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风韦恩 (1986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颱風韋恩 (1986年)
Remove ads

台风韦恩[1](英语:Typhoon Wayne,国际编号:8614,台湾编号:8612,中国大陆编号:8616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3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Miding)为1986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3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是西北太平洋迄今第二长寿的热带气旋,仅次于1972年超强台风丽妲的25天纪录。

事实速览 台风(日本), 形成 ...
Remove ads

韦恩活跃于南中国海北部及菲律宾海西部,生命期长达23天[2]。在此期间,韦恩登陆台湾二次,台湾中央气象局一共发布3次海上、陆上台风警报,多达42次的警报单(每六小时一报);其路径错综复杂,甚至可拆开看成3个圆圈和1个数字“8”;更奇特的是,韦恩甚至曾一度在热带洋面上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其后起死回生,再度发展成为台风[2]。综合而言,韦恩是一个在各方面都相当与众不同的热带气旋。

台湾气象史上,韦恩是中台湾历年来台风,首例创下直接侵袭一带的纪录,因此造成当地继1959年的八七水灾之后最为惨重的灾情。

由于其路径诡谲,因此台湾中央气象局也将之与1991年台风耐特2001年台风百合2012年台风天秤并列为台湾“侵台四大怪台”之一。[3][4]

Remove ads

气象历史

 除特别注明外,此章节的时间均以协调世界时(UTC)为准;另除特别说明外,均使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之分级叙述;并使用JTWC、JMA、CWB分别简称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日本气象厅及台湾中央气象局。

Thumb
根据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的强度绘制的热带气旋路径图
图例
  热带低气压(每小时62公里或以下)
  热带风暴(每小时63至118公里)
  一级(每小时119至153公里)
  二级(每小时154至177公里)
  三级(每小时178至208公里)
  四级(每小时209至251公里)
  五级(每小时252公里或以上)
  不明

1986年7月下旬以后至8月间,位于西太平洋及南中国海的间热带辐合区十分活跃,造成热带扰动频生,季风槽的位置介于北纬15至20度间,从越南中部向东延伸至威克岛;而在季风槽以北,副热带高压的状态也十分良好。[2][5][6]

当年8月15日,一个小型对流云系向西穿越吕宋岛进入南中国海,接下来的2到3天,此一扰动向西南移动,并逐渐增强;16日12时,增强为热带性低气压;而在16、17及18日的4时,JTWC也对其各发布一次热带气旋形成警告,提醒本区将有一热带气旋生成。18日6时,JTWC将该低气压升格为热带风暴(相当于台湾的轻度台风,JMA、CWB则是于同日12时升格),并命名为韦恩,当日12时其中心位置位于北纬16.2度,东经116.2度。

接下来的2天,季风槽向北移动了约5个纬度的距离,韦恩也因此以每小时14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移动,并在这段时间逐渐增强,19日6时,JTWC将其升格为台风(相当于台湾的中度台风,但CWB则是于同日12时升格为中度台风),同时,中纬度位于长江口的低压系统也开始发展,并向东移动横越中国大陆东海,此一低压系统及其伴随的冷锋,自黄海延伸至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开始向东移动,韦恩受其影响转而偏北行进;20日0时,路径转向东北,接近香港及华南沿海。

同日12时,韦恩中心位置在东沙岛西北西方约260公里海面上,朝台湾海峡南部加速而来,为此,CWB于12时50分发布了海上台风警报;由于冷锋的牵引,韦恩也偏向东北东方向移动,20时10分,CWB更对台中市及其以南地区、澎湖县金门县等地发布了陆上台风警报。21日22时45分,韦恩在台湾彰化县云林县交界的浊水溪口登陆,为首度于中台湾登陆的台风。

