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高等程度会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香港高等程度会考(Hong Kong Higher Level Examination,简称高等会考、HKHLE、High-Level、High-Level Exam、HL或HLE),是香港于1979年至1992年举行的公开考试,由香港考试局举办。考试在四、五月间举行,主要科目约于4月25日至5月8日期间(A-Level主要科目已举行,中五会考主要科目开考前),六月底至七月初之间公布成绩。该考试的前身是“香港中文大学入学资格考试”(CUHK Matriculation Exam)。本考试的课程、年报及试题书籍封面为蓝色。
本条目为香港教育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Remove ads
概述
崇基学院、新亚书院和联合书院1957年组成“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并在1959年开办“专上学校统一入学试”,予有意入读的中文中学三年制高中毕业生报考(此时中文中学未实行预科班,至1960年代中才实行)。1963年10月,这三家书院合组为香港中文大学,1964年开办“香港中文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到1979年由香港考试局接办,称为“香港高等程度会考”。[1][2]当时中文大学实行四年制,因此香港高等程度会考是为一年制中学预科(实际的授课时间只是从9月至次年春天)而设,大部分科目提供中文或英文试卷。中文中学预科是一年制,也有一些英文中学开设一年制的中大预科班。[3]同一时期,香港另有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供两年制英文中学预科学生报考(大部分科目直到1992年才提供中文试卷),有意升读大学的中文中学学生只能报考高等程度会考。高等程度会考的考生通常应考中国语言文学、英国语文及另外至少三科,以符合中大的收生要求(5科取得E级以上)。有部分考生只报考高等程度会考的中国语言文学科,因为他们以高级程度会考成绩报读中大,但无选考高级程度会考的中国语言文学科,要用此科代替。考生最多可报考七科。除了中大外,香港高等程度会考的成绩也可以用来报考香港及海外的四年制高等院校或大学。然而港英政府的公务员铨叙政策,只将高等程度会考等同于中五的中学会考。[4]
除了一年制预科生外,早年也有少数两年制预科生自行报考高等程度会考,造成“三年三试”现象。中文大学在1984年推出“中六暂取生”措施,有条件取录一些在香港中学会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一年制中六(中文中学)或二年制中六(英文中学)完成一年学习后,成绩达到要求便能入读。一年制中六的暂取生须在高等程度会考,达到最低入读条件,而二年制中六的暂取生,则在一年学习完成后,接受大学考核。[5]暂取生措施被指伤害中文中学,令中文中学学生要与英文中学优秀学生竞争,因而减少入读机会,违背中文大学创校宗旨[6],也会进一步削弱高等程度会考地位[4]。例如中大在1987至1988年度所取录的新生中,67%是经暂取生办法入读,24%是经高等程度会考入读,9%是经高级程度会考入读。[7]香港大学也指中文大学的暂取生措施,制造恶性竞争,将英文中学的精英预科生抢走。[8]
因为同时存在高等和高级程度会考造成混乱,早在1982年,国际顾问团提交香港政府的《香港教育透视》报告书中,已提出要取消高等程度会考。[9]教育统筹委员会于1986年发表第二号报告书,亦建议废除高等程度会考。[10][11]
1980年香港高等程度会考的考生人数达到顶峰,有21,407人;而同年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考生,只有12,164人。1984年,中大推行本科课程暂取新生“中六暂取生”计划后,两年制预科成为入读中大的另一主要途径,入读一年制预科课程的学生人数开始减少,高等程度会考的考生人数也随之急剧减少。[3]到1980年代后期,香港政府认为有需要统一香港的大学学制,强迫中文大学在本科课程逐步转行三年制。后来,政府推出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由于该大学招生机制只承认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成绩,香港高等程度会考也因而停办,最后一届考试在1992年举行。中文大学的暂取生措施也于同年结束。[8]1992年的考试年报,只有考试报告、时间表、统计资料及高等程度会考简史,而没有各科报告。[12]
Remove ads
报考资格
1986年以前的高等会考,报考资格为:
