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韦政通(1927年12月16日—2018年8月5日),江苏镇江人,学者、思想家、知识分子,曾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前身)教授、国立清华大学人文学科教授、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联合报系《中国论坛半月刊》编辑委员会召集人、国际中国哲学会学术顾问、《二十一世纪双月刊》编辑委员,为澄社发起人之一。与梁漱溟、钱穆、徐复观等人同为自学有成的思想家。
2018年8月5日凌晨,韦政通逝世,享耆寿92岁。
韦政通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新丰镇后小辛村,家里是当地首富。1949年,韦政通喜欢一位已撤退到台湾的护士,于是拿了十元银元加入中国青年军207师,从上海渡海到了台湾。1954年,韦政通因受劳思光的影响,辞去新闻工作,开始他卖稿维生的山居生活。韦政通得到《人生杂志》负责人王贯之的精神支持及发表机会,并在此时期积极听讲,从当代名家方东美、陈康、牟宗三等人修习哲学。当时因生活艰难,曾手抄罗近溪的《盱坛直诠》、王龙溪的《语录》,及牟宗三、唐君毅的早期文章;因购买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而典当唯一的冬季西服。1957年,韦政通从台北市大屯山南下至南投县碧山岩的寺院安身,教授寺院比丘尼的文史课程,生活才稍为安定。1958年,经徐复观相助,韦政通以著作检定取得教师资格,至台中一中担任高中教师。
1963年,韦政通与牟宗三等新儒家学者分道扬镳,在《文星杂志》中批判儒学的缺陷,开始其自身独立的思想探险。殷海光透过学生王晓波与韦政通会面,并对韦政通非常赏识;韦政通由此加入了自由主义者的行列。晚年结识学生陈复,师生常相论学,并共同受邀到越南河内人文社会科学大学讲学[1],从事台湾研究讲座[2]。后韦政通获聘为国立宜兰大学生命教育研究室荣誉顾问[3],并颁发“政通学者”的荣誉给其学生陈复、尹文汉、王立新、王馨、向叶平、何卓恩、吴炳钊、张宏敏与张京华共计九人[4]。
韦政通出版过三十多种哲学、思想、文化类学术专著。1980年,韦政通独立完成近百万字的《中国思想史》,与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同为台湾学界常用的中国哲学史教材。晚年韦政通往返台海两岸讲学,促进两岸学术交流。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