, 6–4, 7–5 | 亚军(决赛输给古斯塔沃·库尔滕 (1) 7–63, 5–7, 2–6, 0–6) |
蒂姆·亨曼 (6) | 2001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 八强 | 费德勒 | 7–5, 7–66, 6–2, 7–66 | 四强(输给伊万尼塞维奇 5–7, 7–66, 6–0, 65–7, 3–6) |
阿加西 (2) | 2001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费德勒 | 6–1, 6–2, 6–4 | 八强(输给桑普拉斯 (10) 7–67, 62–7, 62–7, 65–7) |
托米·哈斯 (7) | 200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费德勒 (11) | 7–63, 4–6, 3–6, 6–4, 8–6 | 四强(输给萨芬 (9) 7–65, 64–7, 6–3, 0–6, 2–6) |
马克斯·米尔内 (32) | 2002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费德勒(13) | 6–3, 7–65, 6–4 | 八强(输给阿加西(6) 7–65, 3–6, 5–7, 3–6) |
戴维·纳尔班迪安 (10) | 2003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费德勒(6) | 6–4, 3–6, 6–1, 1–6, 6–3 | 八强(输给莱纳·舒特勒 (31) 3–6, 7–5, 1–6, 0–6) |
尤尼斯·艾诺伊 (22) | 2003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第二轮 | 纳达尔 | 7–66, 6–3, 7–66 | 八强(输给戴维·纳尔班迪安(13) 62–7, 2–6, 6–3, 5–7) |
戴维·纳尔班迪安 (13) | 第四轮 | 费德勒(2) | 3–6, 7–61, 6–4, 6–3 | 四强(输给罗迪克 (4) 7–64, 6–3, 67–7, 1–6, 3–6) | |
古斯塔沃·库尔滕 (28) | 2004年法国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费德勒 | 6–4, 6–4, 6–4 | 四强(输给戴维·纳尔班迪安 (8) 2–6, 6–3, 4–6, 66–7) |
罗迪克 (2) | 2004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第二轮 | 纳达尔 | 6–0, 6–3, 6–4 | 八强(输给约阿希姆·约翰松 (28) 4–6, 4–6, 6–3, 6–2, 4–6) |
萨芬 (4) | 2005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第一轮 | 德约科维奇 | 6–0, 6–2, 6–1 | 冠军 |
四强 | 费德勒 (1) | 5–7, 6–4, 5–7, 7–66, 9–7 | |||
决赛 | 休伊特 (3) | 1–6, 6–3, 6–4, 6–4 | |||
詹姆斯·布莱克 | 2005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第三轮 | 纳达尔(2) | 6–4, 4–6, 6–3, 6–1 | 八强(输给阿加西 (7) 6–3, 6–3, 3–6, 3–6, 66–7) |
马里奥·安西奇 (7) | 2006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 第四轮 | 德约科维奇 | 6–4, 4–6, 4–6, 7–5, 6–3 | 八强(输给费德勒 (1) 4–6, 4–6, 4–6) |
马科斯·巴格达蒂斯 (18) | 第四轮 | 穆雷 | 6–3, 6–4, 7–62 | 四强(输给纳达尔 (2) 1–6, 5–7, 3–6) | |
休伊特 (15) | 2006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第三轮 | 德约科维奇(20) | 6–3, 6–1, 6–2 | 八强(输给罗迪克 (9) 3–6, 5–7, 4–6) |
尼古拉·达维登科 (7) | 第四轮 | 穆雷(17) | 6–1, 5–7, 6–3, 6–0 | 四强(输给费德勒 (1) 1–6, 5–7, 4–6) | |
费尔南多·冈萨雷斯 (10) | 2007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纳达尔 (2) | 6–2, 6–4, 6–3 | 亚军(决赛输给费德勒 (1) 62–7, 4–6, 4–6) |
费雷尔 (15) | 2007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纳达尔(2) | 63–7, 6–4, 7–64, 6–2 | 四强(输给德约科维奇 (3) 4–6, 4–6, 3–6) |
特松加 | 2008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第一轮 | 穆雷 (9) | 7–5, 6–4, 0–6, 7–65 | 亚军(决赛输给德约科维奇 (3) 6–4, 4–6, 3–6, 62–7) |
四强 | 纳达尔 (2) | 6–2, 6–3, 6–2 | |||
尼古拉斯·阿尔玛格罗 (19) | 2008年法国网球公开赛 | 第三轮 | 穆雷(10) | 6–3, 63–7, 6–3, 7–5 | 八强(输给纳达尔 (2) 1–6, 1–6, 1–6) |
萨芬 | 2008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 第二轮 | 德约科维奇(3) | 6–4, 7–63, 6–2 | 四强(输给费德勒 (1) 3–6, 63–7, 4–6) |
费尔南多·沃达斯科 (14) | 2009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穆雷(4) | 2–6, 6–1, 1–6, 6–3, 6–4 | 四强(输给纳达尔 (1) 7–64, 4–6, 62–7, 7–61, 4–6) |
罗迪克 (7) | 八强 | 德约科维奇(3) | 63–7, 6–4, 6–2, 2–1 退赛 | 四强(输给费德勒 (2) 2–6, 5–7, 5–7) | |
费尔南多·冈萨雷斯 (12) | 2009年法国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穆雷(3) | 6–3, 3–6, 6–0, 6–4 | 四强(输给罗宾·索德林 (23) 3–6, 5–7, 7–5, 6–4, 4–6) |
罗宾·索德林 (23) | 第四轮 | 纳达尔 (1) | 6–2, 62–7, 6–4, 7–62 | 亚军(决赛输给费德勒 (2) 1–6, 61–7, 4–6) | |
托米·哈斯 (24) | 2009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 八强 | 德约科维奇(4) | 7–5, 7–66, 4–6, 6–3 | 四强(输给费德勒 (2) 63–7, 5–7, 3–6) |
罗迪克 (6) | 四强 | 穆雷 (3) | 6–4, 4–6, 7–67, 7–65 | 亚军(决赛输给费德勒 (2) 7–5, 66–7, 65–7, 6–3, 14–16) | |
西里奇 (16) | 2009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穆雷(2) | 7–5, 6–2, 6–2 | 八强(输给德尔波特罗 (6) 6–4, 3–6, 2–6, 1–6) |
德尔波特罗 (6) | 四强 | 纳达尔 (3) | 6–2, 6–2, 6–2 | 冠军 | |
决赛 | 费德勒 (1) | 3–6, 7–65, 4–6, 7–64, 6–2 | |||
特松加 (10) | 2010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德约科维奇(3) | 7–68, 65–7, 1–6, 6–3, 6–1 | 四强(输给费德勒 (1) 2–6, 3–6, 2–6) |
伯蒂奇 (15) | 2010年法国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穆雷(4) | 6–4, 7–5, 6–3 | 四强(输给罗宾·索德林 (5) 3–6, 6–3, 7–5, 3–6, 3–6) |
于尔根·梅尔泽 (22) | 八强 | 德约科维奇(3) | 3–6, 2–6, 6–2, 7–63, 6–4 | 四强(输给纳达尔 (2) 2–6, 3–6, 66–7) | |
罗宾·索德林 (5) | 八强 | 费德勒 (1) | 3–6, 6–3, 7–5, 6–4 | 亚军(决赛输给纳达尔 (2) 4–6, 2–6, 4–6) | |
