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神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桃園神社map

25.006293°N 121.325277°E / 25.006293; 121.325277

事实速览 桃园神社, 基本信息 ...
桃园神社
桃園神社とうえんじんじゃ Tōen Jinja
原桃园神社本殿
基本信息
位置台湾新竹州桃园郡桃园街大桧溪
(今桃园市桃园区成功路三段200号)
宗教神道
主祭神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大国魂命大己贵命少彦名命明治天皇(1945年以前)
天照大神大国主大神丰受大神(2022年至2023年)
社格县社
建筑详情
本殿构造流造
建立时间昭和13年(1938年)
关闭
事实速览 桃园忠烈祠, 位置 ...
桃园忠烈祠
桃园神社
桃园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园区
位置桃园市桃园区成功路三段200号
建成时间1938年
网站桃园市政府孔庙忠烈祠联合管理所
官方名称桃园忠烈祠
类型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祠堂
评定时间1994年2月15日
详细登录资料
关闭

桃园神社,是一座位于台湾桃园市桃园区的神社,该设施于西元1938年兴建,该神社创建时无社格,后于1945年4月12日升格为县社。[1]该神社邻近虎头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今作为桃园忠烈祠使用。[2][3][4]

桃园神社的建筑为大日本帝国外地神社建筑中,迄今保留最为完整者。当前仍保有本殿、拜殿、参道、社务所等主要设施,且大致上仍维持原貌,并以其歇山顶庑殿顶之建筑设计以及其史迹之完整性等而著称。该神社之遗存全区被指定为桃园市定古迹,并以桃园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园区之名向大众开放。[5][1]

历史

创立

台湾日治时期,因应台湾总督府普及神道因素,日本官方在台湾积极于各地建立神社,民间及部分台湾商民亦附和之,其中包括台湾神社新竹神社嘉义神社台南神社等设施。昭和9年(1934年),日本政府开始在台湾推行“一街庄一社”的政策,桃园神社与台湾大多数的神社均在这个时期所建立。

昭和11年(1936年)5月,在经由桃园郡谷义廉日语谷義廉[6]呈报新竹州知事赤堀铁吉[7]后,因考虑皇纪2,600年(1940年)纪念事业,以及于1936年5月开始进行“新竹神社神域扩张计划”,因而择址于桃园街东北郊的无名山麓(现虎头山)兴建桃园神社。在经得郡民赞成后,决定以五万余圆进行建设。其工事设计及监督则由桃园郡役所庶务系吏员春田直信担任[8]。神社的筹备委员则包括村木末一(桃园街长)、柳本贞吉(芦竹庄长)、马场仪次郎(大园庄长)、诸冈嘉助(龟山庄长)、山本宗平(八块庄长)、本山直枝(新竹州会议员)、简朗山等人,另外上栋式的木牌上还记载建造过程时所祭之神、祭主之资讯。

在进行神社兴建计划后,简朗山曾于《台湾日日新报》发表〈桃园神社建设喜赋〉:

满场议案赞成频, 寄附无论富与贫。 共喜桃园神社建, 国民日日振精神。

昭和12年(1937年)9月6日,桃园神社举行地镇祭,并自昭和13年(1938年)2月下旬开始进行参道铺装奉仕作业,由桃园郡下男女青年团员出动铺设玉石及砂利铺装。桃园神社最终于同年6月10日吉辰举办上栋式,并于1938年9月23日举行镇座式,24日起至10月2日期间举办各项祭典及娱乐活动,并从台湾神社迎来御灵代。其神社建设资金共计约二十万圆。

往后,神社每年经常举办祭日活动,如新年祭纪元节天长节明治节等祭典,其活动均由郡守或当地行政长官同职员、士神、学生与民众祭祀。

桃园神社在最初为“无格社”,隶属于新竹神社之下,因而受到日本政府宫内厅的登记与管辖。1945年,其社格升格为“县社”,并奉祀开拓三神大国魂命大己贵命少彦名命)、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外,也加祀掌管五榖丰收的豊受大神明治天皇。其社掌则由樱井重夫担任。[9]

