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英语:Taipei Astronomical Museum),或称台北市立天文馆、台北天文馆,位于台湾台北市士林区的台北科学艺术园区内,为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所属之社会教育机构,成立于1996年11月7日,1997年7月20日正式全面开放。其前身为台湾第一个天文教育机构“台北市立天文台”。目前馆内设施包括使用虚拟现实与扩增实境技术模拟太空实际场景的展示场、宇宙探险区、宇宙剧场、立体剧场、天文教室、图书馆、圆顶天文观测室等。[1]:14-16[2][3]
简介
天文科学教育馆的建筑主体是以外型稳重的块体及前卫的采光罩构成。教学区屋顶上有2座圆顶观测台,放置45公分盖赛格林式反射望远镜及20公分库德焦点的折射望远镜。建筑主体旁边的圆顶式全天域剧院直径35米,表面被覆着象征宇宙神秘感的金黄色铝锥面板。馆区四周放置了黄道经纬仪、天球仪、赤道仪和赤道日晷,并借着植栽区隔视线导引来增加空间的变化及私密性。宽敞的空间设计加上活泼、亲切、不失庄重的建筑意象,结合休闲与教育功能的园景设计,让天文馆成为台北市最具吸引力的户外育乐活动空间。
历史沿革
1938年,台湾日日新报社为纪念创刊40周年,将建在台北公会堂屋顶上的4吋赤道仪折射望远镜及圆顶观测台,捐献给台北市役所,命名为台北公会堂天文台。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台北市政府接收公会堂后更名为中山堂,随即更名为中山堂天文台,由气象局管理。1946年改隶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命名台北市立天文台,此即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最早的前身。[1]:12-13
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史普尼克1号进入绕地轨道,引发了社会大众对天文知识的热潮。由于中山堂附近夜间光害严重不适合观测工作,1960年在圆山风景区内开始动工兴建新的圆山天文台,1963年3月28日竣工启用,但初期受限人力不开放民众参观。[4]8月31日台湾省政府决议每周开放参观。[5]
1986年哈雷彗星的回归,在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揽下掀起了观星热潮。而圆山天文台规模过小,加上台北市人口急速增加,使圆山天文台不敷使用;加上后方的圆山大饭店和前方的中山高速公路兴建后造成的光害问题,遂有了迁建与扩建的计划。1993年于士林区基河路动工兴建天文科学教育馆,1996年天文台改制为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1997年2月4日举办开馆典礼,隔日正式开放第一期展区。[6][7]7月20日展馆全面开放。[8][9]
其后圆山天文台建筑改为校外教学专区,但因建筑老旧等安全问题于2000年7月25日拆除,但仍留下一个水平式日晷供人纪念。[1]:13
-
2010年8月,整建中的圆山天文台遗址。
-
圆山天文台拆除后,现在原址为一个水平式日晷。后为改善圆山的交通,由现址迁移至土坡上。
2017年3月,台北市立天文馆宣布将和儿童新乐园及美仑公园合并成一个主题园区。
2018年7月5日,天文馆历经3年耗资5.8亿元新台币经费重整后,新增阿波罗17号等比例的拟真登月车虚拟现实互动设备;新增模拟器可模拟太阳高能粒子打到地球发光光学现象;新增内投影球模拟8大行星的太阳系结构扩增实境设备;另外开设星际迷航主题特展提供体感设备与互动游戏至2018年12月2日。[2][3][10]
组织架构
- 馆长
- 秘书
- 研究组:负责天文观测、记录、研究、统计、登录、图书管理、出版、国际连系及资料交换等事项。
- 推广组:负责天文教育规划、辅导、推广、天文研习、学校天文教育及天文观测室之开放等事项。
- 展示组:负责本馆展示主题之规划与设计制作、展示设施之维护管理及天文营队活动之办理等事项。
- 视听组:负责全天域与立体剧场电影放映、天文节目制作、星象解说与仪器操作及维护等事项。
- 秘书室:负责文书、档案、出纳、总务、财产之管理,研考及不属于其他各单位事项。
- 会计室:依法办理岁计、会计及统计事项。
- 人事室:依法办理人事管理事项。
- 政风室:依法办理政风事项。
历任馆长
展览
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的常设展示场共分为三个楼层,其展场设计以逐层分区形式设计[11][12],展区还有多媒体影音及模拟机台提供参观者使用。一楼展示区域以地球的历史及航天史为主题。其展览内容涵盖地球结构、龙卷风、极端天气、全球暖化等主题,并设有透球型地球投影展示,其余展览内容包括展示火箭模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以及人造卫星的轨道形式展示。其余展区还包括极光模拟器、太空食品模型、太空实验室的再现,以及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解说与阿波罗17号登月车复制品虚拟现实互动设备展示,加注各国的登月计划及其未来发展过程。
二楼的展示区域以太阳系为主题,展览内容涵盖月球、太阳系天体、星座及其恒星的空间分布等主题。展示区内设有天球仪,并对历法与节气进行解说,此外还展示银河系的图文展板及各种波段观测到的银河影像和投影片。
三楼展示区域的主题涵盖星系、宇宙的演进、外星生命的探索、太阳系外行星、多普勒效应,以及台湾天文研究成就。展区内展示各项天文仪器的发展过程及其成就,并设有折射望远镜的成像原理与功能介绍、地面天文台的运作方式、电波望远镜的示意图进一步认识天文观测技术。
常设展示场上层四楼处设有互动性娱乐设施“宇宙探险”,该设施于2002年7月20日开始营运。该游乐设施共设有长约200米的轨道,游客可透过搭乘轨道车,透过影片、灯光、场景与特效模拟宇宙探险之特色。[13]
出版品
- 月球表面地形名称:未出刊文字版,可由网络下载说明与附录﹝欠主档﹞[14]。
- 台北星空:1998年10月1日创刊[15],为一年4期的季刊。前身为《天文通讯》[16][17]。
- 天文年鉴:1988年创刊,每年一期,介绍与说明当年度的主要天象与天文观测所需之数据列表。2018年起不再出刊纸本,改为电子版供下载。
- 太阳黑子年报:1983年创刊,每年一期,统计上一年度逐天观测所得的黑子数量与分类,并绘制历年之相对数曲线。
- 天文馆学报:与中华民国天文学会合作出版,于2003年开始出刊,每年一期。
- 天文馆电子报:2008年1月5日发行第一期,提供天文馆最新讯息、天文新知、天象速报等资讯。前身为1975年4月24日开始不定期发行的天文快报,至1996年3月27日已出刊400期,并汇整每百期集结印制合订本,共印制四辑。其后仍继续发行,及后至2008年起改为电子版,至2019年8月14日发行最后一期第523期[18]。
相关条目
脚注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