学校考生必须是在获准参加高等会考的注册学校的正读生,并曾参与香港中学会考或同等公开考试,在同一次考试中,中文科及英文科(课程甲或乙)取得E级以上,并满足以下其中一项条件:
- 至少六科E级以上,及(1980年高等会考加入)其中至少一科C级以上;
- (1981年高等会考加入)至少六科E级以上,且成绩最高的六科总积点不低于10点。
自修生必须满足以下其中一项条件:
- 曾参与香港中学会考或同等公开考试,在同一次考试中,中文科及英文科(课程甲或乙)取得E级以上,并满足以下其中一项条件:
- 至少五科C级以上;
- (1981年高等会考加入)至少六科E级以上,且成绩最高的六科总积点不低于17点;
- 曾报考香港高等程度会考或中文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及(1981年高等会考加入)在同一次考试中考获至少三科E级以上成绩;
- 考生在会考年的一月一日年满二十三岁,并曾参与香港中学会考或同等公开考试,在同一次考试中取得至少五科E级以上之成绩,包括中文科及英文科(课程甲或乙)。
科目成绩积点是将A至E级作为5至1点计算。
有其他特殊情况的考生,也可以按个别情况考虑。
1987年至1992年的高等会考,报考资格为:
学校考生必须是在获准参加高等会考的注册学校的正读生,并曾参与香港中学会考或同等公开考试,在同一次考试中,中文科及英文科(课程甲或乙)取得E级以上,并满足以下其中一项条件:
- 至少六科E级以上,其中至少一科C级以上,且成绩最高的六科总积点不低于8点;
- 至少六科E级以上,且成绩最高的六科总积点不低于10点。
- 有五科E级以上,且此五科总积点不低于11点。
自修生必须满足以下其中一项条件:
- 曾参与香港中学会考或同等公开考试,在同一次考试中,中文科及英文科(课程甲或乙)取得E级以上,并满足以下其中一项条件:
- 至少六科E级以上,其中至少一科C级以上,且成绩最高的六科总积点不低于10点;
- 至少六科E级以上,且成绩最高的六科总积点不低于12点。
- 有五科E级以上,且此五科总积点不低于13点。
- 曾报考香港高等程度会考或中文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及在同一次考试中考获至少三科E级以上成绩;
- 考生在会考年的一月一日年满二十二岁,并曾参与香港中学会考或同等公开考试,在同一次考试中取得至少五科E级以上之成绩,包括中文科及英文科(课程甲或乙)。
有其他特殊情况的考生,也可以按个别情况考虑。[13]
Remove ads
科目列表
用中文应考科目:
-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历史
用英文应考科目:
- 英文
用中文或英文应考科目:
- 生物
- 化学
- 物理
- 普通数学
- 高级数学
- 经济与公共事务(1987年取消)
- 政府与公共事务(自1987年起取代经济与公共事务科)
- 经济(1980年开设)
- 地理
- 历史
- 美术
- 音乐
- 宗教(1981年开设)
- 会计学原理(1982年开设)
- 企业概论(1982年开设)
报考科目规则:[14]
- 生物、化学、物理是实验科目。学校需经考试局审核批准,才能保送学生报考某一实验科目。自修生欲报考实验科目,需曾在高等程度会考、中文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或相等的公开考试中,参与该科的考试。
- 考生不得同时选考经济与公共事务科及经济科。
考试形式
除中国语言文学、英文、音乐、美术外,每科均只设试卷一份,作答时间三小时。以下为1992年,即最后一年的高等程度会考课程。[15]
中国语言文学科设有试卷两份,各卷三小时,各占总分50%。卷一分作文及阅读理解两部分。作文设一条论说文及一条描写文或抒情文。考生选作一篇,作至少七百字的语体文或至少四百字的文言文,占该卷分数60%。阅读理解以语体及文言篇章出题,全为必答,占该卷分数40%。卷二分甲乙两部,各从该部课文设四至六题,每部须答三至四题,可能有必答题目,两部各占该卷分数60%及40%。
卷二规定课文列表
甲部课文
- 诗经:鄘风·相鼠、秦风·无衣、小雅·蓼莪
- 论语:先进·侍坐章、季氏· 季氏章、微子·长沮章
- 礼记:学记
-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节录,从开始至“王之不明,岂足福哉”止)
- 王粲:登楼赋
- 丘迟:与陈伯之书
-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 王安石:上运使孙司谏书
- 袁宏道:小修诗序
- 袁枚:祭妹文
- 梁启超:上大总统书
- 蒋梦麟:道德与理智(节录,从开始至“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觅得中庸之道”止)
- 胡适:自由主义是什么
- 李广田:水的裁判
乙部课文
