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以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言行为主的言论汇编,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的“论”读作“lún”[3][4],为论辑、编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言辞的意思,如《国语》、《新语》之类,合起来指言论的汇编。《汉书·艺文志》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9月21日) |
![]() |
《论语》涉及多方面内容,当中包括儒家治国理念、人伦关系、个人道德规范、先秦时期的社会面貌,乃至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历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5],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使《论语》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的金科玉律。
流传
《论语》自战国前期成书问世,因秦始皇下令“焚书”几近湮灭不传。到西汉初年废焚书令,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号召百姓献书。鲁人和齐人各有师资传习,形成不同的《论语》“师法”。鲁人传授〈鲁论〉20篇;齐人传授〈齐论〉22篇,多“问王”、“知道”二篇;另有鲁恭王毁坏孔子旧宅发现〈古论〉21篇,从尧曰篇“子张问何如可以从政”起分立出“从政”篇。
西汉末年,汉成帝帝师张禹先后学鲁、齐论语,合二学为一,篇题以〈鲁论〉二十篇为准,去“问王”、“知道”二篇,号《张侯论》;西元二世纪中期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底本,参考〈齐论〉、〈古论〉,作《论语注》,定下《论语》今本,〈齐论〉、〈古论〉不久亡佚。不到百年后,三国时期何晏等人把郑玄本及其反对派的观点编成了《论语集解》。南北朝时代,皇侃受佛教影响编成《论语义疏》。宋代理学兴起后,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成为《论语》义理阐释的典范[6]。
隋唐以前人尊孔子,《春秋》尤重于《论语》。两汉《春秋》列博士,而《春秋》又几乎是五经之冠冕。《论语》则与《尔雅》、《孝经》并列,不专设博士。以近代语说之,《论语》在当时,仅是一种中小学教科书,而《春秋》则是大学特定的讲座。此下魏晋南北朝以迄于隋唐,《春秋》列于经,仍非《论语》所能比。”后来直到宋朝,《论语》才和《春秋》平起平坐了,二程和朱熹则抬高《论语》超过了《春秋》。[7]
2016年中国考古学家宣布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内出土文物中发现〈齐论〉竹简,其中包括以“智道”(即“知道”)为题的篇章[9]。
结构
现存的《论语》共20篇,508则 。每篇篇名取自正文开头,或“子曰”、“子谓”后首句的前二、三字,与篇目中的内容无关。按照习惯,通常把前10篇称为“上论”,后10篇称为“下论”。《论语》以〈学而〉为首。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4/Rongo_Analects_02.jpg/640px-Rongo_Analects_02.jpg)
- 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10]
- 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 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 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 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 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 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 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 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 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 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 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 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 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 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 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 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 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也记录了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 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 尧曰第二十(本篇较为短小,疑有错漏。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 知道第二十一
- 问王第二十二
惯用语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学而优则仕
- 不以人废言
- 小不忍则乱大谋
- 巧言令色,鲜矣仁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朽木不可雕也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著名注疏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7/Commentaries_of_the_Four_Classics.jpg/640px-Commentaries_of_the_Four_Classics.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5/%E6%97%A5%E8%AC%9B%E5%9B%9B%E6%9B%B8%E8%A7%A3%E7%BE%A9.jpg/640px-%E6%97%A5%E8%AC%9B%E5%9B%9B%E6%9B%B8%E8%A7%A3%E7%BE%A9.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9/Analects_from_Dunhuang.jpg/320px-Analects_from_Dunhuang.jpg)
- 《论语集释》:程树德编撰,是论语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
- 《论语疏证》:杨树达
- 《论语新解》:钱穆
-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之一,风行海外,影响数代大学生、中学生。
- 《论语今读》:李泽厚
- 《论语讲要》:李炳南
-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反右运动前写定,1980年再版后颇受好评,为中华书局畅销书。
- 《〈论语〉批注》:北京大学哲学系1970级工农兵学员编写,为文革时期“批林批孔”的产物,内部发行。
- 《论语别裁》:南怀瑾
- 《论语注译》:杜道生
- 《论语通释》:王熙元
- 《论语通译》:徐志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因其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标》指定必读书目,所以有一定影响力。[12]
- 《论语新注新译》:杨逢彬2016年著作。
评价
黑格尔:“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按即“论语”——译者贺麟注),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处的东西。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至于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如他的书从来未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13]
程颐:“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14]
影响
考古发现
1973年,河北定州西汉中山王刘修墓出土竹简《论语》,1997年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论语》写本。“定州汉简”还包含一批不属于《论语》,但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竹简,整理者定名为《儒家者言》,该书共整理出二十七章,与今本《孔子家语》有密切关系。
2016年8月,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竹书《论语·知道》篇,可能就是失传了1800年的〈齐论〉[16][17][18][19][20]。在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居延汉简中也有释文相同的《论语》简牍,并包含其他的孔子语录,亦或为〈齐论〉的失传章句[21]。
2015年的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包括一批和《论语》相关的竹简,整理者定名为为《仲尼曰》,其内容为孔子言论共25条,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另有一些可与《礼记》、《大戴礼记》、《孔丛子》等传世文献对照,但文字不尽相同[22]。
2021年荆州市的王家咀战国楚墓出土包括一批和《论语》相关的竹简,整理者定名为《孔子曰》,其内容为孔子言论,部分内容可与今本《论语》对读,少量内容散见于《礼记》、《孟子》等传世古籍中,一些内容则不见传世文献记载[23]。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