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特

印度种姓制度中的最低种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达利特梵语दलित罗马化:dalita意思是“碎散”;英语:Dalit)在汉语的旧称为贱民,是南亚次大陆印度尼泊尔卡斯人廓尔喀)、孟加拉等地区存在的种姓制度中最低的阶层。

事实速览 达利特Dalit, 总人口 ...
达利特
Dalit
左起为阿雅卡里英语Ayyankali阿姆倍伽尔纳拉亚南柯文德
总人口
2.6亿(2020年)[1]
分布地区
 印度2.3亿(2022年)[2]
 孟加拉550万(2009年)[3]
 尼泊尔450万(2005年)[4]
 斯里兰卡400万~500万(2009年)[5]
 巴基斯坦220万以上(2005年)[6]
语言
印地语泰卢固语马拉地语淡米尔语孟加拉语印度语言
宗教信仰
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相关族群
印度-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
关闭

印度独立以后,印度最弱势的社会经济群体正式用语称为表列种姓(或译为在册种姓),被赋予保留地位、保证政治代表、晋升优先、大学配额、免费且有津贴教育、奖学金、银行服务、各种政府计划。在现代文学,在册种姓的意思经常与达利特全同。[7][8]

虽然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已立法禁止对低种姓人士的歧视,但社会上对达利特群体的歧视情况依然严苛,现今仍持续有达利特人希望借由改信其他宗教来脱离印度教和种姓制度的束缚。[9]

若官方机构使用达利特作为标签,全国在册种姓委员会英语National Commission for Scheduled Castes认为将是违宪的,因为印度宪法第17条已将实践贱民制度列作非法[10]

达利特一词涵盖的范围模糊,常因地方有所改变。旃陀罗穆萨哈尔恰马尔等族群,在印度可能归类为贱民。不少地方如尼泊尔甚至有包罗万象的趋势,用作指所有被压迫的人民。

达利特主要以“秽不可触”(Untouchable、印地语अस्पृश्यता印地语अछूता)为其特征。达利特(Dalit)的字源可追溯至梵文,字面意思为地面、被控制的。[原创研究?]

起源与历史

贱民的来源不可考[原创研究?]他们可能是印度雅利安人来到印度次大陆以前的原住民,也可能是罪犯或战俘,抑或是不理种姓制度限制而进行跨种姓婚姻(逆婚)的人们及其后人等。[原创研究?]

贱民的工作种类多数具有基层性,与死亡、排泄物、血污有关(如任何涉及皮革制品、屠宰或清理垃圾、动物尸体和废弃物等。贱民亦曾作为劳动力清洗街道、厕所、下水道),从事这些活动被认为是个人污染,这种污染被认为具有传染性。因此,贱民通常被分开,禁止参与印度教社会生活。例如:他们不能进入寺庙或学校,必需留在村外。印度教从未承认他们是印度教徒(意指不受梵天的庇佑,而非指不受印度教社会的拘束),因他们不是再生族。佛陀的弟子中亦有印度贱民,著名的担粪人尼提,其身份即为贱民[11]。印度的贱民地位非常的低,他们被视为肮脏的、不可接触的人,绝对严格禁止与其他种姓接触,甚至常常发生贱民因接触其他种姓而被虐待甚至杀害的事情。[12][来源可靠?]

由于这种贱民制度的严苛,使不少被划分为贱民的人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身为贱民,亦阻止了其他人与他们接触的机会。在印度,有报告一位女子只是因为给了一位达利特人一杯水,而被公公婆婆带到河里脱光衣服,并被送到庙里接受酷刑和悔过的纪录[13]

许多印度教精神领袖断言,虽然种姓制度存在于一些印度教文本,但它仅作为一种分工,并不意味着分层或基于种姓歧视的社会群体。在薄伽梵歌中,克里希纳断言:一个人的种姓,是由他的责任而不是出身决定。此外印度教经文并没有提到或存在一个贱民种姓的歧视,因此可能是从长期以来社会阶层及宗教习俗中的文化所产生。

人物

印度宪法之父阿姆倍伽尔本身就是贱民出身,他在争取到应有的教育机会之后,成功考取大律师的执照,并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支持(尽管尼赫鲁总理本身是婆罗门),举办了多次贱民集体皈依佛教的活动,生前令超过50万贱民得以脱离种姓制度之枷锁。

人口

Thumb
根据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按邦和联盟领土划分的印度预定种姓分布图。[14]

根据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在册种姓(达利特)社区存在于印度各地,占该国人口的16.6%。[15]北方邦21%、西孟加拉邦11%、比哈尔邦8%[16]在旁遮普邦占比最多,约为32%[17]。而米佐拉姆邦最低,大约为零。[14]截至2022年在印度的14亿总人口中,达利特阶层的人口达到2.3亿人[2]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