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郭嵩焘

郭嵩焘(1818年4月11日—1891年7月18日),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湖南长沙府湘阴县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湘军的创建者之一,亦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2],曾任驻英国法国公使。他与曾国藩左宗棠都是儿女亲家(儿子娶曾国藩四女,女儿嫁左宗棠侄[3]),但被左宗棠逼迫而解任署理广东巡抚后与左宗棠不睦,至死没有原谅左宗棠。

事实速览 郭嵩焘, 籍贯 ...
郭嵩焘
Thumb
大清兵部左侍郎
籍贯湖南长沙府湘阴县
族裔汉族
府邸郭嵩焘故居
字号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
出生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大清湖南长沙府湘阴县
逝世光绪十七年(1891年)
大清湖南长沙府湘阴县
墓葬郭嵩焘墓
亲属(弟)郭崑焘
出身
  • 道光十七年丁酉科举人
  •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进士出身
经历
关闭

生平

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科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二甲第六十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因丁忧回乡;后遇太平军攻打长沙,跟随曾国藩组建湘军,由军功授翰林院编修。还朝,入直上书房。

咸丰初年,任编修,左宗棠当时在骆秉章幕府中名声显赫,咸丰帝于是透过他联系左宗棠出来任官,以击败太平军[4]

咸丰九年(1859年),英法联军攻打天津,其反对僧格林沁撤北塘备,意见不合,辞官还乡。

同治元年(1862年),应李鸿章邀请任苏松督粮道,同年升两淮盐运使。

同治二年(1863年),署理广东巡抚,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南京被攻克,其上书陈述因镇压太平天国而临时设立之地方集资制度(釐金)的危害,后卷入毛鸿宾瑞麟先后两任两广总督的官场摩擦,同治六年(1866年)六月解任,再次归乡闲居。此前郭嵩焘大力举荐左宗棠,但左宗棠反连上四疏逼迫郭嵩焘下台,两人于此交情破裂。

光绪元年(1875年),改福建按察使,未上任,又入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期间发生马嘉理事件,他曾弹劾云南巡抚岑毓英失职。光绪二年(1876年),升兵部左侍郎,出使英国道歉,成为首任出使英国钦差大臣,副使为刘锡鸿。稍后郭嵩焘再兼出使法国钦差大臣。

光绪二年十月十八日(1876年11月15日),自上海乘船赴欧;在驻英期间参观各地工厂学校和政府机构,其观念亦因此产生根本变化,发出“西洋政教、制造,无不出于学”的呼声;他把使英途中见闻写成《使西纪程》,向清廷大力介绍外国先进的管理概念和政治措施,称赞西洋政教制度,并对清廷内政提出效仿的建议;但在该作寄回清廷后,因希望由总理衙门刊印,导致保守派人士的仇视,要求将其撤职查办;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语,他因此被清廷申斥,书稿亦遭毁版;而后又遭到副使刘锡鸿诬陷,于是因病请辞。

光绪四年(1878年)八月,清廷召回郭嵩焘,改派曾纪泽接任。光绪五年(1879年)五月初五日,他乘船抵达长沙府,由于湘阴发生守旧排外风潮,他被污蔑为“勾通洋人”,遭到不明真相的百姓和乡绅帖大字报侮辱。

郭嵩焘赋闲期间曾在湖南主讲城南书院,开设禁烟会,宣传禁止鸦片

生前曾筹备成立船厂,未能实现。

光绪十七年(1891年)郭嵩焘病逝于家,李鸿章奏请将其事迹宣付史馆立传,但清廷以其“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为由,不准其奏[5]

轶闻

郭嵩焘抵达英国伦敦后不久,于1877年10月16日应英国工厂主的邀请,访问了在伦敦附近的电气厂。在参观过程中,英国工厂主特意请郭嵩焘参观刚刚发明不久的电话。这是他首次,也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电话。电话安装在相隔数十丈的上下楼内,郭嵩焘让随从张德彝到楼下去接听,自己在楼上与其通话。郭嵩焘问‘听闻乎?’张德彝回应‘听闻。’郭嵩焘又问‘你知觉乎?’张德彝回应‘知觉。’郭嵩焘又说‘请数数目字。’张德彝依言而数曰‘一、二、三、四、五、六、七。’郭嵩焘在日记中写道:“其语言多者亦多不能明,惟此数者分明。”由此可见,这次通话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其次弟郭崑焘为湖北布政使,兄弟均为知名大吏[6]

著述

  • 伦敦与巴黎日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礼记质疑:49卷》,思贤讲舍,1890
  • 使西纪程》:对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教学,作了详细的记录,并倡言清政府效仿实施。
  • 养知书屋文集
  • 《郭嵩焘日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83。
  • 《郭嵩焘奏稿》,杨坚 校补,长沙:岳麓书社,1983。
  • 《使西纪程:郭嵩焘集》,陆玉林 选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46》,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