依据当时所颁法令,神社周围则禁止污秽物、车马不可驶入、也禁止人民在四周伐木或捕捉鱼鸟,因此神社在创立初期,其周围自然环境则得以维持清净且庄严之气氛。并持续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战后

国民政府迁台后,神社建筑自1946年6月17日起,在新竹县长刘启光主导下,即被充为“新竹县忠烈祠”使用,并举行奉安典礼[10][11],成为国民政府在台湾第一处奉安烈士的主设施。1950年10月25日桃园设县后,更名为“桃园县忠烈祠”。主祀神改为郑成功刘永福丘逢甲遗像[12],并在朵殿主祭祀反清、抗日烈士、义士灵位。1998年后,因应行政院发布“修正忠烈祠祀办法”修法,桃园忠烈祠入祀基准扩大至因公殉职的公务人员。

1972年2月,在中华民国与日本断交后,内政部于1974年颁布“清除台湾日据表现日本帝国主义优越感之殖民统治纪念遗迹要点”,主要内容包括应彻底清除日治时期神社,意图去日本化,使得各地神社开始进行拆除工程。[13]

1985年,鉴于桃园神社建筑因多年乏人管理,部分结构受损,桃园县政府在内政部公函依照《文化资产保存法暨实施细则》的规范,认定桃园神社不宜列为古迹,并以重建“忠烈祠”为名义,提出拆除神社,整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国宫殿式建筑计划,因而组成“忠烈祠改建委员会”举行公开竞图比赛,然而该计划在公布后,则遭到时下社会舆论和学界的强烈反对、民间因而开始紧急提出保护古迹的呼声,其中,民间多数共识认为:“考量桃园神社现有建物保存良好,可持续以忠烈祠功能进行使用,殊无理由拆除重建。”,赞成拆除的一方则是以林衡道、时任桃园县长徐鸿志为代表,并以“桃园神社为日本殖民统治之遗物”之主张而由,需进行拆除。[14]而后,在公开竞图得标的建筑师李重耀李政隆前往神社进行实地场勘后,因认为“桃园神社构筑具有独特性及保存价值”,最终决定放弃参与新忠烈祠的设计权:

  桃园神社规模不仅完整,而且造形雄伟。不只神社的屋顶样式有歇山、抚殿、唐破风式等极尽式样的变化外,而且建筑的配置,神社是逐层拾阶而上,极尽宗教建筑的气氛。更可贵的是这些建筑采用完整桧木建筑的风格,不仅保留着桧木木材具有的木质美感,而且在不着粉饰的布幕结构系统中,也极尽其苍劲有力和朴实的美。其肃穆、祥和、亲切之感,是台湾现有庙宇建筑中极其罕见的。[15]

随后,李政隆曾寄交陈请书至总统府及各部会主张保留,但未获回应[16]。同时,公众舆论也开始对桃园神社的保存行动带来影响、包括建筑界人士王镇华、李干朗等人举行座谈会[17],议员江永忠、王惟任、谢碧春、及媒体人张晓风、金恒炜、吴密察、徐国士及邱杰投书呼吁保存,其中王镇华曾认为桃园神社的建筑空间经营相当成功,可更改名称以“日本侵华史迹馆”名义继续保存[18]中华电视公司后曾于5月底举办了以桃园神社保留为主题的电视辩论会,以传播论述关于桃园神社的保存议题。

最终,在经过投票表决后,桃园神社全区于1985年6月7日由桃园县议会决议“不同意拆除”,数十位专家也联名提出陈情书递交桃园县政府,随后,县政府决定将原准备新建之经费新台币886万元进行修复,且于1986年2月起至1987年2月止,由永裕泰工程公司承包进行神社的整修工程。[19],并于1987年1月30日竣工。[20]桃园神社也因此成为台湾文化资产保存行动中,首宗根据“帝国主义优越感之殖民统治纪念遗迹”被支持保留的案例。

