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驼龙(属名:Chakisaurus,意为“更古老的羊驼”)是来自阿根廷晚白垩世乌因库尔组的一属已灭绝薄板类。属下包括单一物种迅捷原驼龙(C. nekul),所知于多具不同年龄的个体。原驼龙代表自乌因库尔组命名的首个鸟臀目物种。
发现与命名
原驼龙化石材料发现于阿根廷内格罗河省埃兹奎尔拉莫斯梅西亚湖(Ezequiel Ramos-Mexía Lake)附近普布韦洛布兰科自然保护区(以前称作维奥兰特农场地)乌因库尔组的沉积物中。正模标本MPCA Pv 816由几节部分背椎、部分骶骨、12节尾椎、一个不完整的髓弓、部分左股骨和腓骨、部分右胫骨和跟骨及两节第四趾趾骨组成。另有三件额外副模标本归入该属,均在约500米(1,600英尺)内成堆出现。第一件是MPCA Pv 822,属于一只幼年个体,包含5个背椎椎体、一个左肱骨及两个股骨底部。第二件标本MPCA Pv 823同为幼龙,包括一个右尺骨顶端。第三件是MPCA Pv 813,包括8个背椎椎体、2根部分肋骨、2个部分髓弓、右桡骨底部、一节第四趾趾骨及一只第二或第四趾的脚爪。一节额外的颈椎(可能是第四节)即MPCN Pv 846亦归入该属。[1]
2024年,阿尔瓦雷斯·诺盖拉(Alvarez Nogueira )等人据此化石遗骸描述了鸟脚类新属新种迅捷原驼龙(Chakisaurus nekul)。属名组合特维尔切语“Chaki”(意为“更古老的羊驼”,这里指原驼)及希腊语“σαῦρος”(sauros,意为“蜥蜴”)一词。种名在马普切语中意为“敏捷的”。[1]
描述
原驼龙被描述为一种“中型”薄板类鸟脚下目,体型与阿纳拜斯龙、南方棱齿龙、特立尼龙等分类单元相仿,但比小头龙、岭奔龙、伊萨西奔龙等分类单元更小。对该物种保存下来的后肢骨骼进行分析,未发现对某种程度上四足步行的适应性,表明某些其它薄板类是独立进化出这些特征的。[1]
前段尾椎关节弹性连接,可能导致一种尾基部下弯的倾斜姿势。该特征曾仅在泰坦巨龙类中观察到,包括风神龙族的阿鲁达巨龙。像其它薄板类一样,尾部具有和某些虚骨龙类兽脚亚目相似的对行走的适应性。[1][2][3]
分类
阿尔瓦雷斯·诺盖拉等人(2024年)在系统发育分析中将本属恢复为一种薄板类鸟脚亚目恐龙,而薄板类又隶属禽龙类演化支橡树龙形态类。他们指出,由于原驼龙化石材料破碎,其演化树尚不够精确。结果如以下分支图所示:[1]
| ||||||||||||||||||||||||||||||||||||||||||||||||||||||||||||||||||||||||||||||||||||||||||||||
古生态学
原驼龙发现于阿根廷内格罗河省晚白垩世乌因库尔组。包括雷巴齐斯龙科(鹫龙、利迈河龙及星脉龙)、[4][5]泰坦巨龙类(阿根廷龙、巴斯汀格里巨龙、坚毅龙及乔冈龙)、[6]鲨齿龙科(马普龙、米拉西斯龙及牛猎龙)、[7]一种大盗龙类(南盗龙)、阿贝力龙科(蝎猎龙、雷霆龙及肌肉龙)、一种轻龙亚科(乌因库尔龙)、[8]一种近鸟类(斑盗龙)及独特鸟兽脚类瓜利乔龙在内的多种蜥臀目恐龙同样是从该组中命名。[9][10]一种未命名半鸟科的遗骸亦被报道。[11]非恐龙动物群包括化石鱼类、楔齿蜥类、分类不明的有鳞目、蛇颈龟科及真鳄类。[1]
原驼龙是该地层首个获得学名的鸟臀目,此前这里发现的唯一鸟臀目骨骼是一只分类不明鸟脚类的爪子。[1]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