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太平洋台风季泛指在1985年全年内的任何时间,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国海所产生的热带气旋。虽然有关方面并没有设下本台风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分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通常都会于五月至十二月期间形成。。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0年8月11日) |
本条目的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及南中国海的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风暴则被称为飓风,并被列入1985年 以下各热带气旋资讯以热带气旋存在期间的最强形态为准。
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
在1985年,有29个热带低压形成,其中有28个能升格至热带风暴或更高强度。
PAGASA:Atring
PAGASA:Bining
- 香港悬挂之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八号西北烈风或暴风信号
6月19日,一热带低压在马尼拉以东860海里处形成,并命名为“哈尔”。
6月21日,哈尔已经迅速增强为台风水平,并继续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迫近吕宋;6月22日穿越吕未海峡和进入南中国海北部,但移动速度稍为减低至每小时18公里;6月23日穿越东沙群岛,此时哈尔的强度更达至颠峰,最高持续风速达每小时150公里,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的第三级,但其后又很快地减弱;6月24日,由于影响西北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令哈尔在东沙西北海面突然向北移动,在中国惠州市惠东县一带登陆;6月25日,哈尔移入内陆,在同日晚上在珠江三角洲东北内陆消散。
哈尔是1985年吹袭华南沿岸和菲律宾最强的热带气旋。单在菲律宾北部,哈尔为该地带来强降雨,造成59人死亡,11000人无家可归[1]。
哈尔的暴风圈空前广阔,自生成以来,其风暴圈一直处于固定和成熟的状态;在哈尔进入吕宋海峡后,风眼更变得相当广大,如果哈尔的风眼处于该状态吹袭珠三角地区,更可以覆盖整个珠江口。
PAGASA:Daling
PAGASA:Goring
PAGASA:Huling
PAGASA:Ibiang
PAGASA:Luming
PAGASA:Miling
天文台在9月4日上午9时悬挂一号戒备信号,当时强热带风暴戴丝集结在香港东南约630公里。香港普遍受和缓东北风影响,黄昏风势转为清劲;天文台在9月4日下午9时10分改挂三号强风信号,当时戴丝集结在香港东南偏南约390公里。在9月5日,戴丝增强为台风并向西北偏北移动,更接近香港,香港风力普遍受偏东强风影响。同日下午离岸已经受烈风影响,黄昏转吹东南风;天文台在9月6日上午1时10分改挂八号东南烈风或暴风信号,当时戴丝集结在香港西南约200公里。戴丝亦在不足一小时后最接近香港,于香港西南190公里掠过。在6日早上初段时间,天星码头测得每小时最高持续风速及最高阵风分别为每小时70及139公里,而维港西面的青州亦测得每小时163公里的最高阵风。
戴丝在6日早上6时于阳江附近减弱为一强热带风暴,天文台亦在6时10分改挂三号强风信号。香港风力逐渐缓和;天文台亦在6日下午2时除下所有信号,当时戴丝集结在香港以西约300公里的广东西部陆地上。天文台在9月5日下午6时左右测得最低瞬时海平面气压995.5百帕斯卡,当时戴丝集结在香港西南偏南240公里。
PAGASA:Narsing
PAGASA:Pining
PAGASA:Rubing
PAGASA:Saling
PAGASA:Tasing
PAGASA:Unsing
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
在1985年,虽然有大多数的热带气旋已被命名,仍然还有少数没被命名的热带低压。以下列出那些热带气旋的资料。
PAGASA:Kuring
热带气旋名单
|
|
|
|
热带气旋时间表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