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崧(1321年—1381年),字子高,原名楚,号槎翁,元末明初文学家,江西泰和珠林(今属泰和塘洲镇)人,为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官至吏部尚书。
生平
刘崧家境一般[1],自幼努力向学,史载他七岁能诗。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中举。明洪武三年(1370年)举经明行修科,朱元璋在奉天殿召见,授兵部职方司郎中,奉命到镇江征粮[2]。镇江多功臣之田,租赋主要由普通百姓承担,刘崧力奏朝廷,才得以减免。随后改任北平按察司副使,当时推翻元朝统治不久,北平作为元朝的故都,管理难度大,他上任后,轻刑省事,招集流亡百姓恢复生产,并在学宫旁立文天祥祠激励世风,又立石碑昭示各府县不要以徭役繁累百姓。后因上奏减少宛平驿马之政,为宰相胡惟庸所忌,在一事中被坐罪贬官,不久被放回乡。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诛后,刘崧被复用,拜为礼部侍郎,不久又升为吏部尚书。当年发生了雷击谨身殿之事,朱元璋召集群臣论施政得失,刘崧答之以“修德行仁”。不久致仕,再次回乡。第二年三月,再被朱元璋征用,拜国子司业,赐鞍马,以朝夕晋见皇帝。当年六月,因病逝世。病发时,他还坚持教导学生,逝世前,国子祭酒李敬问他有何遗言,他没有一句话言及家事,只是回答说:“天子派我教导国子监学生,希望我能成功,我却就要死了”逝世后朱元璋亲自撰文祭奠他[3]。
刘崧自幼博学,天性廉洁谨慎。他兄弟三人在泰和有一栋房子,五十亩田,升官后却从来没有增加。一条布被用了十年,直到被鼠咬烂才换掉,但仍改成衣服给他的儿子穿,为官期间,从来都不带家眷相随,赴北平任职时,仅带一书僮。每日晚上都坚持读书。著有诗文集《槎翁集》、《职方集》等。[4]。
诗风
刘崧是明初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杨慎评明诗,以其为第一[5]。明史称其“善为诗,豫章人宗之为‘西江派’云”。徐泰《诗谈》称其“如冬岭孤松,老而愈秀”。胡应麟《诗薮》称:“当明之初,吴中诗派,昉于高启;越中诗派,昉于刘基;闽中诗派,昉于林鸿;岭南诗派,昉于孙蕡;而江右诗派,则昉于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称其“大抵以清和婉约之音,提导后进”,但“迨杨士奇等嗣起,复变为台阁博大之体,久之遂浸成冗漫,北地信阳乃乘其弊而力排之,遂分正、嘉之门户”,“然崧诗平正典雅,实不失为正声。固不能以末流放失,并咎创始之人矣。”[6]
其文学作品有许多描述泰和的农耕、采樵、采矿、战争前后环境等乡村景观,美国汉学家 John W. Dardess 甚至以他的作品为主,复原了明初泰和县的居民点、土地使用和风光景观[7]。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