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故宫遗址 | |
---|---|
![]() 明故宫中轴线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江苏省南京市 |
分类 | 古遗址 |
时代 | 明 |
编号 | 6-80 |
认定时间 | 2006年 |
明故宫,又称南京故宫,是中国明朝初期的皇宫,位于江苏省南京市。1956年,列为第一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庚戌(1366年9月5日),当时自称“吴王”、尚未称帝的朱元璋命刘基等人在应天(南京)为其新宫占卜宫址。同年十二月甲子(1367年1月17日),朱元璋亲祀山川之神,告曰“予自乙未(1355年)渡江,丙申(1356年)驻师金陵,抚安黎庶,于今十有二年……兹欲立郊社,建宫宇于旧城之东、钟山之阳。国祚绵长,惟山川气运是从。”同时集诸地工匠、军卒数万人,开始为自己营建宫室,即“吴王新宫”[1][注 1]。
吴王新宫选址在元集庆城(即南宋建康府城)东门之外、钟山以南,原燕雀湖位置。吴元年九月癸卯(1367年10月23日)建成[2]。吴王新宫东西宽790米,南北长750米,有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文楼、武楼、乾清宫、坤宁宫、东西六宫等宫殿和奉天门等门阙,在四周设门四座,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3]午门之前为云集桥,过桥入午门为奉天门,左右为东西耳房,奉天门东西两侧偏门称为左红门、右红门。宫殿四周围以城墙,高二丈五尺(9.6米),顶宽二丈一尺五分(6.8米)。宫城由于处于原燕雀湖湖底泥土松软地段,因此在地基中密设木桩,主要为杉木直径16到36厘米,长度3到6米,最长者15米。木桩之间的间距一般是8到12厘米,最密处仅为2到4厘米。此外有些地段还以黄土、碎砖层层填实夯平[4]。
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奉天殿后为华盖殿,谨身殿。内廷之门为皇宫门,内为乾清宫、坤宁门、坤宁宫、宫左门、宫右门。中路两侧有“以次序列”的春和殿(东宫)、柔仪殿(西宫)及东西六宫。[5][注 2]。
皇城之外东北侧为太庙,供奉德祖、懿祖、熙祖、仁祖神位,四祖各为一庙,外为都宫,称作“四亲庙”。宫城外西南侧为社稷坛。[2]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称帝,建立明朝,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并于次年在凤阳兴建中都城,与应天皇宫不同的是,中都宫殿将太庙与社稷坛设在宫城正门午门之前的左右两侧,并在宫城以外增筑了一道“外禁垣”,即中都皇城。由于当时全国的人力物力全被集中于中都城池和宫殿的兴建,因此应天宫殿的扩建工作终止。此后数年间只对已有宫殿进行了必要的维修,并将“吴王新宫”改名为“皇城”(其范围即后来的明南京宫城)。[6]
洪武六年(1373年)四月,朱元璋开始增筑应天“京师城”(南京城)与“内城”(即后来的南京皇城),并在皇城内开设文华堂、武英堂,以宋濂为教官,择取年少聪明的国子监监生,与年幼诸王一同读书。在左顺门内建大本堂,“聚古今图书”、“太子、诸王就读其间,间作东宫视事之所”;奉天门前广场西侧为右顺门,门内为当时尚未就藩的秦、晋、燕、周、楚诸王的宫室。


洪武八年(1375年)九月,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的计划,集中力量修建京师应天城池与宫殿,下令“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切不用”。此次修建至洪武十年十月结束[注 3]。
这次改建的内容包括:
- 在午门左右增筑两阙,并开设左掖门、右掖门;
- 将原处宫城斜偏的太庙与太社稷分别迁至午门阙前东西两侧;
- 将奉天门左右的左红门与右红门改名为东角门和西角门;
