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美人问题(英语:Sleeping Beauty problem)是哲学中一个与自我定位信念(self-locating belief)有关的问题。问题假设有一个被称为睡美人的理性认识主体(epistemic agent),通过抛硬币决定她醒来一次还是两次,并在其醒来后询问她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该问题最初早阿诺德·祖波夫(Arnold Zuboff)提出[1],后由罗伯特·斯托奈克命名。[2]
问题描述
睡美人将在星期日晚上睡去,而在睡前她被告知实验详情:在她睡去后会由抛硬币来决定她将醒来一次或是两次。如果硬币为正面朝上,她会在星期一醒来并接受采访;如果为反面朝上,她则会在星期一、星期二各醒来一次并分别接受采访。无论硬币正反,她每次睡去时都会被灌下失忆药,不再记得自己是否曾经醒过。同时,她在接受采访时也并不知道这一天是星期几。在她每次接受采访时,都会询问她:“你现在有多确信之前抛出的硬币是正面朝上?” [2]
观点
睡美人问题至今仍没有共认的答案,主要可分为如下观点:
1/3说认为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为1/3。持这一观点的有亚当·叶尔加(Adam Elga)等。[2]根据叶尔加的论证,我们可以假设睡美人醒来时被告硬币是反面朝上,她也完全相信这一点。此时,她认为这一天是星期一还是星期二的可能性应该是相同的, 因为她完全无法区别二者,即P(星期一 | 反面) = P(星期二 | 反面)。由此,可以得到
- P(星期二反面) = P(星期一反面)。
同时,还可以换另一个方法来做该实验,即先在星期一将睡美人叫醒一次,然后到星期二早上再抛硬币,以决定是否再将睡美人叫醒第二次。这一方法与问题描述中所采用的方法是等价的,因为无论硬币正反,她必定要在星期一醒来,因而没有必要在星期二之前就抛硬币。再假设睡美人醒来时被告知今天是星期一,而她也同样完全相信这一点。那么由于她知道硬币可以等星期二再抛,因而她判断硬币正反的概率应该是相等的,即P(反面 | 星期一) = P (正面 | 星期一)。于是,可以得到
- P(星期二反面) = P(星期一反面) = P(星期一正面)。
既然三种情况的概率相同,每种情形发生的可能性相同,都是1/3。故睡美人会认为正面朝上的概率为1/3。
1/2说则认为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为1/2,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有大卫·刘易斯等。[4]该观点认为,由于睡美人在实验前已被告知实验的详情,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没有获得任何非自我定位的信息。既然她在实验前认为 P(正面) = 1/2,而此后她又没有获得新的相关证据,她醒来后应该继续认为 P(正面) = 1/2。此时,与1/3说中的假设不同,我们能得到 P (反面 | 星期一) = 1/3 与 P(正面 | 星期一) = 2/3。
但博斯特罗姆认为,与星期日时相比,醒来时的睡美人获得了关于她星期日之后未来状况的新证据,即她现在已经在这未来之中了,而这使得1/2说的假定不再成立。[5]
博斯特罗姆将这一观点称为自我采样假设。[3]
除了1/3说与1/2说这两种常见观点外,还有一种双1/2说。[6]双1/2说认为 P(正面) 与 P (正面 | 星期一) 都等于 1/2(前者与1/2说相同,后者与1/3说相同)。米凯尔·科齐克(Mikaël Cozic)即有此观点,他认为像“今天是星期一”这样跟语境相关的命题不应使用条件化(conditionalization)来计算概率的改变,而应使用想象法则(imaging rule)。[7]
参见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