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非洲湖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乍得湖(卡努里语:Sádǝ,法语:Lac Tchad,英语:Lake Chad),是一个位于非洲中西部尼日利亚、尼日尔、乍得和喀麦隆交界处的淡水湖泊,也是西非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乍得湖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在19世纪曾是一个面积28,000平方公里的大湖,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引水导致乍得湖在1970年代中期后大幅减小,面积在2,000到5,000平方公里之间波动,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乍得盆地由非洲地盾凹陷而成,地处盆地中央的乍得湖为第四纪古乍得海的残余[1][2][3],其面积在公元前39,000年至公元前300年之间经历了四个鼎盛时期,在地层中留下了厚厚的硅藻土和湖相沉积[1]。历史上的最大面积约为340,400平方公里,体积约为13,500立方公里,最大深度约为160米,湖面海拔约325米,经凯比河注入贝努埃河,最后通过尼日尔河流入大西洋[4]。
乍得盆地包含西非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居住的证据,乍得湖地区在公元前500年就有人定居,主要考古发现包括萨奥文明[1]。根据克劳狄乌斯·托勒密的记录,罗马将军塞普蒂米乌斯·弗拉库斯于公元50年率军远征撒哈拉沙漠,翻越提贝斯提山脉,到达了被称为“河马和犀牛湖”的乍得湖以北,商人尤利乌斯·马特努斯于公元83年前后率领探险队通过相同的路线,从乍得湖将一头犀牛带回罗马[5][6]。
在中世纪乍得湖周边出现了一些王国,湖区则成为了拒绝融入这些王国的部族的避难所。由于伊斯兰教向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扩展以及阿拉伯人对地理探索的兴趣增加,乍得湖被记录在9世纪至14世纪的许多阿拉伯著作中。随着欧洲学术界和商界对非洲日益增长的兴趣,19世纪的欧洲人对乍得湖地区进行了大量描述,并在1898年至1909年间对乍得湖进行了三次科学考察。[1]
乍得湖被一道天然拦截坝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湖盆底部海拔275.3米,南部湖盆底部海拔278.2米,当南部水位超过海拔279米时才会流入北部[7]。南部在沙里河入湖口持续存在开放水域,水域的西部被芦苇沼泽所覆盖[8],东部水域中没有被完全淹没的沙丘形成了群岛[3]。南部湖盆的平均深度在0.5至2米之间,北部湖盆在0至1.8米之间,东部群岛区在0至2米之间[9]。
乍得湖流域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有沙里河、恩加达河、约贝河等注入[3][1]。湖泊的水源补给存在季节性,大部分来自流域南部阿达马瓦高原的降水,经沙里河和洛贡河输送到湖盆,二者贡献了乍得湖河流总流入量的95%,而约贝河仅贡献不到2.5%,经地下往东北约400公里处的博德莱洼地渗流的湖水带走了大部分的盐分,使乍得湖的含盐度保持在较低水平,其西南部均是淡水,含盐量最高的东北部也只是略带咸味[10][2]。
乍得湖地区平均年降水量330毫米,南岸年降水量平均为560毫米,北岸约为250毫米,雨季最高温度为30°C,在10月和11月进入旱季时最高温度升至32°C以上,昼夜温差几乎是雨季的两倍,在12月和1月夜间最低气温有时会降至8°C。四月通常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气温偶尔会达到40°C,最低水位出现在6到7月,最高水位在11到12月,表水温度在19°C到32°C之间。[1][3]
乍得湖流域是全球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主要流域之一,大气环流的微小变化会对乍得湖流域的降雨量造成极大影响,再加上乍得湖是内流的浅湖盆湖泊,表面积对入湖水量的变化非常敏感,故气候变化对其面积的影响非常大[11][12]。过度放牧和森林砍伐造成的植被丧失导致的干燥气候以及从入湖河流过度引水的大型灌溉项目是乍得湖萎缩的主因[13]。