8月22日,韦恩穿越台湾,于同日5时由花莲县附近出海,并因台湾地形影响,于18时在日本石垣岛宫古岛间海面减弱为热带风暴(轻度台风),此时,牵引韦恩东移的冷锋已减弱消失,副热带高压则增强西伸,阻挡韦恩继续东进,而位在东方的台风薇拉已成为西太平洋菲律宾海一带最有影响力的天气系统,并且快速朝西北西移动,对韦恩产生牵制作用,导致韦恩在石垣岛附近海面打转。同时,在中国大陆山东半岛附近的高压,使得华南沿海中下层由东北而来的驶流明显增强。24日,韦恩受其影响,快速地大转弯向西南西移动,再度回扑南台湾,0时10分及6时35分,CWB再度先后发布海上、陆上台风警报,同日14时,登陆台湾台东县大武乡,随即穿越恒春半岛(依据JTWC及JMA [7]的资料,韦恩此次并未登陆台湾,而是穿过吕宋海峡)。

由于薇拉接近韦恩后造成的垂直风切变增强及沈降作用,削弱了韦恩的对流,再加上台湾陆地的影响,使得韦恩进一步转弱。25日6时,JTWC最后的警报发出,韦恩减弱为热带性低气压(CWB的资料认为24日18时就已减弱为热带性低气压);但此热带低气压并未消散,仍持续向西南移动。

8月26日,韦恩的残余云系抵达东沙岛西南方海面时,台风薇拉已抵达冲绳县那霸市附近海面,由于薇拉的环流甚广,26日12时,当薇拉北移之际,韦恩的残余云系受薇拉的牵引,产生藤原效应,又造成其路径180度转向,第2次朝东北偏东移动,并再度增强。28日0时,JTWC再度发布警报,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轻度台风),韦恩“死而复生”,并尾随薇拉缓慢偏北行进,第3度逼进台湾。7时25分及13时45分,CWB因此也第3度先后发布海上、陆上台风警报。此时,韦恩向东北前进,再度穿越吕宋海峡。因环流接收薇拉北抬引进的西南气流,30日12时,韦恩再度增强为台风(中度台风,但CWB是于31日0时升格为中度台风)。

8月31日,因薇拉向北移动及减弱使得韦恩失去导引,以及东海附近的脊场重建等原因,韦恩朝东北方向行进的速度趋缓,由于先前于29日韦恩的东南偏东方海面又出现一个热带性低气压,并向韦恩靠近,造成韦恩到9月1日12时,再度于兰屿附近持续不规则运动及打转。之后由于副热带高压西伸及生成于吕宋岛西方的另一热带性低气压向西移动,导引韦恩又一次大转弯回头朝西南方向移动,于9月2日第3度穿越吕宋海峡,并加快向西移动。当离开吕宋岛附近后,因副热带高压西伸并迅速增强,在高层有强盛的幅散,使得韦恩的中心风速也于4日0时增强至90kts(46米/秒),到达其强度的巅峰。

韦恩接下来持续西行,随后再度掠过香港南方海面,通过海南岛北部的琼州海峡,穿越北部湾(东京湾),其后登陆越南北部,并受中南半岛上的安南山脉破坏;JTWC最后警报于9月6日6时发出,韦恩此时再度减弱为热带性低气压。在穿越越南、寮国后,9月7日,该热带性低气压终于在移近缅甸北部之后,受高大的山脉破坏而消散。

Remove ads

影响

菲律宾

韦恩在菲律宾吕宋岛造成19人死亡,数百人受伤。[2]

