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斯利龙(属名:Gresslyosaurus,意为“阿曼兹·格雷斯利的蜥蜴”)是蜥脚形亚目板龙类恐龙的一个属,生存于晚三叠世的法国、德国、挪威、格陵兰及瑞士。
格雷斯利龙属 化石时期:晚三叠世,
~ | |
---|---|
巨型格雷斯利龙正模标本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
科: | †板龙科 Plateosauridae |
属: | †格雷斯利龙属 Gresslyosaurus Rütimeyer, 1857 |
模式种 | |
†巨型格雷斯利龙 Gresslyosaurus ingens Rütimeyer, 1857
| |
其它物种[1] | |
| |
异名[1] | |
|
发现与命名
巨型格雷斯利龙(G. ingens)正模标本NMB BM 1、10、24、53、530-1、1521、1572-74、1576-78、1582、1584-85及1591由阿曼兹·格雷斯利于1840年左右在瑞士北部晚三叠世(诺利阶晚期至瑞替阶)特洛辛根组或诺伦梅格组发现,[2]而正模标本更多部分则由未知收集者于1915至1942年间发现。[3]巨型格雷斯利龙是由吕蒂迈尔(1857年)命名并描述。[4]
普氏格雷斯利龙(G. plieningeri)最完整遗骸是于1982至1994年间在法国夏林斯泥岩组收集,而正模标本SMNS 80664——一组颅后骨骼——则是由普林宁杰于1847年从德国特洛辛根组收集。[5]普氏格雷斯利龙是由Huene(1905年)命名并描述。[6]
强壮格雷斯利龙(G. robustus)正模标本UT (GPIT) B是一组颅后骨骼,由奎恩施泰德于1879年从瑞士特洛辛根组收集。[6]强壮格雷斯利龙是由休尼(1905年)命名并描述。[6]
托氏格雷斯利龙(G. torgeri)正模标本HMN MB III是一组颅后骨骼,由耶克尔于1909或10年从德国特洛辛根组的一个板龙尸骨层中收集。[7]托氏格雷斯利龙是由耶克尔(1911年)命名并描述。[8]
分类
格雷斯利龙最初由吕蒂迈尔(1856年)根据瑞士北部晚三叠世(诺利阶晚期至瑞替阶)诺伦梅格组发现的颅后遗骸命名为“格氏慑龙”("Dinosaurus gresslyi"),但由于此名是在一篇摘要中被描述,因此仍为无资格名称。[2]鉴于“Dinosaurus”一名已被用于命名某种合弓纲,吕蒂迈尔(1857年)故将该材料正式描述为巨型格雷斯利龙。[4]
莱德克(1888年)将格雷斯利龙列为镰齿龙的异名,但休尼(1908年)移除了归入镰齿龙(作者将其归入兽脚类)以及格雷斯利龙和板龙的蜥脚形亚目材料。[9]
大量研究者(如斯蒂尔1970年)均认为该属有效,但加尔东(1976、1985及1986年)根据与德国板龙材料的比较将其视为板龙的异名。[10][11][12][13]莫塞尔(2003年)发现格雷斯利龙与板龙并不代表同一个属,劳赫等人(2020年)则在施莱特海姆龙的描述中发现该属与格雷斯利龙间存在大量区别。[3][14]
与格雷斯利的关系
奥斯瓦尔德·黑尔在其1865年著作《Die Urwelt der Schweiz》中指出,阿曼兹·格雷斯利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住进精神病院,且一直受到自己变成与自己同名的恐龙——格雷斯利龙的幻觉的折磨。[15]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