伯蒂奇 (12) | 2010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 八强 | 费德勒 (1) | 6–4, 3–6, 6–1, 6–4 | 亚军(决赛输给纳达尔 (2) 3–6, 5–7, 4–6) |
四强 | 德约科维奇 (3) | 6–3, 7–69, 6–3 | |||
瓦林卡 (25) | 2010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第三轮 | 穆雷(4) | 63–7, 7–64, 6–3, 6–3 | 八强(输给米哈伊尔·尤日尼 (12) 6–3, 67–7, 6–3, 3–6, 3–6) |
费雷尔 (7) | 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纳达尔(1) | 6–4, 6–2, 6–3 | 四强(输给穆雷 (5) 6–4, 62–7, 1–6, 62–7) |
特松加 (12) | 2011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 八强 | 费德勒(3) | 3–6, 63–7, 6–4, 6–4, 6–4 | 四强(输给德约科维奇 (2) 64–7, 2–6, 7–69, 3–6) |
费雷尔 (6) | 2012年法国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穆雷(4) | 6–4, 63–7, 6–3, 6–2 | 四强(输给纳达尔 (2) 1–6, 2–6, 2–6) |
伯蒂奇 (6) | 2012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费德勒(1) | 7–61, 6–4, 3–6, 6–3 | 四强(输给穆雷 (3) 7–5, 1–6, 2–6, 67–7) |
特松加 (6) | 2013年法国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费德勒(3) | 7–5, 6–3, 6–3 | 四强(输给费雷尔 (4) 1–6, 63–7, 2–6) |
瓦林卡 (9) | 2013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穆雷(3) | 6–4, 6–3, 6–2 | 四强(输给德约科维奇 (1) 6–2, 64–7, 6–3, 3–6, 4–6) |
瓦林卡 (8) | 201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德约科维奇 (2) | 2–6, 6–4, 6–2, 3–6, 9–7 | 冠军 |
决赛 | 纳达尔 (1) | 6–3, 6–2, 3–6, 6–3 | |||
厄内斯特·古尔比斯 (18) | 2014年法国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费德勒(4) | 65–7, 7–63, 6–2, 4–6, 6–3 | 四强(输给德约科维奇 (2) 3–6, 3–6, 6–3, 3–6) |
尼克·克耶高斯 | 2014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 第四轮 | 纳达尔(2) | 7–65, 5–7, 7–65, 6–3 | 八强(输给米洛斯·劳尼奇 (8) 7–64, 4–6, 2–6, 64–7) |
格里戈尔·迪米特罗夫 (11) | 八强 | 穆雷(3) | 6–1, 7–64, 6–2 | 四强(输给德约科维奇 (1) 4–6, 6–3, 62–7, 67–7) | |
锦织圭 (10) | 2014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四强 | 德约科维奇 (1) | 6–4, 1–6, 7–64, 6–3 | 亚军(决赛输给西里奇 (14) 3–6, 3–6, 3–6) |
西里奇 (14) | 2014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四强 | 费德勒 (2) | 6–3, 6–4, 6–4 | 冠军 |
决赛 | 锦织圭 (10) | 6–3, 6–3, 6–3 | |||
伯蒂奇 (7) | 2015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纳达尔(3) | 6–2, 6–0, 7–65 | 四强(输给穆雷 (6) 7–66, 0–6, 3–6, 5–7) |
瓦林卡 (8) | 2015年法国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费德勒 (2) | 6–4, 6–3, 7–64 | 冠军 |
决赛 | 德约科维奇 (1) | 4–6, 6–4, 6–3, 6–4 | |||
凯文·安德森 (15) | 2015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穆雷(3) | 7–65, 6–3, 62–7, 7–60 | 八强(输给瓦林卡 (5) 4–6, 4–6, 0–6) |
萨姆·奎里 (28) | 2016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 第三轮 | 德约科维奇(1) | 7–66, 6–1, 3–6, 7–65 | 八强(输给米洛斯·劳尼奇 (6) 4–6, 5–7, 7–5, 4–6) |
米洛斯·劳尼奇 (6) | 四强 | 费德勒 (2) | 6–3, 63–7, 4–6, 7–5, 6–3 | 亚军(决赛输给穆雷 (2) 4–6, 63–7, 62–7) | |
卢卡斯·普耶 (24) | 2016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纳达尔 (4) | 6–1, 2–6, 6–4, 3–6, 7–66 | 八强(输给加埃尔·孟菲尔斯 (10) 4–6, 3–6, 3–6) |
锦织圭(6) | 八强 | 穆雷 (2) | 1–6, 6–4, 4–6, 6–1, 7–5 | 四强(输给瓦林卡 (3) 6–4, 5–7, 4–6, 2-6) | |
瓦林卡 (3) | 决赛 | 德约科维奇 (1) | 61–7, 6–4, 7–5, 6–3 | 冠军 | |
米沙·兹韦列夫 | 2017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穆雷(1) | 7–5, 5–7, 6–2, 6–4 | 八强(输给费德勒 (17) 1–6, 5–7, 2–6) |
蒂姆 (6) | 2017年法国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德约科维奇(2) | 7–65, 6–3, 6–0 | 四强(输给纳达尔 (4) 3–6, 4–6, 0–6) |
瓦林卡 (3) | 四强 | 穆雷 (1) | 66–7, 6–3, 5–7, 7–63, 6–1 | 亚军(决赛输给纳达尔 (4) 2–6, 3–6, 1–6) | |
吉勒斯·米勒 (16) | 2017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 第四轮 | 纳达尔(4) | 6–3, 6–4, 3–6, 4–6, 15–13 | 八强(输给西里奇 (7) 3–6, 7–66, 7–5, 5–7, 1–6) |
伯蒂奇 (11) | 八强 | 德约科维奇(2) | 7–62, 2–0 退赛 | 四强(输给费德勒 (3) 64–7, 64–7, 4–6) | |
萨姆·奎里 (24) | 八强 | 穆雷(1) | 3–6, 6–4, 63–7, 6–1, 6–1 | 四强(输给西里奇 (7) 7–66, 4–6, 63–7, 5–7) | |
德尔波特罗 (24) | 2017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费德勒(3) | 7–5, 3–6, 7–68, 6–4 | 四强(输给纳达尔 (1) 6–4, 0–6, 3–6, 2–6) |
郑泫 | 2018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德约科维奇 (14) | 7–64, 7–5, 7–63 | 四强(输给费德勒 (2) 1–6, 2–5 退赛) |
西里奇 (6) | 八强 | 纳达尔 (1) | 3–6, 6–3, 65–7, 6–2, 2–0 退赛 | 亚军(决赛输给费德勒 (2) 2–6, 7–65, 3–6, 6–3, 1–6) | |
马尔科·切基纳托 | 2018年法国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德约科维奇(20) | 6–3, 7–64, 1–6, 7–611 | 四强(输给蒂姆 (7) 5–7, 610–7, 1–6) |
凯文·安德森 (8) | 2018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 八强 | 费德勒 (1) | 2–6, 65–7, 7–5, 6–4, 13–11 | 亚军(决赛输给德约科维奇 (12) 2–6, 2–6, 63–7) |