英属香港

Thumb
长洲 45 km/h
长洲
45 km/h
赤鱲角 41 km/h
赤鱲角
41 km/h
青衣 25 km/h
青衣
25 km/h
启德 47 km/h
启德
47 km/h
西贡 无数据
西贡
无数据
沙田 22 km/h
沙田
22 km/h
流浮山 36 km/h
流浮山
36 km/h
打鼓岭 23 km/h
打鼓岭
23 km/h
天文台测风网络8个参考自动气象站录得之最高每小时平均风速。图例:
代表没有数据(共1个气象站)
代表录得强风以下风速(共4个气象站)
代表录得强风(共3个气象站)
备注:此图为韦恩首次袭港时的风速,假设天文台已引入8个指定自动气象站作指标。
Thumb
长洲 31 km/h
长洲
31 km/h
赤鱲角 27 km/h
赤鱲角
27 km/h
青衣 22 km/h
青衣
22 km/h
启德 25 km/h
启德
25 km/h
西贡 无数据
西贡
无数据
沙田 14 km/h
沙田
14 km/h
流浮山 20 km/h
流浮山
20 km/h
打鼓岭 23 km/h
打鼓岭
23 km/h
天文台测风网络8个参考自动气象站录得之最高每小时平均风速。图例:
代表没有数据(共1个气象站)
代表录得强风以下风速(共7个气象站)
备注:此图为韦恩第二次袭港时的风速,假设天文台已引入8个指定自动气象站作指标。
Thumb
长洲 68 km/h
长洲
68 km/h
赤鱲角 68 km/h
赤鱲角
68 km/h
青衣 无数据
青衣
无数据
启德 47 km/h
启德
47 km/h
西贡 无数据
西贡
无数据
沙田 23 km/h
沙田
23 km/h
流浮山 34 km/h
流浮山
34 km/h
打鼓岭 36 km/h
打鼓岭
36 km/h
天文台测风网络8个参考自动气象站录得之最高每小时平均风速。图例:
代表没有数据(共2个气象站)
代表录得强风以下风速(共3个气象站)
代表录得强风(共1个气象站)
代表录得烈风(共2个气象站)
备注:此图为韦恩第三次袭港时的风速,假设天文台已引入8个指定自动气象站作指标。
  • 当地评定巅峰强度分级:强台风(HKO
  • 当地评定最大持续风速:150千米每小时(42米每秒;81节)(十分钟)
  • 第一次接近时当地悬挂之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八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8]
  • 第二次接近时当地悬挂之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一号戒备信号
  • 第三次接近时当地悬挂之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三号强风信号

天文台在8月19日早上11时30分悬挂一号戒备信号,当时韦恩集结于香港以南约530公里。随着该台风移近香港,天文台在8月20日早上11时正改挂三号强风信号,当时韦恩集结于香港之西南偏南约270公里。香港下午受清劲偏东风影响,黄昏时开始吹清劲至强风程度东北风。随着韦恩继续移近,天文台在晚上10时正改挂八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风力进一步增强,当时天文台预料晚间离岸海域及空旷地区会短暂吹烈风。韦恩午夜最接近香港,当时位于香港之东南约100公里,但是袭港期间风势微弱,成为历年其中一个风力偏弱的八号信号。天文台在8月21日凌晨2时正改挂三号强风信号,取代八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随着韦恩移离,香港转吹西北风,风力减弱。所有信号在清晨5时正除下,当时韦恩集结于香港之东南偏东约150公里。日间转吹和缓偏西风。天文台总部在早上8时录得最低瞬时海平面气压996.8百帕斯卡。

韦恩横过台湾后返回南中国海,天文台在8月25日早上11时45分再次悬挂一号戒备信号,当时该热带风暴集结于香港之东南偏东约430公里。吹和缓至清劲北至东北风。随着韦恩减弱并向西南偏西移离,香港在8月26日转吹偏东风,风力减弱。所有信号在下午2时35分除下,当时韦恩集结于香港以南约390公里。

离开南中国海后,韦恩在巴斯海峡仍然移动缓慢,并在8月31日增强成一台风。它在9月1日开始向西南移动,在9月3日掠过吕宋北部后重新进入南中国海。天文台在9月4日凌晨1时30分第三度悬挂一号戒备信号,当时该台风集结于香港之东南约560公里。随着韦恩加速向西北移近香港,天文台在下午3时正改挂三号强风信号,当时韦恩集结于香港之东南偏南约340公里。香港吹清劲偏东风,黄昏时普遍吹强风。翌日早上风势仍然强劲,离岸间中达烈风程度,并进一步转吹东至东南风,风力比首次袭港时更为强烈。下午强风减退,所有信号在下午2时10分除下,当时韦恩正移向位于香港之西南偏西约520公里的北部湾。在第三次吹袭期间,韦恩在9月4日晚上8时左右最接近香港,当时位于香港以南约300公里。