(以下为中学会考中国语文科课文)
- 孟子:庄暴见孟子章
- 左传:赵盾谏灵公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自“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至“为刎颈之交”)
-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自“初,鲁肃闻刘表卒”至“引军北还”)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袁宏道:满井游记(自“燕地寒.花朝节后”至“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袁中道:香山(本目三篇合为“宋明游记文选”)
- 史可法:复多尔衮书
- 梁容若:我看大明湖
- 老舍:人、物、语言
- 钱锺书:读伊索寓言
-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自“读书或书籍的享受”至“还要丰富得多”)
(以下为中学会考中国文学科诗词选课文)
(以下为中学会考中国文学科文选课文)
(以下为中学会考中国文学科小说戏曲选课文)
- 关汉卿:法场(窦娥冤第三折)
- 罗贯中: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由“却说孔明自令马谡等守街亭去后”起至“引兵径还长安”止)
- 曹雪芹:宴游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一、由“那刘老老入了座”起至“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闲话”止;二、由“探春素喜阔朗”起至“一径来至缀锦阁下”止)
- 鲁迅:孔乙己
- 茅盾:年关(节选自林家铺子,由“第二天早上”起至“凄凉的年关”止)
- 曹禺:北京人(节选自北京人第三幕,由“思懿由书斋小门上”起至“后面随着文彩”止)
属中国文学科三组的课文,考生可任选两组。以上提到的中学会考是指前一年的中学会考。
Remove ads
英文科设三份试卷,全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45分。每卷分两部分。卷一分作文和阅读理解:作文至少350字;阅读理解从一篇文章设题,以完整句子回答问题,如问题有指明,可以短句或单字等回答。卷二为多项选择题卷,分阅读理解和语文运用:阅读理解从两篇文章设问,可以出现的文章体裁有多种;语文运用测试书面英文的理解、文法结构、词汇。卷三为听力测验:第一部分为日常英语,有三个小部分,分别为默写、依会话内容回答多项选择题、理解各种讲话回答问题;第二部分为课堂英语,聆听以某个一般兴趣的主题作出的一段演讲、探究或讨论来回答问题。卷三两部分各有时间规定。
Remove ads
普通数学设一卷,共八题,任答六题,时间三小时。考生须知道:
- 基本符号逻辑:命题的否定、析取、合取、蕴含、等价。演绎推理。
- 数系,包括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复数。
- 基本的平面几何。
- 普通平面和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
课程纲要:
- 集的概念,子集、交集、并集、差集、对称差集、狄摩根公式、温氏图。
- 数学归纳法。
- 代数基本运算,包括多项式和有理式、余式定理、对称式及轮换式的因式分解,指数和对数,包括对数换底公式,求解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 矩阵运算、满秩方阵和逆方阵、行列式。
- 二次方程性质。二元和三元联立方程组,其中可以有一条二次方程,其他为一次方程。
- 等差级数、等比级数、首n个自然数的平方及立方的总和。
- 条件不等式和绝对不等式。算术几何不等式,包括最多4个变量的证明。
- 平面解析几何,包括直线与圆锥曲线标准式、直线族、角平分线、圆锥曲线的切线及相切条件。简易轨迹。
- 三角函数基本恒等式,包括复角公式、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和积互变公式。一变元三角方程的通解。正弦和余弦定律的二维和三维应用。
- 基本概率:样本空间、事件、加法定律、独立事件、乘法定律、单纯事件的重复试验。
- 数据的搜集、表示法、分类、组距、相对频数、平均数、方差、标准差、中位数、众数。
Remove ads
高级数学设一卷,共八题,任答六题,时间三小时。
课程纲要:
- 普通数学全部课程纲要,以及圆锥曲线参数方程、柯西不等式、反三角方程、条件概率。
- 等价关系。
- 复数运算、阿根图、模数、辐角、共轭复数、棣美弗定理的证明和应用。的应用,复数的n次根。
- 有理指数的二项式定理及应用。