- 在奉天殿左右建中左门、中右门;
- 在谨身殿左右建后左门、后右门;
- 文华堂与武英堂改名为文华殿与武英殿。[7][注 4]。
- 原设于文华殿附近的大本堂被撤废,其藏书之所改名“文渊阁”[8]。
- 重建奉先殿;
- 应天内城正门命名为承天门,在承天门与午门之间增建端门。
此外,在洪武八年至十年的这次增建中,朱元璋还将洪武六年增筑的应天内城改名为“外禁垣”,并将原先修建的皇城与外禁垣一并统称为“皇城”,这一叫法一直持续到永乐初年营建北京宫殿。弘治年间修订的《大明会典》中将南北两京的宫城称作“内皇城”,外禁垣为“外皇城”。嘉靖年间,开始称北京宫城为“紫禁城”,但直至万历年间重新修订《大明会典》,才正式将宫城和外禁垣区分开来,宫城改名叫“紫禁城”,外禁垣称为“皇城”。
洪武八年改建后的皇城承天门、端门两门均为城门式建筑,但城台之上未建造城楼。皇城其他三门为北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规制亦相同。此外还在承天门之外修筑了一座“外禁门”,称为广敬门。[9]为了加强宫城的防卫,还在宫城与外禁垣之间修筑了一道“小禁垣”,北、东、西三面各开“上门”——北上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东上门、东上北门、东上南门、西上门、西上北门、西上南门[10]。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再次改建应天皇宫,工程内容包括[11]:
- 在宫城奉天门前修建内金水桥,皇城承天门前修建外金水桥;
- 在承天门外增设宫墙,围成T字形广场;
- 承天门前广场东西修建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
- 承天门前广场南端的“外禁门”广敬门改名为洪武门,原应天“京师城”正门洪武门改名为正阳门;
- 承天门与端门城台之上各修建五间城楼建筑;
- 承天门前广场修建左右千步廊;
- 承天门前广场东侧建吏、户、礼、兵、工五部衙门(南京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门外),西侧建五军都督府。
明南京宫殿的规模至此完备。

朱元璋在建设应天宫殿的时候注意了风水的问题,以紫金山的富贵山为靠山。但是由于选址的局限,内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虽然在施工时采用了打入木桩、巨石铺底,以及用石灰三合土、碎砖、黄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后仍然出现北部地基下沉的问题,宫殿地势前高后低,风水不吉。此外内宫在下雨时容易形成内涝,排水不易,比如正德年间后宫兴宁宫“前除积水几尺”[12][注 6]。同时宫城位于南京城东偏,距离城外过近,尤其是紫金山居高临下,俯瞰宫城,因此在战时不易防卫。
建文二年(1400年)九月,京师皇城承天门失火,建文帝采纳翰林院文学博士方孝孺的建议,改谨身殿为正心殿,午门改名为端门,端门改名为应门,承天门改名为皋门,正阳门改名为辂门[注 7]。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率军攻破应天,建文帝在宫中举火,烧毁奉先殿,皇后马氏自焚死,建文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则不知所终。明朝马生龙所著《凤凰台记事》称“宫中阴沟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阔八尺,足行一人一马,以备临祸潜出。”朱棣登基称帝后,下令在奉天殿之西重建奉先殿[注 8]。
