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英语:Harrison Evans Salisbury,1908年11月14日—1993年7月5日), 美国记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个被派往莫斯科的《纽约时报》记者。[1]
索尔兹伯里出生在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他于1925年毕业于明尼阿波利斯的北部社区高中,1930年从明尼苏达大学毕业。
他在合众国际社工作了近20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在二战的最后两年里,他是合众国际社的外国编辑。此外,他在1949年至1954年任《纽约时报》莫斯科分社社长。索尔兹伯里一直在与苏联的审查制度斗争,并在1955年获得了普利策国际报道奖。他还两次(1957年和1966年)获得了乔治·波尔克奖中的外国报道奖。
在20世纪60年代,他报道了美国南部日益增长的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从那以后,他指导了《纽约时报》1963年肯尼迪遇刺案的报道。1970年,他创建了《纽约时报》的专栏,并于1964年至1972年担任助理主编,1972年至1973年担任副主编。1973年,他从《纽约时报》退休。
索尔兹伯里是最早反对越南战争的新闻记者之一,1966年他在北越进行过报道,反对越南战争。由于他和约翰逊政府政见不同,因此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是他之前的标准在客观上帮助动摇了新闻舆论对战争的看法。他在反越战纪录片《猪年》(英文名:In the Year of the Pig)中接受了采访。他还是第一个报道越南战争的美国记者,并在1966年被北越政府邀请到越南。他的报道是第一个真正质疑美国空战诸多细节的报道。[2]
索尔兹伯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过广泛报道,他曾以76岁高龄跋涉1万多公里,完成对红军长征的寻访,并于1986年出版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成为继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之后,又一部介绍红军长征的西方书籍[3]。1989年,他目睹了政府对天安门广场学生示威活动的镇压,此后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所批评,但在邓小平南巡之后,又改变了先前的看法[4]。
其于一生中共有29部著作。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