1994年2月15日,桃园神社经公告指定为国家第三级古迹,随着2010年五都改制及2014年桃园县升格,桃园神社以“桃园忠烈祠”之名,亦随改为直辖市定古迹。

2005年起,由于维护困难,桃园市政府尝试扩大古迹利用对外性,由民政局主管祭祀业务,文化局负责古迹维护事务,并成立“桃园忠烈祠文化馆”以进行委外经营先期规划会议。[21]

近代

2016年,因应保存古迹原貌,以及拜殿、本殿屋顶严重漏水因素,桃园神社开始进行第二期修复工程[22],除社务所将规划为展览空间及游客中心,管理员室规划为贩卖部,并整修建筑物地坪、夜间照明、修复鸟居等设施。[23],修复后,由于考量其政治象征、文化价值、神社及忠烈祠利用之特殊官方场所定位,忠烈祠园区则更名“桃园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园区”[24]”以传递园区在持续保有其用处,更具有传承及转型的核心定位及吸引游客参观。[25]

其中,曾担任神社总建筑师的春田直信家族后代:其子春田直明、其孙春田直人曾于2018年捐赠桃园市政府约日币60万圆,分别用于修复工作及向忠烈祠烈士致敬,并于5月18日出席“春田家族祈福暨捐款仪式”。[26][27]2019年1月2日,政府耗资总经费2,256万9,789元,进行社务所及整体附属设施整修,于2020年3月25日竣工。

社务所及整体附属设施整修工程最终于2020年7月修复完成,神社文化园区重新对外开放参观。[28]并透过委外方式经营招商,忠烈祠则保留由民政局孔庙忠烈祠联合管理所负责管理,并配合园区活化使用政策活络空间。[29][30][31]

2021年7月,桃园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园区与桃园孔庙申请通过“桃园孔庙暨忠烈祠神社文化园区”环境教育场域认证[32],将规划不同主题的环境教育及探索体验课程,并不定期举办环境教育、历史教育及各种小型展览、表演活动。[33][34]

设施

桃园神社位于虎头山,建地总面积1780.4平方米(约5385坪),建地面积452.82平方米,在最⾼处的平坦台地后⽅建有“本殿”和“拜殿”,建筑配置顺应虎头山地形拾级而上,分为三进,第一进为种植铁杉与树立石灯笼的绿地,第二进是神社四周围墙内及拜殿,第三进是本殿。

神社的建筑结构以台湾桧木为建材,并在格局上呈现均匀对称的空间配置。参拜者可从入口社标拾阶而上,经过参道、鸟居后,前往拜殿与本殿,其沿途设有一匹铜马、一对狛犬,中轴线两侧分别有手水舍、社务所、东司、管理室等设施。[35]

鸟居及参道

根据仿制札之资讯,桃园神社在落成之初共设有五座鸟居,作为标示入口意象之作用,当前园区仅存有一座鸟居(五之鸟居),另外四座则位于通往市区的参道,以桃园街的东门溪昭和桥(大树林桥)为基点,包括分别位于现成功路三段与大有路交叉口的三之鸟居,下方社号标旁的四号鸟居。1938年7月中旬,桃园陈合发商行、桃园产业组合、共荣会、米谷协会曾共同赞助神社奉献“鸟居”,预计将分别建于昭和桥(大树林桥)前、宫前桥前以及神殿前。五座鸟居的地址则包括下列:[36]

  • 一之鸟居:今成功路一段与民生路交叉口,原东门溪上之武陵桥旁,米谷协会奉献,现已不存。
  • 二之鸟居:今成功路三段,位于宫前桥(现成功桥)附近,产业工会、共荣会奉献,战后改称“忠义门”,1993年因成功路三段拓宽而拆除,现已不存。
  • 三之鸟居:今成功路三段与大有路交叉口,1990年代初期因成功路三段拓宽而拆除,现已不存。
  • 四之鸟居:今山脚下神社社号碑旁,现已不存。
  • 五之鸟居:神社境内,陈合发商行奉献。

当前仍保存的五之鸟居,其形式为混凝土制“明神鸟居”,表面设有洗石子,战后,鸟居为去除日本神社的意象,撤除笠木、鸟木及额束,仅留下柱石、柱、贡、横梁结构,在1986年间修护并未依原样复原。

