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鸟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布氏鸟属(学名:Brodavis)为黄昏鸟目布氏鸟科(Brodavidae)下的唯一一属鸟类,主要栖息于白垩纪晚期(坎帕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北美洲及亚洲的淡水环境。由赖瑞·马丁、夫根尼·库洛克金及提姆·托卡里克于2012年进行发表及命名,布氏鸟属目前已知包含了四个物种。
布氏鸟属![]() 化石时期: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兽脚亚目 Theropoda |
演化支: | 鸟翼类 Avialae |
科: | †布氏鸟科 Brodavidae Martin et al., 2012 |
属: | †布氏鸟属 Brodavis Martin et al., 2012 |
模式种 | |
†Brodavis americanus Martin et al., 2012
| |
种 | |
|
其模式种美洲布氏鸟的正模标本为发现于马斯特里赫特期加拿大法国人组,编号RSM P 2315.1 的左跖骨化石。
贝氏布氏鸟的正模标本为发现于马斯特里赫特期(6,680万至6,600万年前)美国南达科他州地狱溪层,编号PIN 4491-8的左跖骨化石[1]。
蒙古布氏鸟的正模标本为发现于马斯特里赫特期蒙古耐梅盖特层,编号PIN 4491-8的左跖骨化石。
瓦氏布氏鸟于2007年由詹姆斯·马丁及阿曼达·科德斯珀森发表及命名,最早被分类至潜水鸟属,正模标本为发现于坎帕期(8,150万至8,050万年前)美国南达科他州西南部的沙龙泉组,编号SDSM 68430的左跗跖骨化石[2]。瓦氏布氏鸟目前分类于布氏鸟属下,但牠们也可能属于自己独立的属。
布氏鸟属为第一个发现生存于淡水环境且存活年代最晚的黄昏鸟目演化支。虽然黄昏鸟目约于早白垩世结束时失去了飞行能力,但布氏鸟属较低程度的骨肥厚意味着牠们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飞行能力[3]。
2015年,一项物种水平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黄昏鸟目之间存在以下关系[4]。
黄昏鸟目 Hesperornithes |
| |||||||||||||||||||||||||||||||||||||||||||||||||||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