约翰·米尔蒙 | 2018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费德勒 (2) | 3–6, 7–5, 7–67, 7–63 | 八强(输给德约科维奇 (6) 3–6, 4–6, 4–6) |
德尔波特罗 (3) | 四强 | 纳达尔 (1) | 7–63, 6–2, 0–0 退赛 | 亚军(决赛输给德约科维奇 (6) 3–6, 64–7, 3–6) | |
罗伯托·包蒂斯塔·阿古特 (22) | 2019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第一轮 | 穆雷 | 6–4, 6–4, 65–7, 64–7, 6–2 | 八强(输给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 (14) 5–7, 6–4, 4–6, 62–7) |
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 (14) | 第四轮 | 费德勒(3) | 611–7, 7–63, 7–5, 7–65 | 四强(输给纳达尔 (2) 2–6, 4–6, 0–6) | |
蒂姆 (4) | 2019年法国网球公开赛 | 四强 | 德约科维奇 (1) | 6–2, 3–6, 7–5, 5–7, 7–5 | 亚军(决赛输给纳达尔 (2) 3–6, 7–5, 1–6, 1–6) |
瓦林卡 (23) | 2019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德约科维奇(1) | 6–4, 7–5, 2–1 退赛 | 八强(输给梅德韦杰夫 (5) 66–7, 3–6, 6–3, 1–6) |
格里戈尔·迪米特罗夫 | 八强 | 费德勒(3) | 3–6, 6–4, 3–6, 6–4, 6–2 | 四强(输给梅德韦杰夫 (5) 65–7, 4–6, 3–6) | |
蒂姆 (5) | 2020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纳达尔 (2) | 7–63, 7–64, 4–6, 7–66 | 亚军(决赛输给德约科维奇 (2) 4–6, 6–4, 6–2, 3–6, 4–6) |
巴勃罗·卡雷尼奥·布斯塔 (20) | 2020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德约科维奇(1) | 6–5 取消资格 | 四强(输给亚历山大·兹韦列夫 (5) 6–3, 6–2, 3–6, 4–6, 3–6) |
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 (5) | 202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纳达尔(2) | 3–6, 2–6, 7–64, 6–4, 7–5 | 四强(输给梅德韦杰夫 (4) 4–6, 2–6, 5–7) |
马泰奥·贝雷蒂尼 (9) | 202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 | 第四轮 | 费德勒(8) | 不战而胜 | 八强(输给德约科维奇 (1) 3–6, 2–6, 7–65, 5–7) |
丹尼斯·沙波瓦洛夫 (10) | 2021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 第三轮 | 穆雷 | 6–4, 6–4, 6–2 | 四强(输给德约科维奇 (1) 7–63, 7–5, 7–5) |
胡贝特·胡尔卡奇 (14) | 八强 | 费德勒(6) | 6–3, 7–64, 6–0 | 四强(输给马泰奥·贝雷蒂尼 (7) 3–6, 0–6, 7–64, 4–6) | |
梅德韦杰夫 (2) | 2021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决赛 | 德约科维奇 (1) | 6–4, 6–4, 6–4 | 冠军 |
尼克·克耶高斯 | 2022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 四强 | 纳达尔 (2) | 不战而胜 | 亚军(决赛输给德约科维奇 (1) 6–4, 3–6, 4–6, 63–7) |
马泰奥·贝雷蒂尼 (13) | 2022年美国网球公开赛 | 第三轮 | 穆雷 | 6–4, 6–4, 61–7, 6–3 | 八强(输给卡斯珀·鲁德 (5) 1–6, 4–6, 64–7) |
弗朗西斯·蒂亚福 (22) | 第四轮 | 纳达尔(2) | 6–4, 4–6, 6–4, 6–3 | 四强(输给阿尔卡拉斯 (3) 7–66, 3–6, 1–6, 7–65, 3–6) | |
阿尔卡拉斯 (1) | 2023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 决赛 | 德约科维奇 (2) | 1–6, 66–7, 6–1, 3–6, 6–4 | 冠军 |
辛纳 (4) | 202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四强 | 德约科维奇 (1) | 6–1, 6–2, 66–7, 6–3 | 冠军 |
决赛 | 梅德韦杰夫 (4) | 3–6, 3–6, 6–4, 6–4, 6–3 | |||
卡斯珀·鲁德 (4) | 2024年法国网球公开赛 | 八强 | 德约科维奇(1) | 不战而胜 | 四强(输给亚历山大·兹韦列夫 (4) 6–2, 2–6, 4–6, 2–6) |
亚历山大·兹韦列夫 (4) | 第一轮 | 纳达尔 | 6–3, 7–65, 6–3 | 亚军(决赛输给阿尔卡拉斯 (3) 3–6, 6–2, 7–5, 1–6, 2–6) | |
阿尔卡拉斯 (3) | 2024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 决赛 | 德约科维奇 (2) | 6–2, 6–2, 7–64 | 冠军 |
亚历山大·兹韦列夫 (2) | 2025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四强 | 德约科维奇 (7) | 7–65 退赛 | 决赛(辛纳 (1) ) |
从2008年9月8日到2013年1月28日,四巨头占据世界排名前四,只有德尔波特罗(3周)和罗宾·索德林(13周)曾短暂挤下穆雷,进世界排名前四,随着纳达尔因伤缺席2012年美网与2013年澳网,纳达尔世界排名第四被费雷尔取代,达四年的世界排名第四终止,随后,费德勒因背伤影响跌出世界排名前四,使费雷尔在2013年法网后以世界排名前四至年终[145]。
四巨头都曾登上世界排名第一,自2004年2月起,垄断世界排名第一长达921周,直到2022年2月梅德韦杰夫成为球王终止,费德勒在2004年夺得澳网冠军后首次成为球王且蝉联世界排名第一237周,纳达尔则连续三年年终世界排名第二,在2008年北京奥运夺得金牌后,超越费德勒,首次成为球王[146],2011年赛季,德约科维奇崛起,夺得五座ATP1000大师赛和三座大满贯冠军,并在2011年温网夺冠后登顶世界排名第一,在2012年温网,费德勒夺得温网第七冠,追平桑普拉斯,夺回世界排名第一,并将球王周数累积至302周,超越桑普拉斯286周[147],2016年赛季,穆雷连续打进澳网、法网、温网决赛,夺得第二座温网冠军又夺得奥运金牌、上海大师赛、巴黎大师赛冠军,2021年3月,德约科维奇超越费德勒310周世界排名第一,成为网球公开化年代世界排名第一最长的选手,目前累积428周[148]。
年终世界排名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2026 |
---|---|---|---|---|---|---|---|---|---|---|---|---|---|---|---|---|---|---|---|---|---|---|---|---|---|---|---|---|---|
费德勒 | 301 | 64 | 29 | 13 | 6 | 2 | 1 | 1 | 1 | 1 | 2 | 1 | 2 | 3 | 2 | 6 | 2 | 3 | 16 | 2 | 3 | 3 | 5 | 16 | 97[注 6] | 退休 | |||
纳达尔 | 无 | 811 | 200 | 49 | 51 | 2 | 2 | 2 | 1 | 2 | 1 | 2 | 4 | 1 | 3 | 5 | 9 | 1 | 2 | 1 | 2 | 6 | 2 | 670 | 154[注 7] | 退休 | |||
德约科维奇 | 无 | 679 | 186 | 78 | 16 | 3 | 3 | 3 | 3 | 1 | 1 | 2 | 1 | 1 | 2 | 12 | 1 | 2 | 1 | 1 | 5 | 1 | 7 | ||||||
穆雷 | 无 | 540 | 411 | 63 | 17 | 11 | 4 | 4 | 4 | 4 | 3 | 4 | 6 | 2 | 1 | 16 | 240 | 126 | 122 | 134 | 49 | 42 | 160[注 8] | 退休 |
整体表现
包括ITF赛事:奥运、戴维斯杯、霍普曼杯,ATP赛事:拉沃尔杯、ATP杯、联合杯[149]。