至于神社境内所设立之参道,至今则保存自神社社号碑旁至拜殿前入口的石阶段,该路径长约百余米,宽约3.6米,地面为混凝土制。其入口进出处之台阶约为20余米,宽约6米,总共分为两个阶段。上侧梯面宽度是31公分,下侧梯面宽度是35公分。整个石阶共有65阶,左右两侧都设有排水沟。

此外,神社阶梯参道两旁的驳崁所植的鹅卵石采用“一心六石”之排列方式,以一颗石头为中心周围排列六颗石头,并借由相互连结以增加稳固性。鹅卵石最初是由在地工人自南崁溪采集而来,采用竹制扁担、麻绳、箩筐等工具肩挑到神社新筑工地,并征用工地附近居民充为建筑工程所需人力。[36]

中门及枅垣

中门设立于拜殿前方,通常作为进入本殿的主要通道。该建筑为切妻造,屋顶覆盖着铜皮瓦,左右两端各装饰著鬼板、破风板和悬鱼(脊墬),其上侧则设有精美的木雕六叶装饰,破风板上则是以八对金具装饰。整个中门由八根柱子支撑,采用八脚门的设计,宽度和深度都是330公分,正面有三个开口以四根柱子支撑,深度为两进,用三根柱子支撑。柱子的底部由混凝土制成,表面铺着洗石子,柱子的基部用铜皮(根卷金具)保护。

中央大门采用的是双开栈唐户,放置于柱子之间,四个角落则使用散金具装饰。

回廊旁设有“透塀”,为在左右两侧设有一段长约152公分之全形字体型木构围墙,以分隔内外空间及界定神域范围,外围的木造垣则被称为“瑞垣”,为桧木制一重式,其结构以铁钉固定,表面栓以木栓,基座凸出地表6公分,表面也同铺上洗石子。具有适时遮蔽直视本殿视线的功能。[36]

拜殿

拜殿是神社进行祭祀仪式和进行参拜的场所,是全区面积最大的殿宇,该建筑平面呈现T字形,中央设有三个开间,左右两侧各附有一座殿,分别是“神馔所”和“祭器库”,其中,祭器库在今日被用作烈士牌位的供奉室所使用。

拜殿共有五个开间,主体建筑由圆木柱和蔀 (日本)日语(木格状板墙,用以遮蔽光线之物)建造而成,前后八扇门皆由一整块木料制成,门板和木柱底部皆以铜质金具包覆,不不仅用作装饰,还可以防止建筑物受到雨水和白蚁、蛀虫等造成潜在腐朽的侵蚀问题。中央的金具上则设有一菊纹。室内的天花板采用格状天花板(折上格天井、覆盆式天井)作法,室外屋顶则使用“入母造”和“铜瓦栩葺”的形式设计。

该内部设有一座奉献箱,该箱子是以上等的台湾桧木制成,表面仅经过简单的刨光处理,四个角皆使用铜质金具包装,其中金具的刻纹精细。抽屉则由背面开启,正面保持完整一体,当前置放在拜殿的供桌、拜桌和石制香炉,则是在战后所放置的。[36]

本殿

本殿为神社内最重要的建筑,作为祭祀者进行祭祀仪式的场所使用,唯有主祭者才能进入本殿,其屋顶呈现切妻造的结构,呈现平入“流造”形式,并覆盖着铜皮瓦。其中屋顶上更设有七根“鲣鱼木”及“千木页”作为装饰特征。

整座建筑共开有三间,深度为两进,长约364公分,宽约254公分。本殿大门是以实心板材制成的门扇,四个角落和中段则镶嵌有“散金具”的装饰。底部则是由直径20公分的木柱支撑著,高度约为2米。其建筑木质主要是使用台湾桧木所建造,左侧转角部设有“组高栏”,高栏末端设有“木口金具”作为装饰,木柱上方放置著铜质的“拟宝珠”。前廊屋檐左右两侧则设有被称为“海老虹梁(えびこうりょう)”的木梁。