永乐元年二月辛未,朱棣下令修皇城萧墙。永乐三年六月丁亥,传旨拓展皇城西垣,将原西安门至杨吴城壕之间的地方纳入皇城内,并改筑皇城城墙、重建西安门。此后十余年间,朱棣虽仍居于应天皇宫中,但同时下令升北平为北京,并改为行在所,准备迁都。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建成,次年朱棣迁都北京,此后南京宫殿不再使用,但仍作为留都宫殿及设有南京六部,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明宣宗时期,曾派人修葺南京宫殿[注 9]。此后在英宗、景泰帝年间亦曾进行维修,例如正统十一年(1446年)十月“发民夫、工匠疏南京承天门金水河,修千步廊、午门外值宿板房”;景泰二年七月“命修南京皇城各门”等等。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六月丙辰夜,南京皇宫谨身殿因雷击发生火灾,延烧至奉天殿和华盖殿,将前三殿及文渊阁全部焚毁[13]。成化十六年下令“南京皇城内宫殿不许重修”,任其圮废[注 10]。万历《大明会典》亦称“凡南京皇城宫殿倾圯,累朝以来止行护守,不许修饬”[注 11][注 12]。但此后在成化、正德年间均仍有修复南京皇城的记录,例如成化二十二年十二月“命修南京玄武门城楼”。正德年间,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入宫游历,此时南京皇城尚存有太庙、午门五凤楼、文华殿、太孙宫、东宫、兴庆宫、大善殿、九五飞龙殿、望江楼、内花园、西宫、武英殿、棕殿、大庖厨、八宝库、古今经籍库、东华门、西华门等建筑[注 13]。嘉靖十四年四月壬寅,南京端门、奉天门倾圮,明世宗命钦天监择日兴工修复,遭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相反对,礼部尚书夏言也称“南京皇城宫殿倾圯者多,累朝以来不许修饰。近日请臣往往奏欲葺理,此不知祖宗深意,非所以守成法而定民志也。”明世宗称“乃已之命,以后勿得整修。著为令。”此后百余年间,明廷放弃了对南京宫殿的修理[注 14]。
由于长年荒废,因此南京皇宫的殿宇宫门几乎全部坍塌毁损,到万历初年,只有供奉列祖列宗神位的奉先殿,供奉太祖、成祖帝后御容的武英殿,为两殿准备享祀供膳的大庖厨,积贮钱粮的承运库,及事关观瞻的东华门、东安门等曾在万历三年重建[注 15]。万历三年致仕的张瀚在其《松窗梦语》中记述南京宫殿荒芜之貌,称“……迨今唯睹城郭崔嵬,而宫阙荒芜,殿阁止存武英、奉先,犹旧物也。”[14]天启初年,太仆寺少卿徐卿伯括南京废铜四十七万余斤输北京,二十九万八千余斤留铸钱,皆南京大内各宫的铜灶、铜沟等物[15]。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一戊子,由淮安向南逃难的福王朱由崧乘船自淮安抵达南京,自三山门(今南京水西门)登岸,祭拜孝陵后,从正阳门经东华门进入南京宫城,步行拜谒奉先殿,随后自西华门出宫,以南京内守备府为行宫[16]。此时的南京明宫城内大多殿宇已因年久失修而坍毁无存,前三殿更是早在正统十四年便被烧毁。五月初三庚寅,朱由崧自大明门入内朝,行告天礼,随后在武英殿就监国之位[注 16]。五月十五日壬寅,朱由崧在南京武英殿即位,宣布翌年改元弘光,建立南明政权。[16]
朱由崧在位时期,以内宫监作为朝殿[注 17],并对南京宫殿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比如为迎接嫡母邹氏(仁寿皇太后)而下令修建“西宫之园”(即慈禧殿)[注 18],并整修或新建了午门、奉天门、奉先殿、兴宁宫等建筑[注 19][注 20]:
-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一戊子,骑马自三山门环城而东,拜谒孝陵,随后经朝阳门入东华门,谒奉先殿,出西华门,以南京内守备府为行宫。
-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庚寅,自大明门入大内,至武英殿行监国礼。
-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庚寅,移武英殿所奉二祖二后御容于奉先殿中。
- 崇祯十七年五月十五壬寅,即皇帝位于武英殿
- 崇祯十七年六月戊寅,改内宫监为朝殿,命肃朝班。
- 崇祯十七年八月癸酉,命修西宫之西园第一所为皇太后宫。
- 崇祯十七年十一月戊子,西宫慈禧殿成。
- 崇祯十七年十二月甲申,御兴宁宫。