1870年,乍得湖的面积约为28,000平方公里,湖水在雨季时能够顺加扎勒河流出,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查德湖的面积发生短暂萎缩,又在20世纪中期达到新高并再次从加扎勒河溢出[1]。20世纪60年代末在萨赫勒地区开始,并在1972年和1984年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的干旱被认为与植被减少、全球变暖和海面温度异常有关[11],在此期间乍得湖的面积大幅萎缩,此后在2,000到5,000平方公里范围内波动[7]。
从1966年6月到1973年1月,乍得湖的面积从22,772平方公里缩小到15,400平方公里[13],1975年进一步缩小到4,398平方公里[7],1994年2月仅为1,756平方公里[13]。此后乍得湖的面积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并有小幅增长的趋势[14],1995年至1998年在1,200到4,500平方公里范围内波动,2000年面积一度达到5,075平方公里[7],2013年至2016年的平均水域面积约1,876平方公里,其间最大面积为2015年7月的2,231平方公里[15]。
尼日利亚在湖区设有乍得盆地国家公园,该国和喀麦隆建立了8,225平方公里的乍得湖拉姆萨尔湿地[16]。湖南部的湿地植物主要有纸莎草等,芦苇多生长在盐度较高的北部,漂浮植物大薸有时会覆盖大片水域,洪水时间长的南岸生长有红苞茅等[16]。湖区永久植被的面积随着水位下降和气温升高从2000年的约3,800平方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约5,200平方公里[17],周围的茂密林地也演替为生长金合欢、猴面包树、棕榈和印度枣的疏林地带[1]。
乍得湖永久或季节性栖息著琵嘴鸭、埃及雁和非洲秃鹳等数百种鸟类[1],是欧洲鸭科和涉禽的重要越冬地,湖岸分布有草原鹰和靴隼雕等猛禽[16],一次在湖上可以观察到超过一百万只流苏鹬[18]。曾经常见的大型哺乳动物包括稀树草原的赤额瞪羚、苍羚、赤猴、条纹鬣狗、猎豹和狞猫,湿地则分布有非洲象、水獭、河马、林羚和赤羚,目前大部分大型哺乳动物已被猎杀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牛[16]。
整个乍得湖流域拥有179种鱼类,其中127种与尼日尔河流域相同,85种与尼罗河流域相同,47种与刚果河流域相同,有84种鱼类分布在湖水中[2]。洪水的季节性涌入与气温的季节性升高相结合,导致盐度降低、浑浊度增加和营养水平增加,催化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数量的激增,使得大型鱼类季节性地在流域内迁徙,在洪水到来时到富饶的洪泛区觅食和繁殖[8]。
乍得湖流域内现有三千多万居民,湖周边有70多个民族,大多分布在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100人的南岸,他们的灌溉、养殖、畜牧和饮用都依赖乍得湖的水源[10]。1970年代的干旱以来湖底裸露出无需灌溉和施肥即可种植的土壤,被开垦为用以种植玉米、豇豆、水稻、高粱等作物的圩田[19],农民从种植小麦等旱作作物为主转为以水稻类的高需水作物为主,造成土壤盐碱化和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更加严重[10]。
与此同时,沿岸国家和种群争夺水源和土地的冲突也不断升级,沿湖四个国家均面临极端贫困的问题[10]。入湖河流上游建设的大坝改变了季节性洪水的时间和范围并扰乱了鱼类的迁徙,导致乍得湖最主要的渔获贝尔鲑脂鲤和尼罗尖吻鲈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捕捞量也大幅降低[18][2]。由于难以满足生计,部分当地居民卷入毒品和军火交易,甚至滋生了博科圣地等恐怖组织[10]。
喀麦隆、尼日尔、尼日利亚和乍得于1964年5月22日成立了乍得湖流域委员会,中非共和国于1996年加入,利比亚于2008年加入,委员会总部位于乍得恩贾梅纳,委员会的任务包括管理乍得湖及其水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促进乍得湖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和平、安全和发展[20]。周边国家对乍得湖的补水计划包括建造一条2,400公里长的运河,每年从刚果河流域向沙里河流域输送1,000亿立方米的水,并利用沿线修建的一系列水坝来发电[2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