8月19日天晴酷热,早上有骤雨。韦恩的雨带在8月20日初影响香港,日间和晚上有频密骤雨,雨势有时颇大及有狂风。经过天晴酷热的一天后,8月21日黄昏时内陆有狂风雷暴发展,并向东南移动影响香港。8月22及23日早上再有狂风雷暴。8月24日天气好转,阳光充沛。8月25日转为多云,有几阵骤雨。翌日再次转为天晴酷热。8月27日至9月2日天气持续酷热,其中8月27日的最高气温升至34.1度。期间天气普遍晴朗,除了8月30及31日早上有骤雨,9月1日黄昏时有雷暴。

9月3日黄昏及9月4日初有更多雷暴。台风韦恩第三次吹袭时,9月4日至5日有频密狂风骤雨伴随。9月6至7日持续间中有大骤雨,其中9月6日黄昏时有雷暴。9月8日天气好转,阳光充沛。

Remove ads

台湾

当地发布之台风警报:海上陆上台风警报[5]
Thumb
彭佳屿 23.4 m/s
彭佳屿
23.4 m/s
板桥 -
板桥
鞍部 -
鞍部
竹子湖 -
竹子湖
淡水 -
淡水
基隆 17.6 m/s
基隆
17.6 m/s
台北 8.8 m/s
台北
8.8 m/s
新屋 -
新屋
新竹 8.7 m/s
新竹
8.7 m/s
宜兰 15.3 m/s
宜兰
15.3 m/s
苏澳 16.8 m/s
苏澳
16.8 m/s
花莲 3.8 m/s
花莲
3.8 m/s
成功(新港) 11.5 m/s
成功(新港)
11.5 m/s
台东 10.1 m/s
台东
10.1 m/s
大武 7.8 m/s
大武
7.8 m/s
兰屿 30.5 m/s
兰屿
30.5 m/s
台中 15.3 m/s
台中
15.3 m/s
梧栖 32 m/s
梧栖
32 m/s
日月潭 -
日月潭
阿里山 -
阿里山
嘉义 27.5 m/s
嘉义
27.5 m/s
玉山 -
玉山
台南 17.2 m/s
台南
17.2 m/s
高雄 14.7 m/s
高雄
14.7 m/s
恒春 7.8 m/s
恒春
7.8 m/s
澎湖 29.8 m/s
澎湖
29.8 m/s
东吉岛 49.1 m/s
东吉岛
49.1 m/s
金门 -
金门
马祖 -
马祖
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央气象署署属气象测站测得最大持续风力。图例:
无数据
测得5级风或以下
测得6至7级风
测得8至9级风
测得10至11级风
测得12至15级风
备注:东吉岛气象站测得自1962年建站以来最大持续风力纪录,嘉义气象站测得自1968年建站以来最大持续风力纪录
Thumb
彭佳屿 32.7 m/s
彭佳屿
32.7 m/s
板桥 -
板桥
鞍部 -
鞍部
竹子湖 -
竹子湖
淡水 -
淡水
基隆 28.6 m/s
基隆
28.6 m/s
台北 24 m/s
台北
24 m/s
新屋 -
新屋
新竹 18.1 m/s
新竹
18.1 m/s
宜兰 22.5 m/s
宜兰
22.5 m/s
苏澳 28 m/s
苏澳
28 m/s
花莲 7.9 m/s
花莲
7.9 m/s
成功(新港) 20.2 m/s
成功(新港)
20.2 m/s
台东 21.5 m/s
台东
21.5 m/s
大武 18.4 m/s
大武
18.4 m/s
兰屿 40. m/s
兰屿
40. m/s
台中 35.8 m/s
台中
35.8 m/s
梧栖 45.9 m/s
梧栖
45.9 m/s
日月潭 -
日月潭
阿里山 -
阿里山
嘉义 42.7 m/s
嘉义
42.7 m/s
玉山 -
玉山
台南 27.9 m/s
台南
27.9 m/s
高雄 28 m/s
高雄
28 m/s
恒春 15.6 m/s
恒春
15.6 m/s
澎湖 68 m/s
澎湖
68 m/s
东吉岛 63 m/s
东吉岛
63 m/s
金门 -
金门
马祖 -
马祖
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央气象署署属气象测站测得最大阵风。图例:
无数据
测得5级风或以下
测得6至7级风
测得8至9级风
测得10至11级风
测得12至15级风
测得16级风或以上
备注:澎湖气象站测得自1949年以来最大阵风纪录,嘉义气象站测得自1968年建站以来最大阵风纪录

