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林天文台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所鹿林天文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鹿林天文台map

鹿林天文台是一座设于台湾嘉义县阿里山乡南投县信义乡交界处,位于玉山国家公园塔塔加地区鹿林前山的天文台,海拔2862米。前身为鹿林观测站,由国立中央大学在1999年设立,目前由国立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管理。

事实速览 鹿林天文台 Lulin Observatory, 组织 ...
鹿林天文台
Lulin Observatory
Thumb
鹿林天文台
Thumb
鹿林天文台
鹿林天文台的位置
组织国立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55692南投县信义乡鹿林1号
座标23.469447°N 120.872624°E / 23.469447; 120.872624
海拔2,862米
设立1999年1月13日 (1999-01-13)
网址www.lulin.ncu.edu.tw
望远镜
鹿林一米望远镜
1m,Cassegrain
超轻型望远镜
0.4m,Ritchey-Chretien
鹿林宽视野望远镜
0.4m,Cassegrain
位置
Thumb
关闭
Thumb
位于鹿林前山山顶的鹿林天文台

历史

国立中央大学在1981年就在校内设有天文台。但因为校本部所在的桃园县中坜市(今桃园市中坜区)光害逐渐严重,国立中央大学于1990年到1994年间在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支持下,由蔡文祥教授开始进行台湾天文台选址计划,于鹿林前山设置临时观测站进行选址研究及天文教学。历经3年的视宁度、气候、夜天光背景等条件调查后,确定玉山国家公园的鹿林前山为优良的天文台址[1]。1997年获得国家实验研究院太空计划室(今国家太空中心)补助,兴建鹿林第一座天文台超轻型望远镜(SLT),于1999年落成并于2000年开始进行观测。2002年建置台湾首座口径突破1米的鹿林一米望远镜(LOT),同年冬季开始观测。2011年曾规划建造两米望远镜,但因施工困难等因素,计划最后无疾而终[2]

设备

鹿林一米望远镜

Thumb
鹿林一米望远镜

鹿林一米望远镜(Lulin One-meter Telescope, LOT),是目前台湾口径最大的通用型光学望远镜,为盖赛格林反射式光学系统,具备良好的光学成像、指向精度和追踪精度,配备有高灵敏度的天文CCD相机。鹿林一米望远镜以多波段成像及测光为观测手段,开展各项科学主题的研究。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天文联测计划,2003年鹿林一米望远镜加入伽玛射线爆(gamma ray bursts, GRB)光学余晖观测行列,并与日本、中国大陆以及韩国的天文台合作成立东亚伽玛射线爆观测网(East-Asia GRB Follow-up Observation Network, EAFON),三年内成功观测15个光学余晖。2004-2007年台湾超新星巡天计划(Taiwan Supernovae Survey)利用LOT进行超新星巡天工作,共发现了15颗超新星。每年通常约有十几个研究计划在LOT上进行,十年来发表了近百篇研究论文。此外在研究之外也支援各大学天文观测教学实习。

超轻型望远镜

超轻型望远镜(Super Light Telescope, SLT),为鹿林天文台第一座望远镜,原为自行设计制造的76公分超轻型望远镜(SLT76),于2000年开始进行观测,但由于存在许多问题在2005年拆除,并在既有的圆顶内安装了一具40公分的里奇-克雷蒂安望远镜(SLT40)。2006年开始进行鹿林巡天计划(LUSS)搜寻太阳系小天体,三年期间共发现800多颗小行星。其中有300多颗已获得永久编号。鹿林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目前已有103颗得到永久命名(详见与鹿林天文台有关的小行星列表),小行星名遍全台,涵盖台湾的人物、团体、地理、山水及原住民族。2007年LUSS首度发现彗星(C/2007 N3)与近地小行星(2007 NL1),该彗星后来命名为“鹿林彗星”(Comet Lulin)。LUSS计划结束后,2010年起SLT40专注于变星、彗星的长期监测工作。[3]

鹿林宽视野望远镜

鹿林宽视野望远镜(Lulin Wide-field Telescope, LWT),是鹿林天文台2017年建置的大口径短焦比广角望远镜,具备盖赛格林反射式光学系统。主要为监测近地小行星、彗星等太阳系天体与变星的用途。

合作设备

鹿林天文台原先设有台美掩星计划合作的50cm自动望远镜4部,由中央大学天文所与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美国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韩国延世大学共同合作。该计划结束后原仪器拆除撤离,分别安装中研院LATTE望远镜、成功大学RIFT望远镜两座与中央大学与台北市立天文馆共同管理的RoLIFE望远镜。

研究计划

  • 鹿林发射线巡天观测计划(Lulin Emission Line Imaging Survey)[4]
  • 台美掩星计划(TAOS: The Taiwanese-American Occultation Survey)
  • 鹿林巡天(Lulin Sky Survey)[5][6][7]
  • 东亚伽玛射线爆观测网(East-Asia GRB Follow-up Observation Network, EAFON)[8]
  • 台湾超新星巡天(Taiwan Supernovae Survey)[9][10][11]
  • 2013年暑假,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合作成立“高瞻团队”,带学生到鹿林天文台,学习操作专业天文摄影仪器,拍摄M74星系图片。研究团队在整理照片,发现学生罕见地拍到超新星SN 2013ej初形成的样貌。美国利克天文台超新星搜寻团队于世界时2013年7月25日10时18分确认SN 2013ej为超新星,而高瞻团队在世界时7月24日19时18分(台湾时间为7月25日3时18分)就拍到它初形成时的样貌,整整早了15个小时。[12]

鹿林巡天

鹿林巡天是鹿林天文台于2006年至2009年进行的近地天体搜寻计划[13][14]。使用一架视场27弧分的16-英寸(41-厘米)里奇-克莱琴望远镜,并使用内部开发的机器人软件,可以在远端遥控[15][16]。除了寻找新的天体外,该巡天调查还改进了已知小行星彗星的轨道,并对一部分天体进行了光度测定分析[16]。主要研究人员之一,中山大学的学生叶泉志获得了2007年卡罗琳·舒梅克赠款,用于开发该项目[13]。叶泉志后来从合作者林启生于2007年7月收集的影像中识别出一颗彗星;这颗不同寻常的逆行彗星正式命名为C/2007 N3,后来被称为鹿林彗星。这颗彗星在2009年2月离地球最近[17]。在巡天调查过程中,发现了781个新天体,包括鹿林彗星和碎裂成三个碎片的施瓦斯曼-瓦赫曼3号彗星[16]。鹿林巡天得益于它所在经度上的其它观测站,很少在寻找小行星[16]

相关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