- 弘光元年正月甲午,修奉先殿及午门、左右掖门。
- 弘光元年四月丁卯,选淑女于元晖殿。


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初九,清军由多铎率领渡过长江,翌日弘光帝出逃,五月十五日,南京守备官员开正阳门投降。五月十九日,宣布从通济门起至大中桥北河为界,此线以东通济、正阳、朝阳、太平、神策、金川等六门之内为清军兵营,居民被驱赶至城西城南居住。明皇城亦在此线以东。五月二十三日,多铎从正阳门入城,居于南京内守备府中[17]。
清朝灭南明后,改南京为江宁,将明皇城改为八旗驻防城,是为江宁满城,设置将军及都统二衙门于明故宫中。此后明故宫内残存的宫殿被陆续拆毁,康熙年间,曾取明故宫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庙宇。由于明故宫已经成为废墟,康熙及乾隆二帝南巡驻跸江宁时,均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后,没有使用靠近紫金山的明故宫作为宫殿选址,而是在城中另择新址营建新宫,此间曾从明故宫拆去大量石料和砖瓦。至太平天国灭亡时,明故宫的宫殿和宫墙已基本无存。
国民政府时期,曾计划以明故宫地区为中央行政区,但由于财力和战争的原因,该计划没有全部实现。1929年修建的中山东路从明故宫遗址中穿过,将其划为南北两部。1930年代,在明故宫北半部遗址范围内修建了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资料陈列馆、中央博物院(现南京博物院)和励志社总部(今钟山宾馆)等几处建筑,明故宫遗址南部成为一处小型机场。明故宫机场亦是中国首座军用机场。
- 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庚戌,明太祖命刘基等人卜地,做新宫于中山之阳[18]
-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九月癸卯,新宫落成[18]
-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戊寅,明太祖自旧内迁居新宫[18]
- 1369年(洪武元年)九月癸卯,下令建中都宫阙,如京师之制[18]
- 1373年(洪武六年)辛未,命筑京师内城(皇城),周围二千五百七十一丈九尺[18]
- 1375年(洪武八年)四月丁巳,罢中都役作;九月辛酉,诏改建大内宫殿[18]
- 1377年(洪武十年)十月,改建大内宫殿成[18]
- 1380年(洪武十三年)六月丙寅,雷震奉天门[18]
- 1385年(洪武十八年)九月丙寅,置午门、端门、承天门、东上门、东中门、东安门、西上门、西中门、西安门、北上门、北中门、北安门门吏各四名[18]
-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五月辛丑,雷震玄武门、奉天门吻兽;六月癸卯,雷震洪武门吻兽[18]
-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建端门、承天门、东西长安门,建内外金水桥[18]
-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壬子,置皇城长安、东安、西安、北安四门仓,储粮给守御军士[18]
-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明太祖崩于西宫[18]
- 1399年(建文元年),京师宫殿毁坏[19]
- 1400年(建文二年)八月癸巳,承天门灾;九月壬戌,方孝孺请改谨身殿为正心殿、午门为端门、承天门为皋门、正阳门为辂门,从之[19]
- 1402年(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六月乙丑,靖难师入京城,建文帝举火于奉先殿,不知所终;六月庚午命建文所改诸殿名、门名悉复旧名[19]
- 1403年(永乐元年)二月辛未,修皇城萧墙及卫士值庐[19]