建筑物的外观设计上,桃园神社本殿具有着混凝土制表面洗石子的阶梯五级,以及总计长约332公分,宽17公分,高15公分的木造阶梯七级,俗称为“半步梯”。该阶梯的设计非常特殊,无法容纳人一脚平踏,目的是为了使祭祀者须低头注视并蹎脚尖谨慎,以防摔倒。由于本殿与拜殿相连接,该建筑也具有降低祭祀时风雨影响之功能。

本殿的基坛为混凝土结构,表面同样使用洗石子进行装饰,并且在前方设有廊道与拜殿相连接。其建筑结构及外观设计展现细腻的工艺技巧与装饰风格,当前本殿因供奉入祀者之牌位,并不提供开放游客进入参观。[36]

手水舍

手水舍作为提供参拜者在参拜前进行身心净化、洗手、漱口的场所使用,又称为称为“水盘舍”或“净手亭”,该设施位于神社西侧,昔日曾被日本人称为“西净”。其建筑为一座四角形的亭子,长288公分,宽225公分,平面矩形,由四根柱子支撑屋顶,柱脚包覆着铜皮(根卷金具)。其中亭子的屋顶为切妻造,并以铜瓦覆盖,两侧妻面则上饰有精雕的悬鱼和铜皮鬼板,在额枋和桁木之间则安装成列的直棂木。

亭内当前放置了一座手水钵日语手水鉢,该砵长180公分,宽110公分,高80公分,由混凝土制成,表面磨石子,并配备了几个竹或木制的舀水瓢提供参拜者使用。亭子的四根柱子向内微倾,产生“助锄”作用,使亭子更加稳固,增加其对台风、地震等天然灾害的抵抗力。[36]

社务所

社务所位于神社的东侧,昔日被称作“东沐”或“斋馆”。该建筑最初提供给神社管理人员处理事务,并提供给参拜者休息、斋戒和沐浴等使用空间,桃园神社社务所的建筑结构则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其格局和样式则贴近于当时所兴建的典型和式住宅。其中,其屋顶采用寄栋式设计,并铺设以水泥制成的文化瓦。建筑其地面架高,并下设通风孔以维持室内空气流通。其中建筑出入口处则设有唐博风(卷棚轩),并以铜质金具装饰。屋顶则是使用“铜瓦柿葺”方式使表面呈现紫铜色,再经过绿色处理。侧面则捶木和直梁支撑的横行肘木。室内的天花板则呈现出藻井的设计[36]

社务所建筑内部设有榻榻米、座椅、桌子等传统日式家具,并配置了沐浴设备。 其种植了数棵竹柏,除了避邪以外,也被广泛的当成盆栽及造景。[37]建筑物旁靠近铜马处,则设有一座小型储藏室。

2005年后,社务所曾作为忠烈祠文化馆的办公室、社区营造企划中心和桃园书院使用,在2017年进行修复工程后则作为展设馆,以招商委外营业。[38]

管理室

管理室为和洋风格的小型建筑,提供神社管理员居住、办公使用,其建筑物的台基以混凝土制成,表面采用洗石子的装饰,外墙使用木材制成,内墙使用白灰粉刷,屋顶则使用水泥制成的文化瓦覆盖。其室内地板架⾼,部分房间铺设著榻榻米。

在2007年进行局部修缮时,则在管理室周围加建了一个木制的休憩观景台。建筑旁则设有一间储藏室,该建筑物与管理室风格大致相同,唯建筑面积较小。在该建筑群整修完成,曾作为桃园影⾳创意学苑及桃园传艺⼯坊使用。[36]

东司

该建筑最初作为厕所使用。在战后由于破损不堪,于1986年时依照原样所重建,为典型和式建筑。其建筑物基座以混凝土制成,建筑外墙和窗户是以木材建造,并镶嵌透明和毛面玻璃。内墙下半部是以混凝土粉光处理,屋顶则覆盖着文化瓦。[36]

