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塔泳龙(属名:Albertonectes)是薄板龙科蛇颈龙的一个已灭绝属,化石发现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晚白垩世(森诺曼阶中早期)的熊爪组。属下仅含单一物种范氏阿尔伯塔泳龙(Albertonectes vanderveldei)。阿尔伯塔泳龙是最长的薄板龙科,更宽泛讲也是最长的蛇颈龙类,其颈部及全身长度均为已知。[1]
发现
阿尔伯塔泳龙仅所知于正模标本TMP 2007.011.0001,为阿尔伯塔省德兰赫勒市皇家蒂勒尔博物馆收藏的一具保存完好的颅后骨骼。材料包括从寰椎-枢椎联合到尾椎融合尖端的全部132节椎骨、完整胸骨及不完整的骨盆、几乎完整的前后肢、脱节肋骨、一个腹膜肋及至少97颗相关胃石。TMP 2007.011.0001是克里特国际有限公司在阿尔伯塔省南部莱斯布里奇附近圣玛丽河以南约150米处开采一种名为斑彩石的优质菊石壳时发现的。该标本是以近乎完整的关节连接状态从熊爪组底部上方约15米、矿工称为“10英寸膨润土”("10 inch bentonite")的灰渣层下方约2米处一片结核层的深灰色黏土岩中挖出。其收集于圣玛丽河段(St. Mary River Section)1号泥层(Muddy Unit 1)下段,正位于该地层已知最底层的出产扁平杆菊石(Baculites compressus)的岩层以下,化石时期近似但不早于7350万年前,故能追溯至晚白垩世上坎帕阶中期。阿尔伯塔泳龙的发现标志着已知薄板龙科颈部及身体全长新纪录,其身体颅后部分长11.2米(37英尺),算上颅骨则长11.6米(38英尺),颈部长达7米(23英尺)。[1]
词源
阿尔伯塔泳龙由泰·久保(Tai Kubo)、马克·米切尔(Mark T. Mitchell)和唐纳德·亨德森(Donald M. Henderson)于2012年首次描述并命名,模式种是范氏阿尔伯塔泳龙(Albertonectes vanderveldei)。属名取自发现正模标本的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及希腊语nectes——意为“游泳者”,是蛇颈龙类属名的常见后缀。种名致敬发现正模标本的宝石开采公司克里特的已故创始人雷内·范德韦尔德(Rene Vandervelde)。[1]
描述
阿尔伯塔泳龙拥有迄今所有已发现薄板龙科中最长的颈部,长达7米(23英尺)。正模标本缺乏颅骨,从从寰椎-枢椎联合到尾椎尖端长度测为11.2米(37英尺),表明加上颅骨后身体全长11.6米(38英尺)。[1]阿尔伯塔泳龙以拥有76节颈椎而在薄板龙科中独树一帜,这在薄板龙科中是一个创记录的数字。卡拉瓦亚龙有着相似数目的56节,但缺乏维加龙椎骨中存在的哑铃形关节面。其它薄板龙科中不常见的特征还包括:耻骨上延伸至髋臼外侧的锥形前侧突起、从第1至第69节的大多数颈椎侧面均有纵嵴、锁骨弓宽于肩胛骨的相邻前边缘、缺乏胸骨及骨盆轴、尾尖由七节融合尾椎构成以及宽长之比0.56的细长肱骨。[1]
阿尔伯塔泳龙唯一已知标本是具成熟个体,正如在TMP 2007.011.0001上观察到的融合神经棘及与椎体融合的大多数颈肋,以及转子和股骨头之间唯一部分连接区域所示。其它观察结果亦显示该个体业已成年,如粗糙有褶的椎骨表面,以及腕和踝部骨骼上发育良好的关节面及关节。[1]
分类
久保等人(2012年)使用佐滕(2002年)数据集的高度修改版本测试了阿尔伯塔泳龙的系统发育位置,但其位置并不稳定,有许多薄板龙科形成了较大型多分支。[1]该分析经奥戈曼等人(2015年)修改后的结果如以下分支图所示,其中仅显示薄板龙科内部关系。[2]
薄板龙科 Elasmosauridae |
| ||||||||||||||||||||||||||||||||||||||||||||||||||||||||||||||||||||||||||||||||||||||||||||||||||||||||||||
参见
- 蛇颈龙类研究历史
- 蛇颈龙列表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