选手 | 单打 | 双打和混双 | 总数 | ||||||
---|---|---|---|---|---|---|---|---|---|
冠军数 | 决赛数 | 胜率% | 冠军数 | 决赛数 | 胜率% | 冠军数 | 决赛数 | 胜率% | |
费德勒 | 103 | 157 | 81% (1316–312) | 8 | 14 | 61% (178–113) | 111 | 171 | 78% (1494–425) |
纳达尔 | 92 | 131 | 82% (1180–264) | 11 | 15 | 64% (154–86) | 103 | 146 | 79% (1334–350) |
德约科维奇 | 99 | 140 | 83% (1246–251) | 1 | 3 | 47% (87–97) | 100 | 143 | 79% (1333–348) |
穆雷 | 46 | 71 | 74% (856–305) | 3 | 6 | 50% (104–103) | 49 | 77 | 70% (960–408) |
总数 | 340 | 499 | 80% (4598–1132) | 23 | 38 | 57% (523–399) | 363 | 537 | 77% (5121–1531) |
球风比较
费德勒生涯早期[150]以发球上网型[151]为主,因此,在草地相当有宰制力,且擅于反手切球上网后高压扣杀,另外,擅长单手反拍,且发球极为犀利,经常发球得分,会利用对手发球时,提前上网来压迫对手,在2003年网球大师杯前夕,改以进攻底线型,现今为全面型。
纳达尔是典型的防御型底线型,因此,在红土相当有宰制力[152],闪身正手拍球速极快,擅于击出上旋球或香蕉球,且快速移动地来回抽球压迫对手[153],经常地追球使防守反击[154],打出致胜球,迫使对手移动至边线外或回球过短,经常以低挡回球,会利用滑步来截击。
德约科维奇属于进攻底线型[155],因此,在硬地相当有宰制力,特色是救球,因身体柔韧性极佳,而经常在边线外以劈腿救球来穿越对手,且擅长双手反拍[156],发球的一发是平击球,二发是切球,接发球回球深度极深,经常回到对手脚边,会利用放小球使对手防不胜防。
一般认为,穆雷是传统的防御型底线型[157],底线来回抽球不但具有攻击力且失误少,穆雷对球的预判和反应相当高,因此往往能在底线防守位置附近击出制胜球,另外,也是被公认为双手反拍的代表,强劲抽球极具爆发力[158]。
相较于其他三位巨头,穆雷在防御型底线型通常较擅长的红土球场的成绩较不突出,战绩也不如硬地球场、草地球场般出色。
四巨头在早期的球风以分类划分,费德勒是偏发球上网型、全面型,另外三位则偏进攻底线型球员和防御型底线型,纳达尔在底线的快速移动能力,让防守处于天衣无缝,但也因此换来膝盖常受伤的后果,而德约科维奇以极佳的身体柔韧度使得经常以守为攻,与德约科维奇同期出道的穆雷,球风与德约科维奇相似,因此在比赛往往有多拍回合,较少网前功夫,在底线相持让比赛变得单一,相对费德勒的全面型打法及随时上网截击,和纳达尔底线奔跑及上旋球压制形成对比,且纳达尔会运用上网截击,在比赛不会经常多拍回合,双方互有压制与各项技术展现[159]。
随着四巨头的风格开始寻求转变,费德勒依旧常有发球上网,德约科维奇具备攻防合一,而近几年,纳达尔除了法网外,在澳网、温网、美网都夺得至少一冠,摆脱只会打红土,最近几年,纳达尔由于伤病退赛,修养期间,纳达尔改善发球,变得具进攻性,复出后,打出硬地15连胜,夺得美网冠军,而德约科维奇也逐渐向全面型靠拢,之前为人诟病的网前技术和高压扣杀,在中国网球公开赛和上海大师赛都看到改善,在中国网球公开赛,德约科维奇也搭档瓦林卡双打,改善网前技术。
彼此关系
四巨头来自不同的国家,生涯早期除了德约科维奇和穆雷一起训练而成为好朋友,费德勒和纳达尔在2004年第一次交手后,成为缠斗的竞争对手,一开始谈不上友谊,但费德勒和纳达尔生涯中惺惺相惜为网球专家和球迷津津乐道,费德勒和纳达尔往后深厚友谊,由于生涯激烈的竞争厮杀,四巨头其家人谈到与四巨头关系,外界对四巨头关系有不同解读。
2012年,德约科维奇在打进美网四强后,德约科维奇表示四巨头没办法成为朋友[160],现阶段只能视为可敬对手,互相欣赏尊重,未来退役时可以相聚,但目前彼此是对手。
德约科维奇的家人,尤其爸爸曾炮轰四巨头中其他三巨头,人前人后做法两面,批评纳达尔如果是纳达尔赢球,就是好朋友,如果是德约科维奇赢球,就不是朋友,没有运动家精神,2008年,德约科维奇夺得大满贯首冠后,由于德约科维奇四强击败费德勒,妈妈发表“国王已死,新王当立”言论,遭来费德勒的不满,几年后,乔恩批评费德勒,认为生涯地位当之无愧,但做人缺乏情商,乔恩说费德勒攻击诺瓦克,认为是将来继承人,以各种方式羞辱德约科维奇[161]。
乔恩言论遭到球迷不满,德约科维奇球迷认为,乔恩得罪两位选手,无视儿子在网坛建立的情谊,对此,德约科维奇为父亲言论表示抱歉,也表明父亲的意见,没有权利负责[162]。
对德约科维奇爸爸言论,纳达尔毫不示弱呛乔恩,“乔恩怀疑德约科维奇和我的关系,去问儿子”,强调和德约科维奇是好朋友,认为要问儿子意见[163]。
在早期的对垒,纳达尔受费德勒压着,未能世界排名第一,2008年北京奥运后,纳达尔取代费德勒成为世界排名第一,在美网媒体发布会,记者问与费德勒关系,纳达尔回应,和费德勒为普通关系,认为自己好朋友五岁就认识,并住在马略卡岛,由于费德勒和纳达尔激烈竞争,某些人解读关系一般[164]。
后期由于费德勒和纳达尔竞争有其他选手插足,竞争没像之前激烈,随着年龄增长及伤病,费德勒和纳达尔交手越少,友谊却比过往亲近,但纳达尔开始转变态度,曾在2012年澳网批评过费德勒对选手福利默不作声并事不关己,随后向费德勒道歉,不该不留情面给费德勒,更衣室里解决妥当,获得费德勒谅解[165][166]。
费德勒表示关于纳达尔,强调和纳达尔是好朋友[167][168],谈到之前纳达尔为选手利益问题,费德勒回应争议,并向纳达尔说没必要道歉[169][170]。
2007到2010年,费德勒和纳达尔统治网坛,德约科维奇世界排名第三维持四年,穆雷则排世界排名第四,2009年穆雷超越德约科维奇来到世界排名第三,德约科维奇批评ATP世界排名系统不公,随后穆雷反击,认为德约科维奇没事找事,肯定自己这段时间表现比德约科维奇好,世界排名第三当之无愧[171]。
随着德约科维奇和穆雷沿着不同生涯发展,尤其德约科维奇2011年夺得三座大满贯冠军,德约科维奇与穆雷关系再出现变化,德约科维奇打破费德勒和纳达尔统治并世界排名第一,往一流选手靠拢,而穆雷在大满贯表现差强人意,与其他三巨头有差距,外界认为穆雷在四巨头位于垫底,且徒有虚名[172],德约科维奇与穆雷谈彼此关系时,一致认为大不如前[173][174]。
对战汇总
四巨头对决被认为是网球最伟大对决之一[175][176][177][178],四巨头总共对决235场比赛,其中74场是大满贯,包括33场决赛、32场四强[179]。
费德勒和纳达尔对战过40次[180][181][182],在2005年7月到2010年1月占据世界排名前二,仅穆雷曾短暂于2009年8月17至9月13日挤下纳达尔成为世界排名第二[183],纳达尔则从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连续160周世界排名第二[184],纳达尔以24比16胜过费德勒,40次对战中,有16场在红土,在室外硬地,纳达尔以8比6领先,在红土,纳达尔以14比2领先,而在草地,费德勒以3比1领先,在室内硬地,费德勒以5比1领先,由于ATP巡回赛签表照种子排序,因此有24场在决赛,九次大满贯决赛是公开化年代最高纪录,从2006年到2008年,连续三年在法网和温网决赛相遇,纳达尔赢得全部法网,三次温网则拿到一次,在2009年澳网决赛和2011年法网决赛,两场由纳达尔夺得胜利[185][186][187],另外,12场是ATP1000大师赛决赛(仅次纳达尔对战德约科维奇的14场),在2006年罗马大师赛,5小时5分钟是ATP1000大师赛第二长。
德约科维奇与费德勒对战50次,德约科维奇以27比23胜过费德勒,对战次数为网球公开化年代第二,德约科维奇在室内硬地以6比5领先,室外硬地以14比13领先,草地则以3比1领先,在红土以4比4持平,在大满贯相遇17次,包括11场四强与5场决赛,其中最著名为2019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决赛,且是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历史最长决赛,由德约科维奇获胜,其他著名包括2014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决赛、2015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决赛、2010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四强、2011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四强、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四强、2018年巴黎大师赛四强。