文物

Thumb
狛犬
Thumb
铜马
Thumb
石灯笼

神社社号碑

社号碑被视为神社最重要的标志,并标示著神社的名称和座落地点,桃园神社社号碑设立于神社入口处,该碑高约320公分,底部设有三个阶梯的正方形基坛,表面覆盖洗石子,原名称“桃园神社”刻于基坛上方,顶部为尖峰金字塔形。正面上方刻有“桃园神社”,背面则刻有镇座日期“昭和十三年六月十日”等字样。

1946年,国民政府将表面重新刻成“新竹县忠烈祠”,背面日期也重新刻成“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六月十七日建立”字样。后在1950年10月,再将“新竹”二字改刻为“桃园”而呈现貌。[36]

阶梯前方现展示刻有“奉献 芦竹庄 徐崇德”字样之石碑,背面刻有“昭和十三年九月吉日”,该石被推测为第一对狛犬基座之中间部分结构。

狛犬

狛犬又称之为“高丽犬”、“貊白犬”或“唐狮子”,被视为守护神社的重要象征,桃园神社曾设置两对狛犬,一对位于五之鸟居前,另一对则位于后侧,1946年后,神社狛犬全数遭到撤除。当前神社可见的狛犬,是1986年以原有的旧照片样式重新建造并安置的复制品。[36]

铜马

铜马一般被放置在神社入口及鸟居旁边,象征着神马供奉在此。桃园神社则设有一座铜马,其雕像由青铜所制成,全身饰有精致的纹饰,腹部的两侧铸有樱花徽章铸纹。该雕像长度约为270公分,高度约为205公分。其下部基座于1986年所重建,长度为270公分,宽度为105公分,高度为110公分。

其基座的材料为混凝土,内植有鹅卵石,表面经过仿石材处理,外侧则采用洗石子混凝土制作。当前铜马已经遭受了一些磨损和破坏,包括社纹则遭受极为严重的磨损,但雕像本身仍保留一定的完整性。[36]

石灯笼

石灯笼通常放置在神社入口或境内,以提供园区照明,内部配有电线和电灯等设备。桃园神社在落成时,则于神社各处设立大型和小型两种型式的灯笼,并按等距离间隔摆设。

战后,多数石灯笼大多遭到拆除。当代在神社周遭地区仍保存着大量石灯笼竿的残迹,其中两座大型和四个小座的石灯笼为1986年修复工程所重建,分置于鸟居前参道两旁。[36]大型石灯笼则在小型灯笼的基础增加高度为85公分的基坛,材质为钢筋混凝土。

事件

迎神争议

Thumb
社务所内大国主大神天照大神丰受大神神体陈列间

2022年9月,桃园神社文化园区与日本北海道钏路市鸟取神社合作,设置“桃园神社 昭和拾参”绘马褂所、祈祷颁布所、风铃回廊等,并贩卖作过入魂仪式的御守。[39]该年12月5日,市府修正“桃园市政府孔庙忠烈祠联合管理所场地使用管理要点”,将管理要点改纳入营运计划规范后,委外厂商只需要送交主管机关备查,即可自行调整举办之活动内容。其后厂商迎请主神大国主大神天照大神丰受大神并开放民众参拜。委外厂商说,自从9月引进日本神社文化后,吸引很多民众到场参观,从过去每天不到10人入园,变成平日900人次、假日5000人次的入园人潮,提升园区内的经济与观光。[40]

然而,此事引起部分人士批评悖离忠烈祠精神,桃园市政府民政局于2023年3月表示随着2月28日活动档期结束,已于3月1日陆续撤下场布、3月13日将三尊神祇请回,为避免再发生类似争议,已研拟修正场地使用管理要点。[41][42][43][44]

流行文化

在2014年台湾电影《KANO》中,片中近藤兵太郎教练与嘉义农林棒球队球员们初次见面的集合地点嘉义神社,即是在桃园神社取景。[45]

其他

2022年9月,日本兵库县的民间团体城下町乐会曾为感念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台湾民众的协助,为原桃园神社打造名刀狮子王的复制品“千年友谊之太刀·麒麟”进行募资计划,该刀将由兵库县刀匠高见国一所打造。[46]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