韦恩创造了许多台湾气象史上的纪录,而因其诡谲多变的路径被台湾媒体形容为“一个台风,二次登陆,三次警报,四次转向[9][10];并与1991年的耐特、2001年的百合、2012年的天秤被中央气象局并称为“台湾台风史上的四大怪台[3]

韦恩在台湾创造的纪录列举如下:

更多信息 气象测站, 持续风力 ...
  • 第1个从台湾西岸中部登陆的台风[25]
  • 中央气象局各发布3次海上、陆上台风警报[6]
  • 2度登陆台湾[26]
  • 侵袭台湾的台风中生命期最久;根据JTWC的观测,为20天;而根据中央气象局的观测,并且扣除中间减弱为热带性低气压的时间,共计16天[27]
  • 发布最多台风警报警报单,42报(相当于改制后的81报);其后在中央气象局将台风警报单改制为每3小时发布一报后,分别被1999年丹恩2001年百合的64报打破,2008年森拉克的43报、2012年天秤的54报亦曾超越这个纪录,然而韦恩仍保持旧制每6小时发布一报时期之纪录[6]
  • 31,532间房屋半倒,全倒加半倒共计38,156间房屋[3]
  • 在澎湖刷新瞬间最大阵风的纪录。

韦恩为台湾带来极强的风势。由于韦恩第一次侵台是从台湾西部登陆,在欠缺中央山脉阻挡的因素下,台湾西部各地出现了强大的阵风,例如澎湖的瞬间最大阵风每秒68米(超过17级风)就打破了设气象站89年以来的纪录。台中气象站测得每秒35.8米,相当于12级风之瞬间风速,仅次于1969年艾尔西台风所创下的最大风速纪录[28]。梧栖测站则测出每秒45.9米,相当于14级风之瞬间最大风速[28]。日月潭测站所测得之瞬间最大风速高达每秒54米,相当于16级风[28]。嘉义测站所测得之瞬间风速亦达每秒42.7米,相当于14级风,创下嘉义气象站最大风速纪录[28]。而彰化、云林受灾严重的两县虽然没有测风纪录,但估计其瞬间风速在每秒50米以上,相当于15级风以上[28]。降水方面,韦恩第1次侵台,豪雨出现在阿里山山区、石门水库上游及大屯山鞍部一带,东部地区降水量不多;第2次侵台时,雨量主要则在东部及北部;第3次侵台时,台湾仅受外围环流影响,只有高雄有少量雨势。此外,在韦恩第1次侵台时,台东曾出现焚风

韦恩第一次侵台由台湾西部登陆,由于无中央山脉屏障,造成台湾西南部陆地严重受创,是中台湾自1959年八七水灾后最惨重的灾情。以下为韦恩在台湾造成灾情的摘要[5]

Remove ads

农渔

包括渔具、渔船、养殖渔业及渔业公共设施,渔业损失共计新台币39亿8,920万元。而农作物损失则达新台币51亿5,247万元。

交通

铁路部分,纵贯线海线通霄新营山线苗栗至新营一度中断停开;北回线观音至汉本间有隧道发生山崩;集集线部分路基冲失;阿里山森林铁路因多处坍方而中断。

公路部分,南横苏花公路各有多处坍方;国道一号员林西螺段因车辆62辆被吹翻,致该路段车辆只能改道行驶。

高雄港台中港各有船舶搁浅;马公港则有6艘船舶沉没。

电力及电信

台中至嘉义间各地以及澎湖县电力、电信受损情形均十分严重。

总计韦恩在台湾共造成68人死亡,19人失踪,442人受伤,6,624间房屋全倒,31,532间房屋半倒[29][30]。估计损失金额超过新台币200亿元[27]

越南

韦恩造成越南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灾情。

热带气旋警告使用纪录

台湾

更多信息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台风警报, 上一热带气旋 ...

英属香港

更多信息 皇家香港天文台 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上一热带气旋 ...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