德约科维奇与纳达尔对战达60次,排在网球公开化年代后第一,德约科维奇以31比29胜过纳达尔,纳达尔红土20比9领先,硬地德约科维奇以20比7领先;草地以2比2持平,曾在2011年3月到2013年4月连续11场在决赛碰头,2011年温网,德约科维奇击败纳达尔,2011年美网,德约科维奇再次击败纳达尔,夺得三座大满贯冠军,2012年澳网决赛,德约科维奇在5小时53分钟的五盘击败纳达尔,而这场也缔造大满贯史上最长决赛[188],2012年蒙特卡洛大师赛、罗马大师赛、法国网球公开赛,纳达尔击败德约科维奇,2012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德约科维奇首次闯进法网决赛,但不敌纳达尔,2013年蒙特卡洛大师赛,德约科维奇夺冠且终止纳达尔蒙特卡洛大师赛八连冠,2015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德约科维奇八强击败纳达尔,终止纳达尔自2010年后,法网的39连胜,成为继罗宾·索德林后,第二位能在法网击败纳达尔[189]。
德约科维奇与穆雷对战过36次,德约科维奇以25比11胜过穆雷,德约科维奇红土以5比1领先,室内硬地以3比1领先,室外硬地以16比8领先,草地则是穆雷以2比0领先,曾七次在大满贯决赛,德约科维奇在2011、2013、2015、2016年澳网都夺得胜利,2016年法网决赛夺冠使德约科维奇完成生涯大满贯,穆雷则夺得2012年美网和2013年温网冠军,在ATP1000大师赛决赛有10场,以5比5持平,2011年罗马大师赛、2012年上海大师赛被评选为2011年、2012年最佳对决[190],其他经典对决包括201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四强、2015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四强、2017年卡达公开赛决赛。
费德勒和穆雷对战25次,费德勒以14比11胜过穆雷,费德勒在室内硬地以5比1领先,草地以2比1领先,穆雷则是室外硬地以9比7领先,从未在红土碰头,决赛费德勒以5比3领先,包括2008年美网、2010年澳网、2012年温网,三次大满贯决赛,费德勒都夺得胜利,在ATP1000大师赛,穆雷以6比3领先,两次决赛穆雷都夺得胜利,在ATP年终总决赛五次交手,费德勒以4比1领先[191],在2013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四强上演五盘,穆雷击败费德勒,第三次闯进澳网决赛,随后费德勒连赢五场,包括2014年澳网、2015年温网。
穆雷和纳达尔对战24次,纳达尔以17比7胜过穆雷,纳达尔红土以7比2领先,草地以3比0领先,室内硬地3比1领先,室外硬地以4比4持平,大满贯九次交手,包括六次四强与两次八强,纳达尔以7比2领先(温网以3比0领先,法网以2比0领先,澳网以1比1持平,美网以1比1持平),穆雷和纳达尔是四巨头唯一未在大满贯决赛交手,在ATP巡回赛决赛,穆雷以3比1领先,纳达尔赢得2009年印第安韦尔斯大师赛冠军,穆雷夺得2009年鹿特丹公开赛、2011年日本公开赛、2015年马德里大师赛冠军,是穆雷首座ATP1000大师赛红土冠军[192][193][194][195],2011年法网到美网,穆雷连续三座大满贯四强输给纳达尔[196],在2012年迈阿密大师赛四强有次交手机会,但纳达尔因伤退赛[197],在2016年马德里大师赛四强碰头,穆雷击败纳达尔晋级决赛。
对战过四巨头的选手,与四巨头的对战成绩。
选手 (最高世界排名) | 转职业年 | 费德勒 | 纳达尔 | 德约科维奇 | 穆雷 | 总计 | 胜率 % |
---|---|---|---|---|---|---|---|
多米尼克·赫巴蒂 (12) | 1996 | 2–1 | 3–1 | 0–1 | 1–0 | 6–3 | 66.7% |
费利克斯·奥热-阿利亚西姆 (6) | 2017 | 1–0 | 1–2 | 1–1 | 2–0 | 5–3 | 62.5% |
亚历克斯·德米纳尔 (9) | 2015 | 0–1 | 2–4 | 1–2 | 6–0 | 9–7 | 56.3% |
蒂姆 (3) | 2011 | 5–2 | 6–10 | 5–7 | 2–3 | 18–22 | 45% |
亚历山大·兹韦列夫 (2) | 2013 | 4–3 | 4–7 | 5–8 | 1–3 | 13–22 | 37.1% |
博尔纳·乔里奇 (12) | 2013 | 2–4 | 3–2 | 0–4 | 2–2 | 7–12 | 36.8% |
蒂姆·亨曼 (4) | 1993 | 6–7 | 0–2 | 0–1 | 1–3 | 7–13 | 35% |
戴维·纳尔班迪安 (3) | 2000 | 8–11 | 2–5 | 1–4 | 2–5 | 13–25 | 34.2% |
梅德韦杰夫 (1) | 2014 | 0–3 | 1–5 | 5–10 | 3–0 | 9–18 | 33.3% |
阿诺·克莱芒 (10) | 1996 | 3–8 | 1–3 | 1–3 | 2–1 | 7–15 | 31.8% |
安德烈·卢布列夫 (5) | 2014 | 1–0 | 1–2 | 1–5 | 1–2 | 4–9 | 30.8% |
胡贝特·胡尔卡奇 (8) | 2015 | 1–1 | 1–0 | 0–7 | 2–1 | 4–9 | 30.8% |
休伊特 (1) | 1998 | 9–18 | 4–7 | 1–6 | 0–1 | 14–32 | 30.4% |
萨芬 (1) | 1997 | 2–10 | 0–2 | 2–0 | 1–0 | 5–12 | 29.4% |
马里奥·安西奇 (7) | 2001 | 1–6 | 1–4 | 1–3 | 3–2 | 6–15 | 28.6% |
尼古莱·达维登科 (3) | 1999 | 2–19 | 6–5 | 2–6 | 4–6 | 14–36 | 28% |
德尔波特罗 (3) | 2005 | 7–18 | 6–11 | 4–16 | 3–7 | 20–52 | 27.8% |
费尔南多·冈萨雷斯 (5) | 1999 | 1–12 | 3–7 | 2–1 | 2–1 | 8–21 | 27.6% |
塞巴斯蒂安·格罗斯让 (4) | 1996 | 2–3 | 0–3 | 1–1 | 0–1 | 3–8 | 27.3% |
尼克·克耶高斯 (13) | 2013 | 1–6 | 3–6 | 2–1 | 1–6 | 7–19 | 26.9% |
罗迪克 (1) | 2000 | 3–21 | 3–7 | 5–4 | 3–8 | 14–40 | 25.9% |
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 (3) | 2016 | 2–2 | 2–7 | 2–13 | 2–1 | 8–23 | 25.8% |
特松加 (5) | 2004 | 6–12 | 4–10 | 6–17 | 2–14 | 18–53 | 25.4% |
吉列尔莫·卡纳斯 (8) | 1995 | 3–3 | 0–3 | 0–2 | 0–1 | 3–9 | 25% |
伊万·柳比西奇 (3) | 1998 | 3–13 | 2–7 | 2–7 | 3–4 | 10–31 | 24.4% |
托米·哈斯 (2) | 1998 | 4–13 | 0–5 | 3–6 | 1–2 | 8–26 | 23.5% |
法比奥·福尼尼 (9) | 2004 | 0–4 | 4–14 | 0–8 | 5–4 | 9–30 | 23.1% |
罗伯托·包蒂斯塔·阿古特 (9) | 2005 | 0–9 | 0–3 | 3–9 | 4–3 | 7–24 | 22.6% |
瓦林卡 (3) | 2002 | 3–23 | 3–19 | 6–21 | 10–13 | 22–76 | 22.4% |
泰勒·弗里茨 (5) | 2015 | 0–2 | 2–2 | 0–10 | 2–0 | 4–14 | 22.2% |
杜尚·拉约维奇 (23) | 2007 | 0–2 | 0–3 | 1–2 | 1–0 | 2–7 | 22.2% |
费雷罗 (1) | 1998 | 3–10 | 2–7 | 1–2 | 0–3 | 6–22 | 21.4% |
马泰奥·贝雷蒂尼 (6) | 2015 | 0–2 | 0–2 | 0–4 | 3–3 | 3–11 | 21.4% |
詹姆斯·布莱克 (4) | 1999 | 1–10 | 3–4 | 0–3 | 1–2 | 5–19 | 20.8% |
扬科·蒂普萨雷维奇 (8) | 2002 | 0–6 | 0–3 | 2–5 | 3–5 | 5–19 | 20.8% |
伯蒂奇 (4) | 2002 | 6–20 | 4–20 | 3–25 | 6–11 | 19–76 | 20% |
奥利维埃·罗库斯 (24) | 1999 | 0–8 | 1–4 | 3–3 | 0–1 | 4–16 | 20% |
卡斯珀·鲁德 (2) | 2015 | 0–1 | 0–2 | 1–5 | 1–0 | 2–8 | 20% |
费德里科·德尔波尼斯 (33) | 2007 | 1–1 | 0–5 | 0–1 | 1–1 | 2–8 | 20% |
卡洛斯·莫亚 (1) | 1995 | 0–7 | 2–6 | 2–2 | 0–2 | 4–17 | 19.4% |
费雷尔 (3) | 2000 | 0–17 | 6–26 | 5–16 | 6–14 | 17–73 | 18.9% |
法布里斯·桑托罗 (17) | 1989 | 2–9 | 0–1 | 1–1 | 0–2 | 3–13 | 18.8% |
