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物候学(英语:phenology 源于希腊文:phainomai(φαινομαι-显示、见现))为研究气候与生态事件(特指生物的某现象)互相时间关系之学问[1]。物候既可指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候鸟的迁徙,某些动物的冬眠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的非生物变化(如初霜、解冻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这门科学主要关心生物事件之变化在年循环里出现的日期。例如:《夏小正》里提及的“正月启蛰,雁北乡”、“七月秀雚苇,狸子造肆”等。在生态学科学文献里,这个辞也普遍应用在其他较短时段的生物现象,例如季节性的物候:某物种开始发生于4四月,于9月死亡(消失)。
由于生物生长的现象常常受到温度的影响,且敏感,因此温度造成物候变化成为一个观察历史气候记录的重要指标,尤其是气候变迁及全球暖化的研究议题。例如:欧洲已借由过去500年来的葡萄产量,建立一垂直温度纪录。[2] [3]在无法利用精确仪器实际量测全球暖化的现象时,物候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精准的记录。
物候的利用在大约四千年前中国黄河流域的夏朝已经发展出来,并被整理成夏小正经文,以环境改变出现时期对应由地球绕日的10个月份的年历构成物候的基础。之后秦国、汉国持续延用夏小正的样式发展出一年12个月份的物候,也就是汉人社会习惯常用的农历。
早自农业时代起,物候事件的观察便已指出自然历的各种进程。许多古文明里各式的谚语俚语都会指示做某事的时间。例如礼记月令: “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总至,寇戎来征。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虫螟为害。” 相对来说,从上述的例子,以今日的标准来看此类的观察有时并不那么精准,但它提供了前人观察记录与其他的各种可能性,并可利用于未来的验证。相关的谚语请参阅二十四节气。
较现代的物候记录肇基于1736年的罗伯 马山(Robert Marsham)。
罗伯 马山是一个富有的地主,从 1736年开始,他便开始有系统地记录了其位于Stratton Strawless (英格兰东部的诺福克郡内) 所谓 “春天的标志”。他采取的形式是记录事件第一次出现的日期,如开花,花蕾绽放,昆虫的出现或飞行。同一家人,经过空前的一段长时间,记录了相同的事件所留下记录,最终是在1958年由于玛丽 马山的死亡而作结。这样的观察与记录能反应出相关的长期气候。这些数据显示的日期具有相当大的变化,但大致符合其气候是为暖冬或者寒冬。在1850年和1950年之间的一个长期气候暖化的趋势亦被记录了下来,同时,马山所记录的橡木展新叶的日期趋于较早。[4]
由尚康伯斯 (Jean Combes)在塞里(Surrey)所收集到的资料显示:记录中橡木发叶的越来越早,反应出1960年以后的气候变暖的速度正加快中。过去 250年来,橡木叶片的第一次萌发,似乎已经提前了8天左右,相当于气候在同一时期里暖化了1.5 ° C。
直到19世纪末,动植物的出现及发生之记录成为全国性(英国)的消遣活动。在1891年和1948年间,一个由英国皇家气象学会(RMS)所组织的物候记录之计划阔及整个英伦三岛。高达 600个观察员提交了平均有数百笔的各个不同年份的资料。
在此期间,有11个主要植物物候持续记录了58年 (1891至1948年);另外在1929年至1948年间,有14笔为期20年的物候记录。
每年RMS季刊都刊登经整理资料(由上述的民众/观察员所记录),名为《物候报告》(The Phenological Reports)。这58年之间的资料由杰弗瑞总整理 (Jeffree, 1960)[5] 。针对夏季开花植物而言,早了21天;而春季开花的植物则晚了34天。总共25个种类极受温度的影响,显示:物候的事件之提早显然与气候暖化有关[6]。
通常情况下,植被指数的构成是由衰减的反射太阳光能源(为1%至30%的入射光线)经由红光(Red)和近红光(NIR)的减加比例来扩增,谓之常态化差值植生指标(NDVI)公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