- 1405年(永乐三年)六月丁亥,拓西安门外地,改筑西华门外皇墙,并重建西安门[19]
- 1406年(永乐四年)二月庚午,重建承天门[19]
- 1409年(永乐七年)十一月丁亥,置皇城四门仓及长安门供用库、东安门厨房[19]
- 1414年(永乐十二年)正月,明太宗御午门观灯[19]
- 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月,迁都北京[19]
- 1425年(洪熙元年)四月癸卯,修南京皇城[20]
- 1426年(宣德元年)二月丙寅,修理南京宫殿[21]
- 1433年(宣德八年)十二月乙亥,修南京宫殿及门[21]
- 1438年(正统三年)正月戊戌,修南京东安门仓[22]
- 1442年(正统七年)正月庚午,南京西安门内失火,焚毁廊房及簿籍数以万计[22]
- 1443年(正统八年)七月辛未,雷震南京西角门吻兽[22]
- 1446年(正统十一年)十月丁巳,发民夫、工匠疏南京承天门金水河,修千步廊、午门外值宿板房[22]
- 1449年(正统十四年)六月丙辰夜,南京谨身殿因雷击发生火灾,延烧至奉天殿和华盖殿,将前三殿及文渊阁全部焚毁[22]
- 1451年(景泰二年)七月己酉,命修南京皇城各门[22]
- 1460年(天顺四年)四月庚戌,改造南京皇城外守卫值房百余间;七月丙申,因久雨造成坍塌,命修南京皇墙及内外城垣[22]
- 1463年(天顺七年)正月丁酉,南京西安门木厂火灾,延烧皇城城墙[22]
- 1466年(成化二年)三月己酉,以南京皇城守备卫兵多老弱之人,武器均为朽钝之物,承天门外东西墙下开为菜园、粪坑,命兵部大臣简卫兵、修戎器,皇城内有敢开垦、污秽者治重罪[23]
- 1467年(成化三年)四月庚子,修南京端门、承天门损坏梁柱;六月戊申,雷震南京午门城楼[23]
- 1469年(成化五年)闰二月庚辰,修南京承天门[23]
- 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四月,南京大风,拔太庙树,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门吻兽[23]
- 1486年(成化二十二年)十二月戊戌,命修南京玄武门城楼[23]
- 1488年(弘治元年)五月丙子,雷震南京洪武门吻兽;南京宫城内花园火灾[24]
- 1490年(弘治三年)七月壬子,骤雨坏午门西城墙[24]
- 1494年(弘治七年)七月庚寅,南京大风,坏殿宇、城楼吻兽[24]
- 1506年(正德元年)三月丁未,雷震南京东安门皇城脊瓦,命守备太监傅容等修葺[25]
- 1517年(正德十二年)九月辛卯,因久雨坍塌,诏修南京太庙、孝陵明楼[25]
- 1522年(嘉靖元年)七月己巳,南京暴风雨,郊社、陵寝、宫殿、城垣吻脊、栏楯皆坏,翌年命南京工部会同内外守备官修理[26]
- 1525年(嘉靖四年)七月乙卯,雷震南京长安左门吻兽[26]
- 1531年(嘉靖十年)八月壬午,雷震南京午门[26]
- 1534年(嘉靖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南京太庙失火,烧毁前后殿、东西庑、神厨库。此后南京太庙未被修复,而是建起围垣,将其封闭起来,南京太庙的香火归并到南京奉先殿祭祀[26]
- 1535年(嘉靖十四年)四月壬寅,南京端门、奉天门倾圮,命钦天监择日兴工,以后勿得整修[26]
- 1536年(嘉靖十五年)六月壬申,雷震南京西上门吻兽[26]
-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十月癸未,南京修理皇城兴工[26]
- 1578年(万历六年),雷震南京承天门左檐;十二月己亥,南京奉先、武英二殿及承天门工竣,赏礼部尚书陶承学等银二十两、纻丝二表里,兵科给事中王良心、御史林应训各升俸一级[27]
- 1588年(万历十六年),雷震南京西安门[27]
- 1612年(万历四十年),在南京皇宫前宗人府后立《疏通沟渠碑》,记述疏通皇宫沟渠以解皇城外水患之事[27]
- 1623年(天启三年),南京大内左傍宫火灾[28]
- 1626年(天启六年)十月辛酉,南京西华门内土中埋存的旧木材起火自燃,水浇三日始灭[28]