费尔南多·沃达斯科 (7) | 2001 | 0–7 | 3–17 | 4–11 | 4–13 | 11–48 | 18.6% |
弗朗西斯·蒂亚福 (10) | 2015 | 0–3 | 1–2 | 0–2 | 1–2 | 2–9 | 18.2% |
马尔迪·菲什 (7) | 2000 | 1–8 | 1–8 | 0–7 | 4–5 | 6–28 | 17.6% |
儒利安·贝内托 (25) | 2000 | 2–6 | 1–3 | 1–6 | 0–5 | 4–20 | 16.7% |
丹尼斯·沙波瓦洛夫 (10) | 2017 | 0–1 | 2–4 | 0–8 | 1–2 | 3–15 | 16.7% |
卫斯理·穆迪 (57) | 2000 | 0–1 | 0–1 | 1–2 | 0–1 | 1–5 | 16.7% |
坛纳西·科基纳基斯 (65) | 2013 | 1–0 | 0–1 | 0–2 | 0–2 | 1–5 | 16.7% |
让-勒内·利斯纳尔 (84) | 1997 | 0–2 | 0–1 | 0–2 | 1–0 | 1–5 | 16.7% |
格里戈尔·迪米特罗夫 (3) | 2008 | 1–7 | 1–14 | 1–12 | 5–8 | 8–41 | 16.3% |
罗宾·索德林 (4) | 2001 | 1–16 | 2–6 | 1–6 | 2–3 | 6–31 | 16.2% |
锦织圭 (4) | 2007 | 3–8 | 2–12 | 2–18 | 2–9 | 9–47 | 16.1% |
萨姆·奎里 (11) | 2006 | 0–4 | 1–5 | 2–9 | 2–8 | 5–26 | 16.1% |
凯文·安德森 (5) | 2007 | 1–6 | 0–5 | 2–10 | 2–6 | 5–27 | 15.6% |
厄内斯特·古尔比斯 (10) | 2004 | 2–3 | 0–7 | 1–7 | 1–5 | 4–22 | 15.4% |
卡梅伦·诺里 (8) | 2017 | 0–1 | 1–5 | 0–4 | 1–1 | 2–11 | 15.4% |
卢卡斯·普耶 (10) | 2012 | 0–2 | 1–2 | 0–3 | 1–4 | 2–11 | 15.4% |
凯尔·埃德蒙 (14) | 2012 | 0–1 | 0–1 | 1–6 | 1–3 | 2–11 | 15.4% |
约翰·伊斯内尔 (8) | 2007 | 2–8 | 1–8 | 2–10 | 1–8 | 6–34 | 15% |
于尔根·梅尔泽 (8) | 1999 | 1–4 | 1–3 | 1–3 | 0–7 | 3–17 | 15% |
克萨维埃·马利斯 (19) | 1998 | 1–10 | 1–2 | 1–1 | 0–4 | 3–17 | 15% |
马科斯·巴格达蒂斯 (8) | 2003 | 1–7 | 1–9 | 0–8 | 3–5 | 5–29 | 14.7% |
米哈伊尔·尤日尼 (8) | 1999 | 0–17 | 4–13 | 3–7 | 0–4 | 7–41 | 14.6% |
加埃尔·孟菲尔斯 (6) | 2004 | 4–10 | 2–14 | 0–20 | 2–4 | 8–48 | 14.3% |
西里奇 (3) | 2005 | 1–10 | 2–7 | 2–19 | 3–12 | 8–48 | 14.3% |
吉尔·西蒙 (6) | 2002 | 2–7 | 1–8 | 1–11 | 3–16 | 7–42 | 14.3% |
洛伦佐·索内戈 (21) | 2013 | 0–2 | 0–1 | 1–1 | 0–2 | 1–6 | 14.3% |
托米·罗布雷多 (5) | 1998 | 1–11 | 0–7 | 2–7 | 2–6 | 5–31 | 13.9% |
莱纳·舒特勒 (5) | 1995 | 1–3 | 1–5 | 0–3 | 0–2 | 2–13 | 13.3% |
阿尔韦特·拉莫斯-比尼奥拉斯 (17) | 2007 | 1–2 | 0–4 | 0–6 | 1–1 | 2–13 | 13.3% |
尼古拉·马胡 (37) | 2000 | 0–4 | 1–2 | 0–2 | 1–5 | 2–13 | 13.3% |
里夏尔·加斯奎特 (7) | 2002 | 2–19 | 0–18 | 1–13 | 4–9 | 7–59 | 11.9% |
戴维·戈芬 (7) | 2009 | 1–10 | 1–7 | 2–5 | 0–8 | 4–30 | 11.8% |
胡安·摩纳哥 (10) | 2002 | 0–4 | 1–7 | 0–8 | 2–5 | 3–24 | 11.1% |
伯诺瓦·帕尔雷 (18) | 2007 | 0–7 | 0–4 | 1–2 | 1–3 | 2–16 | 11.1% |
杰西·詹努维克兹 (14) | 2007 | 0–1 | 0–2 | 0–1 | 1–4 | 1–8 | 11.1% |
巴勃罗·安杜哈尔 (32) | 2003 | 1–0 | 0–4 | 0–3 | 0–1 | 1–8 | 11.1% |
弗洛朗·塞拉 (36) | 2000 | 0–1 | 0–3 | 1–3 | 0–1 | 1–8 | 11.1% |
丹尼尔·希梅诺-特拉维尔 (48) | 2004 | 0–1 | 0–3 | 1–2 | 0–2 | 1–8 | 11.1% |
拉德克·斯捷潘内克 (8) | 1996 | 2–14 | 0–7 | 1–13 | 2–7 | 5–41 | 10.9% |
费利西亚诺·洛佩斯 (12) | 1997 | 0–13 | 4–10 | 1–9 | 0–11 | 5–43 | 10.4% |
伊沃·卡洛维奇 (14) | 2000 | 1–13 | 0–5 | 2–1 | 0–7 | 3–26 | 10.3% |
弗洛里安·迈尔 (18) | 2001 | 0–8 | 1–2 | 0–5 | 1–3 | 2–18 | 10% |
麦克·贝雷尔 (42) | 1999 | 0–2 | 1–2 | 0–2 | 0–3 | 1–9 | 10% |
吉勒斯·米勒 (21) | 2001 | 0–5 | 0–4 | 0–4 | 0–6 | 2–19 | 9.5% |
胡安·伊格纳西奥·切拉 (15) | 1998 | 0–6 | 1–5 | 0–2 | 1–7 | 2–20 | 9.1% |
尼古拉斯·马苏 (9) | 1997 | 1–4 | 0–2 | 0–2 | 0–2 | 1–10 | 9.1% |
尼科洛兹·巴西拉什威利 (16) | 2008 | 1–1 | 0–4 | 0–2 | 0–3 | 1–10 | 9.1% |
米卡埃尔·洛德拉 (21) | 1999 | 0–2 | 0–1 | 1–3 | 0–4 | 1–10 | 9.1% |
约翰·米尔蒙 (33) | 2006 | 1–3 | 0–2 | 0–3 | 0–2 | 1–10 | 9.1% |
迭戈·施瓦茨曼 (8) | 2010 | 0–4 | 1–11 | 0–7 | 1–0 | 2–22 | 8.3% |
亚历山大·多尔戈波洛夫 (13) | 2006 | 0–5 | 2–7 | 0–6 | 0–4 | 2–22 | 8.3% |
巴勃罗·奎瓦斯 (19) | 2004 | 0–2 | 1–5 | 0–1 | 0–3 | 1–11 | 8.3% |
卢卡斯·拉索尔 (26) | 2004 | 0–2 | 1–4 | 0–2 | 0–3 | 1–11 | 8.3% |
谢尔盖·斯塔霍夫斯基 (31) | 2003 | 1–1 | 0–2 | 0–4 | 0–4 | 1–11 | 8.3% |
菲利普·科尔施赖伯 (16) | 2001 | 0–14 | 2–12 | 1–15 | 1–5 | 4–46 | 8% |
米沙·兹韦列夫 (25) | 2005 | 0–6 | 0–3 | 0–2 | 1–1 | 1–12 | 7.7% |
唐纳德·扬 (38) | 2004 | 0–1 | 0–3 | 0–3 | 1–5 | 1–12 | 7.7% |
圣地亚哥·希拉尔多 (28) | 2004 | 0–2 | 0–6 | 0–2 | 1–3 | 1–13 | 7.1% |
安德烈亚斯·塞皮 (18) | 2002 | 1–14 | 1–8 | 0–12 | 1–8 | 3–42 | 6.7% |
维克托·特罗伊茨基 (12) | 2006 | 0–2 | 1–5 | 1–13 | 0–8 | 2–28 | 6.7% |
罗宾·哈塞 (33) | 2005 | 0–3 | 0–3 | 0–3 | 1–5 | 1–14 | 6.7% |
尼古拉斯·阿尔玛格罗 (9) | 2003 | 0–5 | 1–15 | 0–5 | 1–5 | 2–30 | 6.3% |
热雷米·夏尔迪 (25) | 2005 | 1–4 | 0–3 | 0–14 | 1–9 | 2–30 | 6.3% |
托马斯·贝鲁奇 (21) | 2005 | 0–2 | 0–6 | 0–6 | 1–1 | 1–15 | 6.3% |
瓦谢克·波斯皮西尔 (25) | 2007 | 0–3 | 0–2 | 0–6 | 1–5 | 1–16 | 5.9% |
阿尔伯特·蒙塔涅斯 (22) | 1999 | 1–3 | 0–4 | 0–6 | 0–4 | 1–17 | 5.6% |
卡连·哈恰诺夫 (8) | 2013 | 0–1 | 0–8 | 1–9 | 0–1 | 1–19 | 5% |
马塞尔·格拉诺勒斯 (19) | 2003 | 0–4 | 0–4 | 0–4 | 1–7 | 1–19 | 5% |