- 二维空间直角坐标的平移及旋转变换。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点、线、面间的距离(不包括异面直线),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交角。
- 微分:极限直观概念及基本性质,代数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的微分。隐函数和反函数的微分。链式法则、高阶导数。
- 微分的应用:极大及极小值、拐点、曲线描绘(包括斜渐近线)、不定式之极限、变率。
- 不定积分:不定积分作为微分的逆算法。代换积分法、部分分式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 定积分:定积分概念及基本性质,应用以求面积及体积(不包括极坐标)。不包括广义积分。
Remove ads
美术科考试分三部,共设七卷,每卷三小时。考生须于每部选考一卷。第一部有第一卷中国美术史、第二卷西洋美术史,占全科40%。此两卷每卷分三组,每组设六题,考生需选答一组,从组中选答四题。第一卷只有中文卷,因此考此卷的考生需以中文应考全科。第二部有第三卷人物素描、第四卷静物素描,占全科30%。第三部有第五卷绘画、第六卷设计、第七卷中国书法,占全科30%。
音乐科考试有三卷。卷一为理论及音乐史,时间三小时,分为甲部音乐理论和乙部音乐史。甲部须全答,乙部设十题,有一题必答,并须再选答两题。卷二为听音测验,时间45分钟,分两部分:甲部为旋律、和声及节奏,乙部为耳目感应。两部分必须全答。卷三为术科测验,包括视奏(视唱)和演奏(演唱)。
Remove ads
中文大学入学资格
香港高等程度会考举办期间,中文大学的入学资格如下:
以香港高等程度会考成绩报读中文大学者,须在同一次考试中,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6]
- 中国语言文学科、英文科及另外三科取得E级以上(高级数学及普通数学均达E级以上者,只计成绩较佳一科);
- 中国语言文学科、英文科及另外三科之中,有四科取得E级以上(高级数学及普通数学均达E级以上者,只计成绩较佳一科),且此四科平均达B(5)级,第五科成绩不低于F(17)级,五科的总积点不超过37(A(1)为1点,A(2)为2点,如此类推)。(本条件1983年至1993年入学适用)
以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报读中文大学者,须在同一次考试中,三科高级程度科目和英语运用科取得E级以上,如果该三科不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科,便须在申请年或以前,在香港高等程度会考的中国语言文学科取得E级以上。中国语言文学科的条件在1991年取消。[17]
1985年以后,中文大学不再接受正修读或已修毕高级程度会考的二年制预科的学生,以高等程度会考成绩申请入学。他们须以高级程度会考成绩取得入学资格。中文大学同时推出暂取生计划,申请者须为中六在校学生,在中五参加会考时报考至少七科。[18]
成绩评级
1979年和1980年,香港高等程度会考各科成绩分为八级:A(1)、B(2)、C(3)、D(4)、E(5)、F(6)、G(7)、H(8)。E级表示达到考试科目的基础水平。1981年,每级再分三等,即A(1)、A(2)、A(3)等等,一直至H(24)。1985年,G、H级取消,即最低等级为F(18),F级以下为“不予评级(Unclassified)”。不予评级科目不列在证书上。这套评级一直使用至1992年最后一届考试。[19]
高等程度会考的成绩,没有与英国的普通教育文凭作比较。与中学会考比较,高等程度会考文科的等级略高于中学会考同一科的同一级,理科的等级比中学会考同一科的同一级高出至少一个等级或以上。[3]
异常事件
1983年,一名阅卷员遗失19份普通数学科答卷,几经努力仍不能寻回失卷。考试局决定向受影响考生给出评估等级,有8名考生不接受评估等级,其中1名考生申请退还该科考试费,7名考生选择在7月16日重考该科。[20]
1992年5月8日清晨,香港遭受暴雨侵袭,造成各区严重水浸,交通大受影响。当日上午9时至12时举行历史科考试,不少考生无法前往考场。考试局为缺席考生和认为成绩受影响的考生,在5月30日安排补考。该科总共有701名考生应考,当中106名考生参加补考。[12]
统计资料
以下是保送学生报考高等程度会考的学校数目。[22][23]一间学校若有下开情况,作两间学校计算:
- 该校开设高等程度会考课程而包括中文班和英文班。
- 该校只开设高级程度会考课程,但保送中六生和中七生参加高等程度会考。
以下是中文中学与英文中学参加高等会考的考生及学校数目统计。计算学校数目的方式同上。[22](香港考试局自1986年起不再分别计算中文中学与英文中学。)
参考
参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