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屋(英语:Squatter)在香港一般是指非法占用政府土地,或位于私人农地上的违契构筑物或临时居所,其建筑通常相当简陋,大多以铁皮及木板等搭建而成,所以又俗称铁皮屋、木屋;香港的非原居民村落只是寮屋区(squatter area:占屋)。
根据现行寮屋管制政策,在1982年寮屋管制登记中已登记的寮屋会获发寮屋编号,构筑物的位置、尺寸、建筑物料及用途如与1982年寮屋登记记录相同,便可获暂准存在(但其非法或违契性质不变),直至因发展计划、环境改善或安全理由而须予以清拆,或直至自然流失(例如构筑物无人占用或不再存在)而被取缔[1]。
历史
寮屋在1940年代末在香港开始增多。原因不只是原有的房屋在战时大多受到破坏,更重要的是其后中国大陆爆发国共内战,使大量难民涌入香港。香港政府在奉行自由贸易的原则下,当时未有相应提供任何公营房屋计划,难民便在市区边缘和山边建造寮屋。寮屋区十分挤逼,卫生恶劣,更经常发生火灾意外。
直到1953年12月24日石硖尾大火烧毁该处的寮屋区令近五万人无家可归后,港英政府才改变房屋政策,兴建公共房屋安置居民,寮屋在香港的数量才受到控制。另外于西贡清水湾的碧水新村,则主要是上世纪60年代批予受台风影响的居民登记居住的寮屋。[2]
寮屋多为非法僭建,设施简陋,环境卫生恶劣,存在火灾等安全隐患,部分更成为治安黑点。当年,房屋署设有寮屋管制组(俗称“寮仔部”)尽力取缔非法僭建寮屋,惟成效始终不彰,仍然有不少不法之徒因为有利可图而继续搭建寮屋兜售,甚至出现“你拆我建”的猖獗情况。这些寮屋买家多为新来港人士和贫穷人士,甚至误以为入住寮屋便可轮候公共房屋的人士等。[3]
根据房屋署1980年代初的统计,全港有57万木屋居民,大约14万个家庭。按当时措施,居港10年并符合入住公屋资格,而木屋被清拆或因天灾而损毁的居民,可立即迁入空置的公共屋邨,如公屋单位不足,则可迁入临时房屋。[4]
政府于1982年为全港寮屋进行登记,记录了寮屋的位置、尺寸(即长度、阔度和高度)、建筑物料及用途,作为日后寮屋管制的基线[5]。已登记寮屋如未经许可下扩建或重建、改变用途,或在原登记为临时物料的情况下改用永久物料,地政总署会按照寮屋管制政策进行执管,自此居民不能自行扩建房屋(僭建),否则会失去清拆寮屋时入住公屋(俗称“上楼”)的资格。
而早期经官地租用牌照搭建的建筑物,由于这些牌照在1984年因应政府政策而转为短期租约[6]。从那时起,租户便需一直支付十足市值的租金。租金每三年调整一次,如租户对新租金不满,可向地政总署署长提出上诉。
截至2009年,香港仍有寮屋二十多万间,有人居住者八万多间[7],当中包括黄大仙、鲤鱼门、茶果岭、薄扶林村,以及新界等多处地方[8]。2009年10月九华径寮屋区发生大火[9],使人再次关注寮屋居民之居住问题。但亦有居民称住在寮屋只需每年向政府缴纳数百元地租,也有井水可用,花费较居住在其他地方少得多[7]。
考虑到寮屋管制政策旨在暂准已登记寮屋存在,绝非鼓励违规扩建,地政总署于2016年6月22日收紧执管安排,具体而言,在该日以后落成的扩建,一经发现,地政总署会即时取消寮屋登记编号和安排清拆,不再给予纠正机会。“寮屋住户自愿登记计划”由2018年11月1日起实施,属一次过性质,旨在配合政府同年5月10日公布,为受政府发展清拆行动影响的寮屋住户而设的优化特惠补偿及安置安排。具体而言,居于持牌非住用构筑物或已登记作非住用用途的寮屋(以下统称“非住用寮屋”)的人士,如果在此登记计划下向地政总署作出登记,日后如果该等非住用寮屋因政府进行发展而须清拆,他们便符合基本条件申请安置及特惠津贴。非住用寮屋本不应用作居住用途,有关登记计划旨在建立登记册,一方面确认已登记的住户已入住该等非住用寮屋,保障他们日后倘受政府发展清拆影响时有机会申请安置及特惠津贴,另一方面减少其他人士迁入非住用寮屋作居住用途的动机及相关的炒卖活动。政府并没有为登记数字预设指标。
2019年《施政报告》公布,计划收回九龙东3个寮屋区,包括茶果岭村、牛池湾村和竹园联合村,以发展公营房屋。当局初步估算,若以较高的发展密度推展两个项目,料可提供2,700伙公营房屋。不过,实际单位数目、地积比率及人口数字等发展参数, 须有待可行性研究完成后才可确定。至于“政府、机构或社区”设施,当局表示会尽量透过“一地多用”模式落实,按现时研究进度,料最快2021/22年冻结登记,如过程顺利,会争取于2025年开展工程。
1995年市区寮屋区一览表[6]
- 丹拿山近黄鹤楼
- 浅水湾道及南湾道上南湾道
- 芽菜坑
- 天后庙山
- 赫兰道
- 铜锣湾马山
- 舂磡角道
- 金督驰马径
- 西湾仔
- 大坑山
- 赤柱街市
- 浣纱街
- 南约
- 孔圣堂后面
- 圣士提反湾
- 宝云道
- 赤柱峡道
- 大潭
- 坚弥地街/道及适安街
- 漆咸径及地利根德里
- 大潭道(西)
- 克顿道
- 大潭笃村
- 猪毛山
- 石澳道
- 大华工厂后面
- 烂泥湾
- 何庄
- 东丫背
- 大口环村
- 银坑
- 大口环
- 土地湾
- 大口环新村
- 大风坳
- 钢线湾村
- 鹤咀村
- 近碧瑶村
- 芽菜坑(鹤咀)
- 域多利道近北
- 石澳村
- 薄扶林村
- 大浪湾
- 域多利道近华富村(包括水菜田村及瀑布湾)
- 玄都岩村(柴湾山)
- 西湾村(柴湾邨第 19 座后面[10])
- 鸡笼环(兴伟后面山坡)
- 西村(哥连臣角道对下)
- 潮州山
- 哥连臣角道
- 石排湾/田湾山
- 大坑东村(大坑坳及满华楼)
- 鸭脷洲大街后面山坡
- 大潭道(东)
- 鸭脷洲白沙湾
- 爱秩序村
- 深坑
- 筲箕湾海深庙
- 香港仔警署后面
- 山边台
- 黄竹坑径及旧村
- 亚公岩村
- 寿山村道
- 天后庙道对下丹拿山
- 黄竹坑新围村
- 香岛道近高尔夫球场
参看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