丹尼斯·伊斯托明 (33) | 2004 | 0–8 | 0–5 | 1–5 | 0–3 | 1–21 | 4.5% |
保罗-亨利·马蒂厄 (12) | 1999 | 0–7 | 0–10 | 1–6 | 0–6 | 1–29 | 3.3% |
亚尔科·涅米宁 (13) | 2000 | 0–15 | 0–8 | 1–6 | 0–5 | 1–34 | 2.9% |
胡安·伊格纳西奥·隆德罗 (50) | 2010 | 0–1 | 0–1 | 0–1 | 0–1 | 0–4 | 0% |
扬·哈耶克 (71) | 2000 | 0–1 | 0–1 | 0–1 | 0–1 | 0–4 | 0% |
皮埃尔-于格·埃贝尔 (36) | 2010 | 0–1 | 0–1 | 0–2 | 0–1 | 0–5 | 0% |
马修·伊布登 (39) | 2006 | 0–2 | 0–1 | 0–1 | 0–2 | 0–6 | 0% |
山德夫·狄瓦曼 (62) | 2008 | 0–2 | 0–1 | 0–1 | 0–2 | 0–6 | 0% |
西冈良仁 (24) | 2014 | 0–1 | 0–2 | 0–3 | 0–1 | 0–7 | 0% |
丹尼斯·库德拉 (53) | 2010 | 0–2 | 0–1 | 0–3 | 0–1 | 0–7 | 0% |
吉多·佩拉 (20) | 2007 | 0–2 | 0–4 | 0–1 | 0–1 | 0–8 | 0% |
泰勒·丹特 (21) | 1998 | 0–2 | 0–2 | 0–1 | 0–3 | 0–8 | 0% |
斯蒂夫·约翰逊 (21) | 2012 | 0–3 | 0–1 | 0–1 | 0–3 | 0–8 | 0% |
杜迪·塞拉 (29) | 2002 | 0–2 | 0–3 | 0–2 | 0–1 | 0–8 | 0% |
安德烈·戈卢别夫 (33) | 2005 | 0–1 | 0–1 | 0–4 | 0–2 | 0–8 | 0% |
瑞恩·哈里森 (40) | 2007 | 0–2 | 0–2 | 0–3 | 0–1 | 0–8 | 0% |
卡洛斯·贝洛克 (37) | 2001 | 0–2 | 0–4 | 0–2 | 0–1 | 0–9 | 0% |
阿尔亚·贝德尼 (43) | 2008 | 0–2 | 0–2 | 0–4 | 0–1 | 0–9 | 0% |
保罗·洛伦齐 (33) | 2003 | 0–1 | 0–4 | 0–3 | 0–2 | 0–10 | 0% |
本杰明·贝克尔 (35) | 2005 | 0–4 | 0–2 | 0–2 | 0–2 | 0–10 | 0% |
卢卡斯·拉科 (44) | 2005 | 0–3 | 0–4 | 0–1 | 0–3 | 0–11 | 0% |
杨-莱纳德·施特鲁夫 (21) | 2009 | 0–4 | 0–1 | 0–7 | 0–1 | 0–13 | 0% |
米哈伊尔·库库什金 (39) | 2006 | 0–3 | 0–4 | 0–2 | 0–4 | 0–13 | 0% |
德米特里·图尔苏诺夫 (20) | 2000 | 0–5 | 0–3 | 0–1 | 0–5 | 0–14 | 0% |
莱昂纳多·梅耶尔 (21) | 2003 | 0–4 | 0–6 | 0–2 | 0–2 | 0–14 | 0% |
罗比·吉内普里 (15) | 2001 | 0–5 | 0–2 | 0–5 | 0–3 | 0–15 | 0% |
波蒂托·斯塔拉切 (27) | 2001 | 0–7 | 0–6 | 0–2 | 0–2 | 0–17 | 0% |
西莫内·博莱利 (36) | 2003 | 0–4 | 0–6 | 0–4 | 0–3 | 0–17 | 0% |
阿德里昂·马纳里诺 (17) | 2004 | 0–7 | 0–3 | 0–5 | 0–3 | 0–18 | 0% |
伯纳德·托米奇 (17) | 2008 | 0–4 | 0–3 | 0–6 | 0–5 | 0–18 | 0% |
若昂·索萨 (28) | 2008 | 0–2 | 0–3 | 0–6 | 0–7 | 0–18 | 0% |
维克托·哈内斯库 (26) | 2000 | 0–6 | 0–4 | 0–7 | 0–2 | 0–19 | 0% |
橘色(已退役)
经典对战
四巨头有许多场著名对决,2008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是被网球专家、网坛名将、球迷视为经典对决[198][199][200][201],201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5小时53分钟的大满贯决赛,德约科维奇在2010和2011年的两届美网四强连续救赛末点逆转击败费德勒[202][203],费德勒2011年法网四强击败德约科维奇,终结德约科维奇41连胜[204],2012年澳网四强,4小时50分钟的五盘由德约科维奇击败穆雷[205],澳网决赛德约科维奇夺得第三冠,法网纳达尔夺得第七冠[206],温网费德勒夺得第七冠,追平桑普拉斯,穆雷则是自1938年后,有英国选手打进决赛[207],2012年美网决赛,穆雷夺得首座大满贯冠军,自1938年后唯一赢得大满贯冠军的英国选手[208]。
“2007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决赛”由世界排名第一费德勒和世界排名第二的纳达尔对决,也是第四次大满贯决赛相遇。
最终费德勒3小时45分钟的五盘击败纳达尔,继比约恩·博里后,连夺五座温网冠军的选手,当天比约恩·博里在1981年输掉决赛后第一次重回温网,见证这一刻表示:“希望见证费德勒追平我的纪录,连续夺得五冠,对我来说,没有比这时回来更合适。”[209],这也是温网第一次引入鹰眼系统技术[210],但是赛前费德勒和纳达尔对温网这做法均表示反对[211][212]。
“2008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决赛”由世界排名第一费德勒和世界排名第二纳达尔对决,第六次大满贯决赛碰头,4小时48分钟的五盘[213],纳达尔夺得第一座温网冠军,终止费德勒温网六连冠[214]。
由于中途下雨不断,不断中止又继续,当地时间晚上21点15分结束,下午14点35分开打,耗时六小时分钟[215],随后温网为中央球场加盖顶棚,使得不因下雨而被迫拖延[216]。
“2009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由纳达尔世界排名第一和费德勒世界排名第二对决,费德勒和纳达尔第七次在大满贯决赛碰头,也是纳达尔继2008年法网和温网后,连续三次击败费德勒,4小时19分钟的五盘,纳达尔击败费德勒,夺得首座澳网冠军[217]。
纳达尔也成为澳网首位夺冠的西班牙选手,决赛被形容为澳网最精彩对决之一[218],费德勒无法追平桑普拉斯14座大满贯冠军[219][220][221],纳达尔在不同场地击败费德勒,尤其法网对费德勒,使费德勒生涯大满贯推迟五年完成[注 9],纳达尔也完成职业生涯金满贯[注 10]。
费德勒一发得分率为51%对纳达尔64%,破发率费德勒31%对纳达尔的43%[222],在关键分费德勒处于劣势。
“2010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决赛”由首次打进美网决赛世界排名第一纳达尔对第二次闯进美网决赛世界排名第三德约科维奇,首次在大满贯决赛交手,也是第五次大满贯碰头,四强纳达尔直落三盘击败俄罗斯的米哈伊尔·尤日尼[223],德约科维奇输两盘后逆转费德勒[224]。
“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四强”由世界排名第二德约科维奇对世界排名第三费德勒,费德勒击败德约科维奇,为德约科维奇2011年赛季首败[225],也是德约科维奇2011年赛季唯一没打进决赛的大满贯,最后费德勒和纳达尔争冠,也是第八次大满贯碰头,最终纳达尔第五次在法网击败费德勒,追平比约恩·博里法网六冠[226]。
“201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由世界排名第一德约科维奇对世界排名第二纳达尔,第四次大满贯决赛碰头,德约科维奇连续三次击败纳达尔且上演五盘[227][228],最后颁奖典礼时,因为体力透支过分劳累而无法站着,主办方为纳达尔和德约科维奇在颁奖现场准备椅子[229]。
“2012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决赛”由德约科维奇对决纳达尔,连续四次大满贯决赛交手,纳达尔渴望超越比约恩·博里六冠,追平克里斯·埃弗特七冠[230]。
纳达尔赢得前两盘,德约科维奇则在第三盘扳回一程,第四盘在德约科维奇2比1领先时暂停[231],德约科维奇在纳达尔冠军点以一记双误被破发,最终纳达尔夺得法网第七冠,追平克里斯·埃弗特[232][233]。
“2012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决赛”由世界排名第三费德勒对世界第四穆雷,第三次大满贯决赛相遇,费德勒击败穆雷,夺得第17座大满贯冠军[234][235][236]。