- 1634年(崇祯七年),南京大风,吹落皇城门匾[28]
- 1641年(崇祯十四年),南京大内因窃贼盗铜,为灭迹而放火焚毁西宫[29]
- 1644年(崇祯十七年),弘光帝在武英殿即位
- 1645年(弘光元年),命修奉先殿、午门、慈禧宫等宫门殿宇。是年清兵陷南京,明亡
- 1649年(顺治六年),以明皇城为八旗驻防城,即江宁满城
形制


所有城门皆无存
- 北上门,在玄武门外
- 北上东门,在玄武门外东侧
- 北上西门,在玄武门外西侧
- 东上门,在东华门外
- 东上北门,在东华门外北侧
- 东上南门,在东华门外南侧
- 西上门,在西华门外
- 西上北门,在西华门外北侧
- 西上南门,在西华门外南侧

除西安门外皆无存
- 奉天门,正殿前门。左为左红门(后更名东角门),右为右红门(后更名为西角门)。门外两庑有左翼门、右翼门,南为内五龙桥。
- 奉天殿,坐落于三台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殿左为中左门,殿右为中右门。殿前为广庭,东为文楼,西为武楼。
- 华盖殿,坐落于三台之上,奉天殿之后,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攒尖顶。
- 谨身殿,坐落于三台之上,华盖殿之后,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左为后左门,殿右为后右门。
明初在宫城东路建有八宝库、古今经籍库、文华殿、奉先殿、春和宫(东宫)、太孙宫。文华殿规制甚小,奉先殿规制则仿照太庙寝宫,设灵床、悬灯、木椅等。东宫、太孙宫各有宝座、龙床,床皆五彩雕镂,宫前多植梅树。宫城西路有兴庆宫,内藏衣物、扇子千余箱。又有大善殿,在小城之上,城下为宫城内河石梁。大善殿设六门,为明太祖览读之所,殿后有石假山,下假山为望江楼,楼后为九五飞龙殿,面阔九间,殿基座有天宫壁,内藏佛龛。九五飞龙殿后为内花园,园内有梅竹松柏及各色花卉,中央有亭,四面各有五色琉璃石台一座。内花园旁为西宫,为明太祖燕居之所,并驾崩于此。西宫前殿面阔五间,设宝座龙床,后殿亦面阔五间,中为沉香木宝座,两旁内间有龙床,各含小床,可以周回。西宫左右厢房十四间,宫后为御用厨,炉灶以铜砖砌成。西宫左右又有十二院,每院宫殿三间,左右厢房八间,厨房三间。出西宫为鬃殿,鸱吻檐脊皆鬃所成,四周为格,凡四十壁。南为武英殿,旁为大庖,为祭祀时准备祭品之所[注 13]。
太庙在承天门内之东,庙前有石桥,门内有东西井亭。太庙丹陛三重,殿宇九间,中设灵位,面南一位,面东三位,面西三位。殿后为寝宫,各有灵床,床左右悬悬灯,床前素壁,壁前各设方木椅,椅上籍黄褥,褥上各设裳衣,椅麓设履[注 13]。
现状
明故宫现存午门、东华门、西安门门阙,以及金水河、玉带河、内外金水桥(五龙桥)、柱础、碑刻等建筑遗迹。午门两阙已于民国大陆时期拆除,城台上的木殿宇结构已毁,仅存柱础。明故宫中路前三殿的位置被开辟为明故宫遗址公园,午门、金水桥、奉天门遗址周围地区被开辟为午朝门公园。原明故宫的其他区域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军区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管理。[30]
图集
-
明故宫午门遗址
-
午门正面
-
午门全景
-
午门白石须弥座上的雕花图案
-
午门白石须弥座上的方胜纹图案
-
午门门券内的门闩石洞
-
午门门券内城砖上的造匠戳记
-
午门城台上的柱础
-
自午门城台上俯瞰金水河和内金水桥
-
午门内金水桥
-
奉天门遗址处的雕花石屏
-
奉天门遗址雕花石屏细部
-
奉天门遗址处的蟠龙石雕
-
奉天门遗址处的“方孝孺血迹石”
-
奉天门遗址处的石构件
-
奉天门遗址处的石狮
-
自奉天门远眺奉天殿遗址
-
谨身殿遗址处北望内宫方向。黄色宫门为现代复建建筑,其位置约相当于乾清宫
-
明宫城东华门遗址
-
西安门
-
西安门门券
-
西安门城台上的柱础遗迹
-
明故宫奉天殿遗址前的仿建宫门
-
南京玉带河
-
南京玉带河文物保护碑
-
玉带河介绍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