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椋鸟(学名:Gracupica contra)为椋鸟科斑椋鸟属的鸟类。分布于尼泊尔、印度、泰国、寮国、缅甸、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2]
通常以小群形式出现,主要栖息在平原和低矮的丘陵地带。多生活于高大的大青树上或村寨附近的乔木上或田边以及营巢于高树上。经常在城市和村庄中看到,但不像家八哥那样大胆。能发出各种流畅的音调鸣声。
分类
斑椋鸟由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于1758年在《自然系统》第十版中以双名法正式描述为Sturnus contra。[3] 林奈的描述基于1738年由伊莱亚萨·阿尔宾所描述并绘制的“Contra, from Bengall”,以及1751年由乔治·爱德华兹所描述并绘制的“黑白印度椋鸟”。[3][4][5] 阿尔宾认为“contra”是这种鸟的孟加拉语名称,但在19世纪时这个名称已不为人知。[4][6] 林奈指定的模式产地是印度,但1921年英国鸟类学家E. C. 史都华·贝克将其范围限制在加尔各答。[7][8] 过去斑椋鸟曾被归入椋鸟属(Sturnus)和Sturnopastor属,但根据2008年发表的分子亲缘关系学分析结果,现被置于法国博物学家勒内-普里梅韦勒·莱松于1831年引入的斑椋鸟属(Gracupica)中。[9][10][11]
- G. c. contra(林奈,1758年) – 分布于巴基斯坦东部、印度北部和中部、南尼泊尔及孟加拉(包括sordida)
- G. c. superciliaris(布莱思,1863年) – 分布于印度东北部曼尼普尔、缅甸北部和中南部以及中国西南部
该物种主要分布于恒河平原,向南延伸至安得拉邦,向东延伸至孟加拉。在印度东北部(从萨迪亚到Tirap和那加丘陵)的种群被西德尼·狄龙·利普利于1950年命名为sordida(最初为Sturnus contra sordidus)。该形态与印度种群不同,其肩部和后颈的条纹较少。分布于曼尼普尔以南至缅甸,向东至云南的种群则为亚种superciliaris,该亚种首次由爱德华·布莱思于1863年描述。
2021年一项研究发现G. contra实际上是一个复合种,包括三个不同的物种:斑椋鸟(G. contra sensu stricto),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大部分地区、缅甸和中国云南,其亚种包括sordida和superciliaris;暹罗斑椋鸟(G. floweri),分布于泰国和柬埔寨;以及单型种、可能野外灭绝的爪哇斑椋鸟(G. jalla),历史上分布于爪哇和峇厘岛。G. jalla可能因印尼日益猖獗的非法鸣禽贸易而在野外灭绝,且在圈养中可能受到与其他斑八哥种混种的威胁。建议在野生动物贸易中寻找基因纯正的成员进行圈养繁殖;在峇厘岛鸟园可能存在一个纯G. jalla的圈养种群。[12]
描述
这种八哥的黑白对比鲜明,喙呈黄色,喙基带有红色。眼睛周围的裸露皮肤呈红色。上半身、喉咙和胸部为黑色,而面颊、眼先、翅膀覆羽和臀部则是对比鲜明的白色。两性在羽色上相似,但幼鸟的黑色部分则为深棕色。[13] 各亚种的羽色略有差异,羽毛的条纹和体型尺寸也有所不同。
飞行缓慢,圆形翅膀的飞行方式像蝴蝶。[14]
分布与栖地
该物种主要分布于平原,但在海拔约700米以下的山脚地带也能找到。牠们主要栖息于有开放水源的区域。印度的主要分布范围是从恒河平原延伸至南方的克里希纳河。牠们的分布范围在逐渐扩大,最近在巴基斯坦[14][16]、拉杰果德[17]和孟买(自1953年以来)[18]建立了种群,可能与笼养鸟的贸易和意外逃逸有关。[19] 印度西部的扩展,特别是在拉贾斯坦邦的一些地区,受灌溉和农业模式变化的推动。[14][20] 该物种也已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建立种群。[21]
其栖地是低地的开放区域,有散落的树木靠近水源,通常接近人类居住区。这种鸟类经常出现在污水处理场和垃圾场。[14]
行为
这些椋鸟通常以小群体形式出现,主要在地面觅食,但也会停栖在树木和建筑物上。群体中的鸟类经常鸣声,鸣声种类丰富,包括口哨声、颤音、嗡嗡声、咔嗒声和颤音叫声。被圈养的幼鸟可被训练模仿其他鸟类的旋律。
在印度,繁殖季节从3月持续到9月。随着繁殖季节的开始,群体规模减少,鸟类成对活动。求偶行为包括鸣声、羽毛蓬松和点头。巢是一个松散的草堆,呈圆顶形状,侧面有入口,放置在大树(常见的有榕树、芒果、菠萝蜜、紫檀[22])上,有时也建在人造结构上,[23] 通常靠近人类居住区。多对鸟会在同一区域筑巢。通常每窝产4到6颗光滑的蓝色卵。每颗蛋间隔一天产出,孵卵在第三或第四颗蛋产出后才开始。孵化期为14到15天。雏鸟孵出后需由母鸟夜间照顾两周。双亲共同喂养雏鸟,直到雏鸟三周后离巢。每季可繁殖多窝。[13][24][25]
曾有记录显示发生过异种哺育的现象,即一只家八哥曾喂养过一只斑椋鸟的雏鸟。[26]
这些八哥在夜间形成集体栖息,并共同防卫其巢区。[14]
文化中的地位
这些八哥模仿人声的能力使其成为受欢迎的笼中鸟。苏米纳加族相信这种鸟是人类的转世,因此不会吃这种鸟。[27] 由于牠们吃许多昆虫,通常被认为是有益的。[14]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