“2012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决赛”由世界排名第二德约科维奇对世界排名第三穆雷,第二次大满贯决赛交手,穆雷赢两盘后遭到德约科维奇反扑,但决胜盘击败德约科维奇,夺得首座大满贯冠军,4小时54分钟追平美网决赛纪录[注 11]。
赛后穆雷表示,在德约科维奇赢得第三盘和第四盘后的休息时间,穆雷上完厕所后专注于比赛[237]。
“2013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由世界排名第一德约科维奇对世界排名第三穆雷[238],第三次大满贯决赛碰头,最终德约科维奇四盘击败穆雷,夺得第六座大满贯冠军,成为公开化年代首位完成澳网三连冠的选手[239]。
穆雷在首盘抢七赢得第一盘,乔科维也以抢七赢得第二盘,第三盘第八局,德约科维奇获得破发点并成功破发,并保持到盘末,以6比3赢得第三盘,随后,德约科维奇以6比2赢得第四盘夺冠,追平鲍里斯·贝克和斯特凡·埃德贝里六座大满贯冠军[240][241]。
“2013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四强”被认为是决赛的提前上演,德约科维奇在蒙特卡洛大师赛击败纳达尔后,在四强对决纳达尔,纳达尔在红土赛季八次闯进决赛六次夺得冠军,德约科维奇看重这场胜利,四强击败纳达尔晋级决赛,有机会首度夺得法网冠军,完成生涯大满贯[242],并以此来追思刚过世的启蒙老师[243]。
最终4小时37分钟,决胜盘纳达尔以9比7赢得第五盘,击退德约科维奇,和2012年澳网决赛相似,纳达尔在第四盘化解德约科维奇赛末点,赢得第四盘且进决胜盘,决胜盘纳达尔率先破发,并以4比2领先,却被德约科维奇回破,扳平至4比4,最终德约科维奇第五盘以7比5逆转纳达尔夺冠,德约科维奇在第四盘化解对手的赛末点并进决胜盘,第五盘4比2领先时未能守住,最后7比8时遭到破发,止步四强无缘决赛[244]。
纳达尔决赛对手是费雷尔,是继2010年伯蒂奇后非四巨头打进大满贯决赛,最后纳达尔二度连续四年夺得法网冠军,成为首位一座大满贯夺得八次冠军的选手[245]。
“2013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决赛”由世界排名第一德约科维奇和世界排名第二穆雷对决 第四次大满贯决赛交手,最终3小时9分钟,二号种子以直落三盘击败头号种子[246][247],穆雷拿到职业生涯第二座大满贯冠军,这也是英国选手自1936年后,首座温网冠军[248]。
“2013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决赛”由世界排名第一德约科维奇与世界排名第二纳达尔对决,第六次大满贯决赛交手,纳达尔决赛四盘击败德约科维奇,二度夺得美网冠军,夺得第13座大满贯冠军[249]。
国际赛事和国家代表
选手 | 奥运 | 戴维斯杯 | 霍普曼杯 | 拉沃尔杯 | ATP杯/联合杯 | ||||||||||||||||
---|---|---|---|---|---|---|---|---|---|---|---|---|---|---|---|---|---|---|---|---|---|
参加数 | 奖牌 | 胜场 |
胜率 % |
提名 | 平局 | 冠军数 | 胜场 |
胜率 % |
参加数 | 冠军数 | 胜场 |
胜率 % |
参加数 | 冠军数 | 胜场 |
胜率 % |
参加数 | 冠军数 | 胜场 |
胜率 % | |
费德勒 | 7 | 2 | 20 | 74% (20–7) | 27 | 27 | 1 | 52 | 74% (52–18) | 5 | 3 | 27 | 75% (27–9) | 4 | 3 | 8 | 67% (8–4) | 没参加 | |||
纳达尔 | 8 | 2 | 19 | 76% (19–6) | 20 | 23 | 4 | 37 | 86% (37–6) | 没参加 | 3 | 2 | 3 | 43% (3–4) | 3 | 0 | 6 | 67% (6–3) | |||
德约科维奇 | 9 | 2 | 22 | 69% (22–10) | 30 | 37 | 1 | 46 | 74% (46–16) | 4 | 0 | 20 | 71% (20–8) | 2 | 1 | 2 | 40% (2–3) | 3 | 1 | 14 | 88% (14–2) |
穆雷 | 9 | 3 | 21 | 72% (21–8) | 24 | 25 | 1 | 42 | 81% (42–10) | 4 | 0 | 18 | 69% (18–8) | 1 | 0 | 0 | 0% (0–2) | 没参加 |
- 纪录以粗体表示。
留下的地位认可
其他顶尖选手,包括费雷尔、伯蒂奇、特松加、罗迪克等选手都曾经表示过四巨头对网坛的统治及匹配时的挑战[250][251][252],费雷尔曾说:
“ | 我觉得四巨头更好,这是我的看法,但是我努力赢得每一场比赛,结果,有或没有?我没有胡说,我很难夺得大满贯,因为有四巨头[253][254][255],在这时候,四巨头比其他选手更好。 | ” |
许多前任网坛选手,包括比约恩·博里、阿加西、桑普拉斯、伊万尼塞维奇等,也表达他们的想法[256][257][258][259],在2011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比赛期间,11届大满贯冠军得主比约恩·博里表示:
“ | 网坛长期被四巨头垄断,我不认为这是一件谈起来让人激动的事,过往人们总是在谈论其中一或两个成绩斐然的选手,如今我们一下子面对的是四巨头,四巨头以外,我看不到有别的选手能夺得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冠军,这无疑是四巨头与其他选手的巨大鸿沟。 | ” |
瓦林卡本身不认为自己的成绩足以与四巨头相提并论,并表示四巨头远远领先我[260],瓦林卡表示:
“ | 看看四巨头赢得多少比赛,且已经处于顶尖多久,正如所见,是的,我有三座大满贯冠军,但看看四巨头有多少座ATP1000大师赛冠军,过去十几年,四巨头都处于顶尖,四巨头不只赢得比赛,还总是打进四强和决赛,这是为什么我没办法和四巨头相提并论的原因。 | ” |
四巨头的出现被认为对网坛产生积极的影响,使这项运动更激励人心且吸引更多关注。
穆雷与曾被提名的三位选手的生涯成绩:
有些网球评论员,甚至穆雷都曾把现今网坛形容为“三巨头”或“三国鼎立”[261][262][263],认为以穆雷实力应该排在其他三巨头后[264][265],穆雷对战其他三巨头的成绩是较不理想的29胜56败,从2008年赛季到2013年赛季,穆雷拿到九座ATP1000大师赛冠军,2011年到2012年连续五次大满贯四强,2012年伦敦奥运金牌得主,2012年到2013年四次打进大满贯决赛,最后夺得2012年美网及2013年温网冠军[266][267], 在2016年澳网、法网夺得亚军,拿到温网冠军、奥运金牌和ATP年终总决赛冠军,在2016年登上年终世界排名第一[268]。
包括格拉夫和麦肯罗在内一些人都认为,四巨头的出现正逢网坛的新“黄金时代”[269][270][271][272],在这时代,强度、运动能力、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与1960年代,罗德·拉沃尔、肯·罗斯威尔、罗伊·爱默生和纽康姆的时代及1970年代至1980年代,比约恩·博里、康诺尔斯、麦肯罗和伊万·伦德尔的时代相比[273][274][275][276]。
德约科维奇和费德勒都认为这是网坛的黄金时代[277][278],尽管费德勒在2012年缓颊环绕着四巨头为最伟大的讨论,费德勒说道:
“ | 我想说不,但我不知道,仅因为回顾15年前,就有桑普拉斯、斯特凡·艾博里、鲍里斯·贝克和阿加西,我不知道还有谁,那些家伙不是好选手吗?回头看,更远的过去,20年,有康诺尔斯和伊万·伦德尔,那些也不好吗?我是说,我不知道,所以对我来说,我认为这是尊重,只是时代不同,运动强度更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话说回来,我们不打双打,我们不混着打,也许我们现在打得更少,因为这更费力,但我们五盘确实比以前打得更少,真的不能比较,但我们现在有一个黄金时代,我真的感觉到,很高兴看到穆雷在奥运的蜕变,也很高兴看到诺瓦克去年渡过非常不可思议的一年,然后拉法和我还在,这绝对是美好的时光,过去仍有伟大的冠军,现在我们处于顶尖相当有趣,我认为强度从来没有比现在更高,但是最好的?我们四个?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决定[279]。 | ” |
费德勒说的黄金时期也用于网坛中其他著名时代,包括1970年代至1980年代[280][281][282]和1920年代至1930年代[283][284][285]。
将四巨头在大满贯、ATP1000大师赛、ATP年终总决赛夺得冠军数与“比约恩·博里/康诺尔斯/麦肯罗/伊万·伦德尔”和“斯特凡·艾博里/鲍里斯·贝克/桑普拉斯/阿加西”两组其他年代选手比较,无论大满贯、ATP1000大师赛、ATP年终总决赛冠军数,四巨头都超越两组其他年代选手。
德约科维奇、纳达尔、费德勒、穆雷占据生涯总奖金前四[286],此外,德约科维奇在2015年赛季夺得最高单赛季总奖金纪录,高达约2115万美元。
四巨头合计生涯总奖金约5.16亿美元。
- 截至2025年1月3日[update]。
参见
注解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